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关于智慧消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张,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等大量涌现,火灾防控压力不断增大 。同时,基层网格员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基层末端消防安全监管存在失控漏管风险。2017年10月10日,部局下发《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公消〔2017〕297 号),要求加速推进现代科技与消防工作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要坚持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消防设施完好率低、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消防技术服务不规范、基层末端消防安全监管缺失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一方面,消防救援机构消防监督执法力量不足,以目前三类、四类支队为例,支队机关设有2个与防火工作相关的科室,其中法制、火调、科技、宣传工作合并设立综合指导科,其余社会面防火指导、内部执法监督等由防火监督科承担,县级消防大队普遍也只有2至4名消防监督执法干部,担负着社会单位消防监督抽查、火灾事故调查、消防宣传教育以及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基层网格化消防管理等社会化消防工作职责。加之近年来,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化危企业逐年增多,重大活动多、专项工作多、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多,人员少、工作量大,消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消防监督管理职能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随着职权划转,消防部门已脱离公安队伍,派出所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意愿有所下降,消防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消防法修订后公安机关原承担的火灾隐患类行政处罚不再受案办理,导致公安派出所消防执法大量减少,基层监管力量弱化明显。
(二)数据资源互不联通
长期以来,各级各业务条线相继研发数十款业务管理系统,极大程度提高了消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然而,由于各系统研发时间较早,缺乏平台兼容、功能集成、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前瞻性,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从构建方式到交互途径,从信息采集到功能应用均各不相同,存在天然技术壁垒,不能有效互联互通,从而造成基层重复录入、数据冲突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类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同时,受制于原业务管理系统基本依托公安网进行建设,未与政府部门系统、社会单位系统形成贯通,数据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对比,数据失真现象在所难免。
(三)系统平台各自为战
当前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智慧消防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建设标准不完善。企业平台建设缺乏监管、混乱无序,政企属性不明;政府平台与企业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无明确标准依据,易形成信息孤岛;消防物联网建设改造无设计、施工、验收标准,源头治理无章可循。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有偿服务模式不清晰,省、市、县三级大数据中心和消防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运维保障难以为继;部分物联网企业出于利益角度考虑,相互之间恶性竞争、故意压价,只管建不管用,系统更新维护不及时,作用效果难以体现;少数平台甚至无人值守,完全空转。
(四)防消联勤难以衔接
近年来,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的深入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在“消”的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全国各地相继建成自上而下的实战指挥平台,已购买城市重大事故及地质性灾害事故救援应急通信系统,指挥车、无人机、图传设备、卫星便携站等信息终端不断更新迭代,软硬件水平迅速提升,基本达到“组成网、随人走,不中断、联得上,看得见、听得清,能图传、能分析”的建设要求。但由于消防执法改革步伐持续加大,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智慧消防建设在“防”的领域步子相对较小,一些监督系统建设滞后,基层在开展防火监督业务时,缺乏与之配套的信息化手段,缺少“防消联勤”的信息化平台,直接导致防火工作时效性较低,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加之,当前消防审核验收职能剥离,消防监督编制进一步收紧,如何在“防”的方面加强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二、主要做法
(一)设计省级智慧消防总体架构
以应急管理部和部消防救援局信息化战略规划为指导,结合消防信息化发展基础和业务需求,规划设计省级智慧消防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智慧应用层。其中,基础设施层用于采集前端各类数据并向后端传输,同时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数据服务层提供数据治理、数据挖掘和服务构建,用于支撑省级智慧消防业务开展,并与部局系统、省、市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智慧应用层面向各类业务需求打造信息化业务系统,包括消防物联网监测平台、消防安全网格化系统、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系统。同时,按照应急管理部、部局和省消防救援总队标准,建设科学实用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可靠的运维防护体系 。
在基础设施层中,各类感知基础设施组成感知网络,利用物联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卫星感知、全民感知等不同手段,全量采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以光纤通信为骨干,以 4G/5G 传输为主体,以 NB-IoT、LoRa 等为补充,形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通信网络。在数据服务层中,面向 MQTT 设备、NB 设备及其他主流设备(以 CoAP 和 HTTP 为主),通过接口识别提取建立接口库,实现针对主流物联网感知设备的自动接入;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感知对象,进行特征体系构建、映射规则制定和扩展标准制定,建立物体统一描述模型,实现感知对象数据的标准化;最后,面向上层应用需求,综合通过数据融合算法、数据挖掘模型等实现通用服务模块化支撑。
图片
图1 全省智慧消防总体架构
(二)构建消防物联网监测平台
建成开放的消防物联网监测平台(如图2所示),省、市、县三级并网运行;制定公布标准数据接口,与省内外物联监测服务企业平台、维保机构物联网监测平台等对接联网、数据共享,实现对联网单位火灾报警、自动喷水、消火栓、消防水池水箱、消控室等的动态监测。推行消防设施维保配套物联网监测服务模式,按照“谁维保、谁联网”的原则,将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监测信息通过“消防安全物联”微信小程序同步推送至社会单位、维保机构;维保机构根据物联网提示信息派员实地维保,并使用维保 App 软件,自动记录维保过程,自动生成维保报告。消防部门使用平台对联网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维保情况实施网上巡查、动态分析,对设施设备故障长时间未整改的进行现场检查并倒查维保机构责任,有效形成消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维保机构、社会单位四位一体的闭环管理,大幅提升消防设施完好率。目前,5700余家单位接入平台,火灾报警、自动喷水、消火栓等系统的完好率超85%。
图片
图2 消防物联网监测平台
(三)构建消防安全网格化系统
研发消防安全网格化系统及移动端软件(如图3所示),并与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无缝对接,一体化上线应用,一次性覆盖到位,实现基层网格化管理工作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平台分为6个级别(工作层面分为“大、中、小”三级网格;管理层面分为:总队、支队、大队三级垂直管理体系)、8类角色(总队用户、支队用户、大队用户、消防监督员、派出所民警、大网格员、中网格员、小网格员)以及5项具体任务(信息采集、巡查检查、宣传培训、工作例会、工作指导)。
通过平台的任务自动派发、提醒实时推送、信息分类流转、记录合理闭环、工作每月考评,形成“层级明细、权责清晰、制度完备、责任可溯”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打通消防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
图片
图3 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系统
(四)构建重点单位管理平台
构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平台(如图4所示),同步部署开展消防安全管理达标创建活动,分类制定创建标准,按照监督员创建、大队验收、支队核查、总队抽查的模式,分批创建达标。研发配套 App 软件,清单式设定消防安全职责、内容、流程和时限,全面融入消防安全“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等内容,在重点单位全面推广使用,规范落实巡查检查、培训演练、评估备案等常态化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单位自管评分模型,动态、量化评定单位自管情况,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自动推送隐患问题和预警信息,有效提升重点单位火灾防控效能,7000余家重点单位全部创建达标,97.6% 的重点单位自管评价在“良好”以上。
图片
图4 重点单位管理平台
(五)构建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系统
研发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及移动端软件(如图5所示),并开通微信公众号,统一消防设施维保测试内容和周期,一键生成月度、季度、年度维保计划。现场维保人员使用维保App软件逐步、逐项开展测试,实时录入测试数据,自动记录工作轨迹,强制采集关键测试内容音视频资料,自动判定测试结果,自动生成带有二维码的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报告书和故障汇总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至社会单位。同时,登记录入系统的维保项目自动纳入“双随机”检查对象名录库,各级消防部门设定抽查比例,实施“双随机”检查和专项检查。系统的应用,实现消防设施维保服务项目网上流转、全程可溯、闭环管理,着力解决服务质量不高、执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全省消防设施维保合同执行率达98%以上。
图片
图5 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六)构建消控室人员管理服务平台
研发消防控制室人员管理服务平台(如图6所示)并开通微信公众服务号,社会单位自主登记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以及持证信息,依托系统落实上岗签到、下岗签出制度。各级消防部门定期使用系统派发查岗信息,值班人员及时反馈值班情况并上传火灾报警控制器工作照片和值班人员照片;对逾期未反馈的,平台自动向社会单位管理人员和消防部门推送“无人值班”预警信息。通过平台应用,能够动态掌握消控室值班人员的值班情况和持证上岗率,实现消防控制室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有效杜绝值班人员脱岗、离岗、替岗等问题,推动消控室24小时持证值班制度的落实。
图片
图6 消控室管理服务平台
三、建设成效
(一)前移火灾防控关口,“一张网”串联责任主体
充分发挥消防物联网信息枢纽作用,全面构建消防部门、维保机构、消控室值班人员、社会单位四位一体的管理闭环。一是搭建应用平台。按照“先进、开放、包容”的原则,研发全省消防物联网监测平台,省、市、县三级同步部署运行;制定公布标准数据接口,明确数据传输机制,与省内外61家第三方物联网服务平台对接联网。同步搭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管理平台、全省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及维保App软件,全面推动消防控制室值班制度和消防维保责任落实。二是配套监测服务。按照“谁维保、谁联网”的要求,推行消防设施维保配套物联网监测服务模式,全省31家维保机构将4400余家业主服务单位全部接入消防物联网,动态监测服务对象消防设施状态,实现鼠标巡逻、探头站岗。三是形成管理闭环。维保机构监测发现问题后维保人员实地维护保养,并使用维保App软件自动记录维保过程,自动生成维保报告。维保机构执业动态信息、消防控制室值班信息、消防设施监测信息实时传送至省级平台,各级消防部门既能监督维保机构执业情况,又能监测消防设施运行情况,还能掌握消控室值班人员持证上岗和在岗在位情况。通过闭环管理的有效运行,消防联网单位消防设施完好率达80%以上。
(二)创新消防监管模式,“数字化”推动单位自
主管理
甘肃省东西跨度大,辖区面积广,监督战线长,监督人员少,火灾防控压力大,工作数字化、目标精准化成为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一是创新重点单位管理。开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示范创建工作,研发App软件并对接“户籍化”管理系统,将6392家重点单位分解绑定到每名消防监督员,分类制定创建标准,对照表单式程序,监督员创建、大队验收、支队核查、总队抽查,98%的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重点单位均落实维保制度并接入消防物联网。二是自管措施掌上运转。全面推动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使用示范单位创建App软件(社会版),常态化开展单位管理,规范进行巡查检查,定期组织培训演练,实时查看工作落实。同时,积极发动各级消防监督员使用示范单位创建App软件(监督员)准确排查采集10091栋高层建筑和65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基础信息和隐患底数,逐条逐项落实整改。三是火灾风险智能预警。建立单位自管评分模型,将单位巡查、检查落实、维保工作开展、“三项工作”备案等纳入综合评价范畴,动态、量化评定单位自管情况,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自动推送隐患问题和预警信息,有效指引针对性火灾防范,全力推动全省97.6% 的重点单位自管评价在“良好”以上。
(三)夯实末端防控基础,“清单式”开展排查整治
由于一些地方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人员职责不明确,业务水平不过关,基层火灾防控存在盲区。为此,将抓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作为夯实基础控小火的有效举措。一是基层末端齐抓共管。综合应用GIS、移动终端、远程推送发布等信息技术手段,研发符合省情、具有本省特色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和应用App 软件,建立在线推送、信息共享、递交查处、动态留痕、全程可溯的闭环工作流程。突破平台对接、数据交换等技术壁垒,直接纳入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全省一体化上线应用,一次性覆盖到位。二是工作流程全程可溯。持续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巡检列表,厘清基层网格、行政村(社区)、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员、微型消防站等6类网格人员职责,明确信息数据采集、隐患查改移交、消防宣传教育、初起火灾扑救、检查督促指导等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建立“员、长、警、消”(基层网格员、安监员、村社区网格长、派出所民警和消防监督员)四级递进执法机制,落实自动派发、任务督办、考评通报等措施,“定时、定责、定格、定人”实体化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三是职能作用高效发挥。分级发动1377个乡镇街道、14109个村组社区的4.3万名基层网格员、安监员使用App软件,数字化采集、清单式巡查、闭环式整改、立体式宣传,累计开展巡查检查395万次,宣传培训342万场,基层群防群治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地区火灾起数下降18%,“小火亡人”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四、特色亮点
(一)突出消防设施闭环管理
全方位监测联网单位消防设施运行状态,并将监测异常信息向社会单位和维保机构推送,解决了传统远程监控系统监测内容单一、只监测不处理等弊端。同时,通过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系统,统一维保内容,记录维保过程,有效保证维保工作的真实性,切实形成远程监测、预警提示、跟踪维保、责任可溯的闭环管理机制。
(二)突出基层末端闭环管理
以任务驱动和信息流转为引擎,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在线推送、信息共享、递交查处、动态留痕、全程可溯的闭环工作流程,每周自动向网格员派发消防安全检查、宣传培训等任务,确保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覆盖、规范运行、扎实落地。同时,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及“大、中、小”三级网格工作评分模型,实现对各级网格化管理工作量化评分、动态管理和跟踪问效。
(三)突出重点单位闭环管理
研发应用重点单位管理平台及配套App软件,在推动社会单位落实“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巡查检查等工作基础上,坚持消防监督员分片包干抓管理,捆绑落实示范创建、标准化管理等工作。同时,建立重点单位自管评分模型,动态量化评定单位自管情况,自动推送预警信息,指引针对性监督执法,真正实现“利剑高悬”和“无事不扰”。
五、未来展望
立足全灾种、大应急,巩固近年来智慧消防的建设成果,创新社会消防治理模式,实现火灾风险预测的精准化和火灾防控的智能化,着力提升社会消防安全治理的现代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重视体系顶层设计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层面制定出台智慧消防建设框架方案,定义标准接口,开放消防监督管理系统数据,搭建全国统一的单位和建筑基础数据库,统一单位和建筑编码,保证数据的横向交互、纵向贯通。
(二)加强部门协同治理
在汇聚整合消防部门数据资源、强化“纵向贯通”基础上,重点强化与政府相关行业部门数据的“横向交换”,形成外部数据“为我所用”、输送数据“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推动行业部门在各自行业领域同步落实消防安全管理。
(三)创新社会消防管理
加快智慧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整合现有各类防火业务应用系统平台,建立火灾风险预警模型,实现消防安全信息网上录入、检查活动网上监督、安全工作网上研判,强化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为精准执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四)实现数据深度应用
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来源,深度挖掘分析,注重数据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火灾风险研判、灭火救援指挥、队伍管理分析、社会消防宣传和领导指挥决策,加速推进现代科技与消防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火灾防控和灭火应急救援工作转型升级。
作者:吴振坤;单位:辽宁省消防救援总队。此文同时刊登于《消防界》杂志2022年2月下,消防界综合整理发布;欢迎分享,转载请标明出处。编辑:小喜;审核:小麟
消防界
具有专业度和影响力的消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