拱玉书:论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洪水故事的来源

作者:拱玉书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图片
标准巴比伦语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十一块泥板,其中记录了大洪水的情节,因此也被称作“洪水泥板” 出土于库云基克遗址(Kouyunjik),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K3375
一、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
《吉尔伽美什史诗》指用阿卡德书写的、以吉尔伽美什为主要歌颂对象的长篇叙事诗,是目前已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始创于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900-1600年),不晚于公元前1600年。学术界有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和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之分(以下有时将二者分别简称为古巴比伦版和标准版),前者指古巴比伦时期创作的版本,而后者指中巴比伦时期由一个叫辛雷克乌尼尼的祭司于公元前1300年前后在古巴比伦版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版本,这个版本的最新汉译本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吉尔伽美什(Gilgameš)是古代苏美尔城邦乌鲁克(Uruk)的国王,生活在公元前2800-2700年间。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另一篇历史文献记载,他像许多曾经取得地区霸权的霸主一样,曾到尼普尔为恩利尔修建神庙。也有文献显示,他可能是建造乌鲁克城墙的人。根据《吉尔伽美什与阿伽》中描述的事件判断,吉尔伽美什也是领导乌鲁克人(绝大多数应该都是讲苏美尔语的苏美尔人)成功抵御强权入侵、使乌鲁克人免遭奴役的人。在后世君王的眼中,尤其是在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00-2000年)统治者的眼中,吉尔伽美什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典范,是正义、力量与智慧的化身。正是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吉尔伽美什的各种传奇故事得到广泛传播,其传播形式不再限于口头,还扩展到文本,这便是广为今人所知的一系列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歌颂吉尔伽美什的文学作品。然而,对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者除苏美尔人外,还大有人在。在接下来的古巴比伦时期,苏美尔人虽然失去统治地位,朝代发生更迭,官方语言也发生变化,但吉尔伽美什传奇故事的热度却有增无减。正是在这个时期,用阿卡德语书写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应运而生。
图片
霍尔萨巴德遗址(Khorsabad)出土的新亚述时期的英雄雕像,被广泛称为“吉尔伽美什像” 现藏于卢浮宫,馆藏编号AO19862
就目前发现的泥版情况而言,古巴比伦版残缺严重,因此,今人对这个版本的原貌所知甚少。就已经发现的泥版(残片)判断,古巴比伦版与后来的标准版在内容上没有太大区别,标准版中的主要情节古巴比伦版应该都有。标准版对古巴比伦版的某些内容做了调整,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具时代特点。从标准版看,这部史诗情节连贯而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其中有现世与冥世通联,人与神直接对话,想象丰富,哲理深刻,不但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图片
乔治•史密斯《迦勒底人的创世纪》初版 The Chaldean Account of Genesis, 1876
洪水故事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重要母题,是这部史诗最精彩的组成部分,也是这部史诗的最大亮点。在目前发现的古巴比伦版史诗抄本中都没有讲到洪水,不是原典中没有,而是目前尚未发现。截止目前,凡谈及《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者皆指标准版中的洪水。这个洪水故事之所以广为人知,不仅仅因为故事本身精彩,还因为它造就了一个现代传奇人物,这个人就是大英博物馆的泥版修复员乔治•史密斯(G.Smith,1840-1876)。1872年,史密斯在整理泥版时发现了这个洪水故事。因为洪水故事是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讲述的主要内容,史密斯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发现《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现代学者。1872年12月3日,他以“迦勒底人的洪水故事”为题在英国圣经考古学会发表讲演,公布了他的重大发现,引起世界轰动。1873年,他的讲演正式发表。1876年,他的专著《迦勒底人的创世纪》刊布于世,拉开了研究《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序幕。从那时到如今,《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研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而这一切都是由洪水故事引起的。
到了第十一块泥版,史诗已经接近尾声。一直在寻求永生之路上奔波的吉尔伽美什终于见到获得永生的洪水幸存者乌塔纳皮什提。面对急于解开永生之谜的吉尔伽美什的追问,这位远古先王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地把自己亲身经历、但对吉尔伽美什时代的人类而言信有其事、不知其详的洪水灭世“天机”对吉尔伽美什娓娓道来。毫无疑问,洪水才是《吉尔伽美什史诗》最终要揭开的秘密,此前发生的一切都是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所做的铺垫,洪水故事是这部史诗的最高潮,也是对人类关心和追求的永生问题的最终交代。这个故事也意味着人类的永生梦至此彻底破灭。吉尔伽美什显然受到了故事的震撼,听罢故事如梦方醒,从此丢掉幻想,回归现实,终于明白了建立伟业、垂名后世才是人类的永生之道。
图片
乌鲁克遗址,位于现伊拉克境内塞马沃以东40公里处 蓝色告示板上的阿拉伯语标语写着“最早的书写从这里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乌塔纳皮什提开门见山,直接从众神决定发洪水讲起,没有讲发洪水的原因。归纳起来,乌塔纳皮什提讲述的洪水故事包括以下细节:1、众神决定发洪水;2、智慧神埃阿泄密,让乌塔纳皮什提造船;3、神规定船的形制;4、乌塔纳皮什提欺骗民众,民众为乌塔纳皮什提造船;5、犒劳造船民众;6、把金银(器)、植物种子、动物装上船;7、封舱,把宫殿送给封舱人;8、洪水袭来,摧毁一切;9、众神饥渴难耐;10、六天七夜后洪水停止;11、船在尼木什山搁浅;12、乌塔纳皮什提三次放鸟(鸽子、燕子、乌鸦)探陆;13、乌塔纳皮什提出舱祭神;14、母神蓓蕾特伊丽反省自己并抱怨恩利尔;15、恩利尔来到船的搁浅处;16、埃阿承认泄密,同时批评发洪水的极端做法;17、赋予乌塔纳皮什提(包括他的妻子)永生,指定他们居住在“日出之地”迪尔蒙。
二、标准版史诗之前的洪水文本和传说
标准版中的洪水故事不是原创,而是对某蓝本的改编和发展,甚至是对某蓝本的完全继承。在标准版史诗产生之前,至少在楔形文字文化圈中就已经有几个版本的洪水故事在流行。目前已知的有苏美尔洪水故事、《阿特拉哈西斯》中的洪水故事、“方舟泥版”代表的洪水故事、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以及肖恩收藏代表的洪水故事。
(一)苏美尔洪水故事
目前已知的苏美尔语版的洪水故事书写在一块六栏泥版上,由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队1893-1896年发掘尼普尔时发现,一直收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块泥版是古代残片,残留部分属于完整泥版的下部,大约占整个泥版的三分之一。1914年,珀贝尔(A. Poebel)发表该泥版的模本,并同时发表这篇文献的音译、翻译和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50年,克莱默发表该文献的英文翻译,基本是珀贝尔翻译的翻版,但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解。1969年,西维尔(M. Civil)发表新的音译和翻译,其中也不乏反映新时代的新成果。十年后,雅各布森针对这篇文献发表重要论文,称这篇文献为“埃利都创世纪”。他利用新发现(不是新出土)的两块泥版,对文献内容做了有限补充,并对许多问题做了独到解释,如,他认为洪水故事传达的信息不是彻底消灭人类,而是人类通过这次劫难得以浴火重生,人类总会存续,而这样的灾难不会再有。1983年,已经是泰斗级大师的克莱默再度发文,在西维尔和雅各布森的基础上,再度推出独家翻译和解释。最后必须提到的是牛津苏美尔文学网上公布的译文。
图片
发掘于尼普尔的洪水故事泥版(正面) 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藏编号B10673
苏美尔洪水故事的主要内容:1、神造人、造动物(残缺);2、神决定消灭人类(残缺);3、母神宁图(Nintu)阻止消灭人类(“我的造物”);4、母神帮助人类建立文明(城市、神庙、灌溉系统、礼仪,等);5、给城市命名,给城市分配神(五城:埃利都、巴德提比拉、拉拉克、金比尔、舒鲁帕克);6、神决定发洪水消灭人类(残缺);7、吉乌苏德拉(既是国王又是祭司)求神谕;8、吉乌苏德拉得到神谕:神决定发洪水,消灭人类;9、吉乌苏德拉造船逃生(残缺);10、洪水肆虐七天七夜;11、吉乌苏德拉杀牲祭神;12、神相互指责?(残缺);13、吉乌苏德拉获得永生,定居迪尔蒙。
第一栏缺37行。雅各布森推测,缺失部分涉及造人和造动物,参与造人的神有四位:
安(An)、恩利尔(Enlil)、恩基(Enki)和宁胡桑伽(Ninḫursaĝa)。后来,神决定消灭人类。造人和消灭人类都应该有原因,但因泥版残缺而不得而知。残文之后我们看到,在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急时刻,母神挺身而出,反对其他神的灭绝人类计划。显然,在母神阻止下,灭绝计划没有实施。母神还为人类筹划了发展前景,指明了发展道路,物质文明方面包括建城、建庙以及灌溉系统,精神文明方面包括正确实施“宗教礼仪”(garza),使“大道”(me-mah)尽善尽美。母神为五座城市指派保护神。接下来的内容残缺。残文之后便是神已经决定发洪水消灭人类,大概是因为人类繁衍过快,人口过剩(残缺)。
图片
发掘于尼普尔的洪水故事泥版(背面) 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藏编号B10673
洪水来临前,恩基把神的秘密透露给吉乌苏德拉:
吉乌苏德拉,靠着墙边站,倾听神之言:“我左手一侧的墙壁,【......】”
墙壁(请注意),我有话对你说,请你听仔细!请把我的忠告听仔细:一场洪水将【摧毁】所有住地,【......】神已经做出决定,将把人类的种子消灭无遗。这是众神会议的决定,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安和恩利尔做出的决定,从来不可违逆。王权及其任期已被切断,只因他已身惫心疲。
接下来约40行残缺。根据雅各布森的研究,恩利尔决定消灭人类是因为人间的喧嚣造成恩利尔失眠的缘故。第五栏只保留了11行,这时洪水已经袭来:
狂风怒号,暴雨滂沱,
洪流滚滚,【万物具殁】。
七天七夜,(风止雨过。)
滔滔洪水把大地淹没,
狂风巨浪把大船颠簸。
尔后,太阳才冉冉东升,为天地带来光明。
吉乌苏德拉,把船凿个洞,
英雄的太阳带着光芒进入船中。
国王吉乌苏德拉,
面对太阳神,匍匐在地甚虔诚。
国王杀了牛,再用许多绵羊作牺牲。
接下来的6行残损严重。6行之后,约缺33行。第六栏也仅仅保留了11行,内容包括神因为吉乌苏德拉“保留了物种与人种”而赋予他永生,安排他在日出之地迪尔蒙居住。
(二)《阿特拉哈西斯》中的洪水
《阿特拉哈西斯》是现代学者给一部古代作品起的名称。这个名称最早可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之前乔治·史密斯撰写的《迦勒底人的创世纪》。这部作品的古代名称是“当神是人”(inūma ilū awīlū),即“当神像人一样做苦工、受奴役时”。
图片
古巴比伦泥板《阿特拉哈西斯》(第三块)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阿特拉哈西斯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他的名字意为“特别(atra)智慧(hasīs)”。《阿特拉哈西斯》是一部用阿卡德语创作的作品,最早的版本属于古巴比伦时期,书写在三块泥版上,每块泥版分为八栏,每栏50余行,全诗共1245行,今人所本的主要版本是由一个名叫“伊皮克阿雅”(Ipiq-dAja“阿雅之保护”)的书吏书写的,这位书吏生活在巴比伦第一王朝倒数第二王阿米萨都卡(Ammi-saduqa)统治时期(公元前1646-1626年)。
第一块泥版涉及巴比伦人的宇宙起源观。最初,世上只有神没有人,神有大有小,小神劳作以供养大神。久而久之,小神不胜其苦,起义造反。于是母神宁图(Nintu)造人代替小神劳作,并为人类立下一系列规矩,分娩时要有接生婆,孩子的母亲要自己割断脐带以及十月怀胎,等等。没过多久人类便繁衍过剩,人间吵闹喧嚣,恩利尔不堪其扰,于是让瘟疫横行,以便消灭人类。人类在智慧神恩基的帮助下,最终艰难地渡过疫情。
第二块泥版继续描述人类人口过剩,世间再次吵闹喧嚣,恩利尔又受到打扰,无法安眠。于是,他让大地干旱,结果是遍地焦土,饿殍载道。但在恩基的帮助下,人类再次战胜疫情。在瘟疫、干旱和饥荒都没有完全奏效的情况下,神决定用洪水彻底消灭人类。
图片
苏美尔地图
第三块泥版描述了神用洪水灭人类的过程,内容包括:1、恩基托梦给阿特拉哈西斯,透露洪水信息;2、恩基让阿特拉哈西斯毁房造船;3、让他放弃财产,拯救生命;4、规定船的形制等具体细节;5、阿特拉哈西斯告民众造船原因(蒙蔽民众);6、民众为阿特拉哈西斯造船;7、犒劳造船民众(竣工宴);8、阿特拉哈西斯带家眷登船;9、自己封舱;10、洪水袭来和洪水肆虐过程;11、母神目睹人类惨状,抱怨大神让洪水肆虐的行为;12、洪水持续七天七夜;13、洪水退去,船搁浅,阿特拉哈西斯放鸟探陆(残缺);14、阿特拉哈西斯出舱祭神,神像苍蝇一样聚集在祭品周围;15、母神要确保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16、恩利尔看到有人得救后发怒;17、恩基发表意见,批评恩利尔的做法(残缺严重);18、赋予阿特拉哈西斯永生;19、采取措施,减少人口数量。
(三)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
古巴比伦时期有人以吉尔伽美什为歌颂对象,创作了一部情节连贯、故事生动、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语言优美的宏大诗篇,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的史诗版本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在目前发现的数量有限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泥版(残片)中,有两块泥版相对完整,一块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泥版(通常缩写为“OB P”或“P”),一块是耶鲁大学收藏的泥版(通常缩写为“OB Y”或“Y”)。两块泥版都是20世纪初购买所得。宾大泥版比较完整,文末题署写道:
图片
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泥版(OB P) 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藏编号:B7771
“第二块泥版,超越万王”(dub 2.kam.ma šūtur eli šarrī),由此可知,这块泥版是古巴比伦版“超越万王”系列的第二块泥版。耶鲁泥版的内容恰好与宾大泥版衔接,所以,这两块泥版确切无疑是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第二块和第三块泥版。这两块泥版都是三栏泥版,正面三栏,背面三栏,从文字风格和行文风格判断,这两块泥版出自一人之手。可以肯定,已发现的这两块泥版属于一个系列,这个系列由多块泥版组成,目前发现的是第二块和第三块泥版,第一块泥版或毁于古代,或尚未发现。第三块泥版之后还有几块泥版,目前尚不能确定。根据古巴比伦版的第二块泥版(“P”)和第三块泥版(“Y”)叙述的内容与标准版第二块泥版和第三块泥版的内容高度吻合这一事实判断,古巴比伦版也许由11块泥版组成,甚至由十二块泥版组成。
在目前发现的古巴比伦版中没有洪水故事。是这个版本原本就不包括洪水故事?还是包括,而至今尚未发现?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古巴比伦版中原本就没有洪水故事,而标准版中的洪水故事采自《阿特拉哈西斯》。乔治不但认为是标准版作者辛雷克乌尼尼(Sîn-lēqi-uninni)插入了洪水故事,还为插入洪水故事的必要性做了辩护:“他(指辛雷克乌尼尼)还插入了洪水神话的简略叙述,意在说明,生活在受鲁莽之神一时冲动支配的宇宙中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乔治还认为,古巴比伦版中缺少的环节,如搏杀天牛、梦入冥界、洪水故事,对整个史诗而言都不是不可或缺的,理由是杀死洪巴巴足以引起神怒,以至于受到神的惩罚,不必再用杀天牛来冒犯神威;梦入冥界完全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属于节外生枝;洪水也不必一定要用故事来表达。
上述观点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过分强调母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情节发展的合理性,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娱乐性。为了达到娱乐的最佳效果,文学作品可以海阔天空,信马由缰,驰骋想象,不受人为预设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对一部像《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样的半史诗、半神话、虚构多余真实、想象贯穿始终、人性与神性完全融为一体、现世王与远古王可以直接对话(实为时间穿越)的文学作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而言,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对作品产生限制,那一定不是理性和逻辑,而是作者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这方面《吉尔伽美什史诗》较之任何其他作品都不逊色,堪称把想象发挥到极致的典范,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在上古时代就广为流传,流传范围之广,流传时间之长,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超常思维来想象缺失的部分,不必把自己限制在合理性和逻辑性之中,因为作品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第二、完全忽视了考古现实,把考古现实当作了古代真实。考古现实是截止目前发现的书写古巴比伦版史诗的泥版(残片)极少,这些泥版(残片)绝非古巴比伦版的全部,而是冰山一角,这些有限的泥版遗存不足以让今之学者了解古巴比伦版史诗的原貌。目前发现的中巴比伦时期的史诗残片更是聊聊无几。把目前发现的古巴比伦时期和中巴比伦时期的泥版(残片)按照标准版的叙事顺序串联起来,情况大致如下面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早期版本与标准版对照表”所示:
图片
图片
《吉尔伽美什史诗》早期版本与标准版对照表
此表显示,古巴比伦版与标准版的内容大致相当,缺环主要是目前的泥版发现情况所致,而不是原典就没有这些内容。宾大泥版的文末题署“(这是)超越万王的第二块泥版”明确显示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一个由多块泥版组成的完整系列。古巴比伦版史诗系列中的第二块泥版(宾大泥版)与标准版的第二块泥版内容基本一致,古巴比伦版史诗系列中的第三块泥版(耶大泥版)与标准版的第三块泥版内容也基本一致,这足以让我们相信这种对应还在继续,直至第十一块泥版。
那么,哪些内容或环节属于古巴比伦版中没有而纯属标准版追加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提盖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标准版追加了三个主要情节:一是引言,二是洪水故事,三是第十二块泥版。乔治完全接受了这种观点,这非常令人费解,因为这种观点明显存在问题。引子是后加的,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古巴比伦版史诗系列叫“超越万王”,而“超越万王”是标准版史诗第一块泥版的第29行,这意味着1-28行是后加的。第十二块泥版是否属于后加环节?目前既没有直接证据,也没有间接证据,所以,任何判断都是主观臆测,没有讨论的必要。洪水故事是属于古巴比伦版中固有?还是标准版中新增?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古巴比伦时期的一块泥版把目前发现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情节推进到了吉尔伽美什见到船夫苏尔苏纳布(标准版中的乌尔沙纳比),二人一见面就是一番格斗,格斗之后苏尔苏纳布对吉尔伽美什说(大意):魔法石已经被你打碎,如今要想渡海去见乌塔纳伊什提姆(标准版中的乌塔纳皮什提),只有造船,并造300支船桨才有可能。这块泥版在此处断掉,大约缺失15行,可以肯定,缺失部分描述了吉尔伽美什按苏尔苏纳布之言行动,做了船和船桨,二人开始渡海。
图片
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泥版(背面,OB P) 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藏编号:B7771
这块泥版的内容与标准版第十块泥版的内容基本相当。标准版接下来就是乌塔纳皮什提在对岸观望二人渡海,看到没有了魔法石,还多了一个陌生人,十分惊诧,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二人见面后开始对话,乌塔纳皮什提了解到吉尔伽美什的来意后便开始用论王道和阐述人生本质的方式来劝退吉尔伽美什。这种方式显然没有奏效,于是,在接下来的第十一块泥版中,乌塔纳皮什提开始讲述洪水故事,目的是用这个唯一且不可复制的事件来劝退吉尔伽美什,果然奏效。很显然,洪水故事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这个故事本身自带的吸引力、震撼力以及想象力,它具有的文学性、娱乐性以及审美性无以伦比。任何一个讲故事的人,更确切地说,任何一个讲吉尔伽美什传奇故事的人,不论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以文本形式,都不会放过洪水故事。在已知的古巴比伦版(OB VA+BM)中,吉尔伽美什历尽艰辛,排除万难,自做木舟,渡过“死水”,见到了远古先王乌塔纳皮什提。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必然是二者对话,对话内容不一定与标准版相应内容完全相同,但洪水故事是一定要讲的,这是后来的标准版的做法,也是史诗本身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发展脉络。结论:古巴比伦版中必有洪水故事,情节和细节大致与标准版中的洪水故事相当。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研究领域,乔治教授是公认的权威。他也承认,西帕尔出土的泥版(OB VA+BM)是古巴比伦时期流传的史诗系列抄本之一中的一块泥版,故事到此尚未结束,接下来的内容书写在下一块泥版上,这块泥版有待发现。在那里,吉尔伽美什见到“洪水英雄”。令人费解的是,既然在接下来的、尚未发现的泥版中吉尔伽美什见到了“洪水英雄”,为什么“洪水英雄”一定不谈洪水,或一定用一句话来描述洪水呢?不谈洪水,这一整块泥版又要讲什么呢?乔治避而不谈,因为只要顺水推舟地合理推测下去,必然会是这块泥版的内容就是讲洪水故事,而乔治是否定古巴比伦版中有洪水故事的人。这块泥版已经把故事讲到了如此阶段,船也造了,海也渡了,洪水英雄也见了,再否认洪水故事是没有道理的。
图片
乔治·史密斯 George Smith,1840-1876
标准版中的洪水故事可谓详细而宏大,即便如此,洪水故事也不足以占用一块泥版的空间。标准版的第十一块不但包括整个洪水故事,还包括洪水过后继续发展的一系列故事环节:吉尔伽美什连睡七天,乌塔纳皮什提妻烤七炉面包,吉尔伽美什醒来后与乌塔纳皮什提对话,沐浴更衣,踏上归途,然后又折返回来,接受乌塔纳皮什提的礼物,入海取长生草,再次踏上归途,在归途中沐浴,蛇吃仙草,吉尔伽美什空手回到乌鲁克,带乌尔沙纳比登上城墙。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标准版中的这些情节古巴比伦版也应该有。
(四)其他版本洪水
除上述洪水故事版本外,还有其他版本的洪水故事,方舟泥版代表的洪水故事和肖恩收藏中的洪水故事就是其中两例。
1、方舟泥版(The Ark Tablet)
方舟泥版是英国私人收藏家西蒙兹(Mr. Leonard Simmonds)收藏的一块泥版,来源地不详,6公分宽,11.5公分长,正反面都写满了文字,用阿卡德语书写,共60行。1985年英国亚述学家芬克尔开始接触和研究这块泥版,最终由他解读并首次发表,芬克尔称之为“方舟泥版”。芬克尔认为这块泥版的成文年代在公元前1900-1700年间,而莱比锡大学教授施特雷克认为芬克尔高估了这块泥版的年代,成文年代应在古巴比伦时期末和中巴比伦时期初,也就是说这篇文献的成文年代应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泥版上书写的内容与洪水有关,第一句就是“砖建墙壁,砖建墙壁,芦苇藩篱,芦苇藩篱!”熟悉楔文文献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神已经决定发洪水灭人类,智慧神埃阿为挽救人类正向一位虔诚的“国王”(身份有争议)泄露天机,并让他造船逃生,同时挽救其他生命。得到神佑的人叫阿特拉哈西斯,所以,学者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块泥版是《阿特拉哈西斯》的一部分。
图片
方舟泥版(The Ark Tablet)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这块泥版从“砖建墙壁”到最后一句“请把门框密封”,共60行,内容包括神(大概是智慧神埃阿)让阿特拉哈西斯造船,告诉他造什么样的船(包括外形、内制、大小、材料等),让他带家族成员和成对的动物一起逃生,最后一句事关封舱。毫无疑问,这块泥版是某文学系列中的一部分,是《阿特拉哈西斯》的一部分只是可能性之一,即便如此,也不是目前广为人知的“伊皮克阿雅”传抄的版本,而是一个未知抄本的一部分。也许这块泥版属于一个目前未知、其中也穿插了洪水故事的作品。对我而言,这块泥版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洪水版本;对芬克尔而言,这块泥版的价值在于其中的第7行eserti kippatim“(做一个)圆底(船)”可以证明阿特拉哈西斯的逃生船不是方的,而是圆的。
这块泥版的最后两句话(第59-60行)值得特别关注:inūma anāku ērubuma/piḫi pītbābiša“我上(船)后,请把门框封上(=“请封舱!”)!”在《阿特拉哈西斯》中,与这两句相应的是第三块泥版的第52行:ištuma īdilu bābšu“我封舱后,(阿达德开始在云里隆隆作响)。”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这样写道:
ērub ana libbi gišeleppimma aptehe bābi
ana pehî ša gišeleppi mPuzur-dEnlil lúmalāhi
ēkalla attadin adi būšêšu
(天气看上去令人惊恐)
我急忙登船入舱,随即便把舱门封。
封舱门的人叫普祖尔恩利尔,他的职业是船夫,我把宫殿送给了他,包括里面的所有财物。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动词“封(门)”,方舟泥版用的是peḫû(“关、封”),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用的也是这个动词,而《阿特拉哈西斯》用的是edēlu(“关、锁、上闩”);二是封舱人,方舟泥版的封舱人是个没有提到名字的人,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封舱人是普祖尔恩利尔,而《阿特拉哈西斯》中的封舱人是船主人自己。比较可知,方舟泥版和标准版史诗更接近,如果认定标准版中的洪水故事源自古巴比伦版(前面已经表示过这样观点,后面还会继续阐述),那就意味着方舟泥版与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更接近,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2、肖恩泥版(The Schøyen Tablet)
肖恩泥版指挪威的“肖恩收藏”(The Schøyen collection)中的一块泥版,编号是MS3020。这块泥版是继苏美尔洪水泥版之后发现的第二块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洪水故事残片。有学者称这块泥版属于新苏美尔时期,如果如此,这块泥版就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洪水泥版。芬克尔也谈到这块泥版,说这个洪水故事的主人公是吉乌苏德拉(Ziusudra),在这篇文献中被称为苏德拉(Sudra),他既是国王,又是恩基神的祭司(gudu-priest)。关于这块泥版,目前尚无更多信息。
图片
3、口传洪水故事
说肖恩泥版中的苏美尔语洪水故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洪水故事文本,并不意味着洪水故事一定产生于苏美尔人,更不意味着洪水故事产生于这个文本形成的时代——乌尔第三王朝。有一些间接证据表明,洪水故事很早就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有学者认为以灭世洪水划分人类历史(即“洪水前”和“洪水后”)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前后。苏美尔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之死》为口传洪水故事的存在提供了有益启示。在这部作品中涉及洪水的表述不止一处,有一处这样写道:“摧毁所有人类居址和所有国家的洪水”,这显然不是指一般的季节性洪水泛滥,而是指一次性的灭世洪水。在追述吉尔伽美什的成就时,该文献这样写道:你(指吉尔伽美什)建立了许多神庙,“到达了吉乌苏德拉的住地”,可见,至少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吉尔伽美什曾至天涯海角、见到了吉乌苏德拉的传奇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在此,吉尔伽美什见到了吉乌苏德拉只是作者列举的吉尔伽美什取得的诸多伟大成就之一。至于吉尔伽美什在吉乌苏德拉那里是否听到了洪水故事或听到了什么样的洪水故事,这不是这篇祭文所关心的问题,自然不会提及。然而,关于洪水的信息却很快以另外的形式流露出来。吉尔伽美什奄奄一息之际,是生是死,由众神来决定。这时,大神们的意见似乎出现了分歧,相互争执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恩基对恩利尔说:
“在那日,在那遥远之日,在那夜,在那遥远之夜,在那年,在那遥远之年,在众神会议决定发洪水、灭人类后,我是我们中间唯一主张保留生命之人,所以,他(指吉乌苏德拉)还活着。吉乌苏德拉,虽然是人却保全了生命。当时,你让我凭天地发誓......人类从此不再永生。”
《吉尔伽美什之死》的作者在此通过恩基之口高度概括了我们通过苏美尔洪水故事、《阿特拉哈西斯》以及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了解的洪水故事,寥寥数语中包含很多信息:1)发洪水旨在灭人类;2)此事发生在很久以前;3)发洪水是众神会议的决定;4)恩基泄密;5)吉乌苏德拉(等人)得救;6)此后,神剥夺了人类的永生。这最后一点恰好道出了发洪水的原因,即洪水前的人类是永生的,有生无死的结果是人口越来越多,以至世间喧嚣嘈杂,搅得神心不宁,于是神决定消灭人类。由此可见,早在洪水文本产生前,与后来文本描述的洪水故事大致相当的洪水故事已在民间口口相传。
三、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故事的来源
现在可以谈谈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的来源问题了。前面已经谈到,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没有洪水,而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来自《阿特拉哈西斯》,有学者还用“节选”(excerpt)来描述标准版中的洪水与《阿特拉哈西斯》的关系,有学者用“直接的”(straightforward)和有时“一字不差”(verbatim)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可能不如此。洪水故事的传承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大致情况可用下面的“洪水故事传承关系表”表述。
图片
洪水故事传承关系表
最早的洪水故事以口传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起源于何时,不可考。到了公元前2100-2000年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洪水故事的一些元素开始渗透到个别苏美尔文学作品中,如前面讲到的《吉尔伽美什之死》。在稍后的伊辛时期(约公元前2000-前1850年),苏美尔王表的编纂者在前朝编纂的王表基础上增加了洪水前的五城八王史,用“洪水肆虐后”把历史划分为洪水前和洪水后两个部分。到了古巴比伦时期,随着政治大一统的完成,精神层面的追求空前高涨,文学创作空前活跃。现在已知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或抄本的,就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而言,这个时期颇具“文艺复兴”的色彩。主宰两河流域文明,甚至可以说主宰当时的古代东方世界(不包括中国和印度)千余年的苏美尔人突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苏美尔语作为口头交际语言也被阿卡德语取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保存甚至拯救苏美尔文化遗产的意识变得异常强烈,编写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辞书、抄写苏美尔语文学作品、把优秀的口传文学书写下来等文化活动蔚然成风。在这种情况下,洪水故事得到了特别关注,几乎同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目前已知的有:1)苏美尔洪水故事、2)《阿特拉哈希斯》中的洪水故事、3)方舟泥版代表的洪水故事、4)肖恩泥版代表的洪水故事、5)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文人们似乎争先恐后地把洪水故事融入到不同的作品中,同时根据需要对洪水故事原型进行改编和取舍。
洪水故事在不同作品中展现出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洪水故事的口传性质。然而,不难看出,不论是个体作者在接受洪水故事时人为制造的差异,还是洪水故事在口传阶段必然形成的差异,都没有改变洪水故事的核心内容,共性把这些看似不同的洪水故事联系在一起,结果是彼洪水就是此洪水,都是一个传统,包括后来的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以及人们最熟悉的希伯来《圣经》中的洪水。
图片
记述了吉尔伽美什与阿加的战争的泥版 现藏于苏莱曼尼亚博物馆
前面谈到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时,本文根据古巴比伦版自身的情节发展逻辑做出古巴比伦版史诗中一定有洪水故事的推测。在此可以把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也考虑在内:在这种文人争先恐后把洪水故事纳入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中的文化氛围中,古巴比伦版史诗作者自然不会放弃这个为作品增彩的机会,更不会把故事讲到了吉尔伽美什见到了乌塔纳皮什提而不讲洪水故事。如果如此,那么古巴比伦版史诗作者便是最蹩脚的作者,但事实不会如此。
不论从古巴比伦版史诗的自身结构和情节发展逻辑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哪方面考察,都可以得出古巴比伦版史诗中一定有洪水故事的结论。既然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必然有洪水故事,标准版史诗的作者,不论此人是辛雷克乌尼尼,还是其他人,还需要到《阿特拉哈西斯》中去借用洪水故事吗?!
把目前已知的、确确实实可以得到文本证明的古巴比伦版与标准版对比一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整体布局到到具体内容,古巴比伦版与标准版高度一致。古巴比伦版目前缺失的环节是考古现实造成的,而非原貌如此。没有理由认为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没有洪水故事。洪水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包括古巴比伦版和标准版)中的最大亮点,没有了洪水这个宏大的、故事中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便会黯然失色,《吉尔伽美什史诗》就不会广泛流传,为古今读者喜闻乐见。《吉尔伽美什史诗》也许就是因洪水和为洪水而作的。
图片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抄本)
古巴比伦版与标准版在时间上前后相差几百年,在内容上二者不尽相同也是必然的。但除了可以肯定标准版在古巴比伦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引子(第1-28行)、在一些地方增加一些细节、对某些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以及语言更具有时代特点外,再无大别可言,两个版本高度一致。
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价值被低估了。这个至今仍然以支离破碎的面貌面对读者的古巴比伦版史诗其实是一部以吉尔伽美什为歌颂对象的、非常完整的、情节连贯的、故事生动的、想象丰富的、寓意深刻的、语言优美的宏大诗篇。这部作品的作者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笔下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后来的标准版只是古巴比伦版的升级版,新版较原版继承有余,创新有限,继承部分一定包括洪水故事,而创新部分一定不包括洪水故事。
作者拱玉书,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编辑:湘 宇
校审:水 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