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佳人何罪之有(“名人与牡丹”之杨玉环)

说起牡丹,不能不说杨贵妃。
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倾国倾城;而牡丹国色天香,历来被视为国花。就连诗仙李白都认为杨贵妃是代言牡丹的“最佳形象大使”,赞叹“名花倾国两相欢”。
鲜为人知的是,杨贵妃的少女时代是在洛阳度过的,她与牡丹有着不解之缘。
天生丽质难自弃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旧唐书》《新唐书》等古籍里说,她生于官宦世家,知书达理,善歌舞,通音律。
据《两京城坊考》《元河南志》记载,杨玉环父亲和叔叔们的宅院,都在洛阳集贤坊、尊贤坊交界处(今安乐镇)。那一带三面环水,广种牡丹和绿竹。
杨玉环出生后,洛阳圣善寺住持弘正大师为其取名“玉环”,传说此名与白牡丹相关:唐朝人喜用玉器形容白牡丹,玉环本是女子佩戴的玉饰。
杨玉环10岁左右父亲去世,叔叔杨玄璬(音同角)收养了她。小玉环天生丽质,越长越好看。
公元733年春,15岁的杨玉环如一朵盛开的牡丹,明艳动人。杨府在洛阳的牡丹园里为她举行了盛大的笄(音同机)礼(古代成人礼)。全洛阳城的贵族小伙儿都激动了,排队到杨府观礼,期望得到美人青睐。
杨玉环的堂叔杨慎交是长宁公主(唐玄宗堂姊妹)的丈夫。长宁公主府位于洛河南岸的惠训坊,坊间种着大片牡丹。
公元734年,唐玄宗李隆基携爱妃武惠妃驾幸洛阳。武惠妃带着儿女——寿王李瑁和咸宜公主,到长宁公主府赏花,偶遇杨玉环。正在花间漫步的美人回眸一笑,皇子神魂颠倒,当即就爱上了她。
也有人说,杨玉环受邀参加长宁公主之子的婚礼,寿王李瑁对她一见倾心,当年腊月便到洛阳迎娶佳人。
春风拂槛露华浓
成婚后,杨玉环随夫去了长安,她带了百余株洛阳牡丹,栽种在寿王府内外,以慰乡愁。
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甚是思念。他偶然欣赏到杨玉环的舞姿,惊觉这个女人才是自己的真爱。为掩人耳目,皇家演了一出好戏:本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出宫当了女道士,道号“太真”,然后还俗入宫,成了唐玄宗的贵妃。
杨贵妃精通音律,与热爱艺术的玄宗很合拍。人到暮年的唐玄宗重新焕发青春,想把世间的好东西都送给心爱的女人。
杨贵妃的姐姐们享受朝廷津贴,每月各获脂粉费十万钱;她的兄弟们加官晋爵,耀武扬威。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命人从南方发“特快专递”送荔枝。
杨贵妃爱牡丹,唐玄宗就命人在皇宫内外遍植牡丹,特召洛阳花师宋单父“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春日牡丹盛放,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同去沉香亭畔赏花,乐师李龟年在旁边弹唱助兴。唐玄宗嫌歌词陈旧,召来李白填新词。李白乘着酒兴,一口气填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音同涧)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歌手唱起新词,皇帝抚琴伴奏,花师宋单父乘兴向众人一一介绍牡丹珍品,包括出自洛阳的“花王”姚黄。
那画面太美好,让后来的白居易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皇室的推崇下,牡丹遍植京城,大受追捧,富人为了争抢珍品牡丹不惜一掷千金。
《唐国史补》记载,牡丹花开时节,长安、洛阳犹如过节,看花人奔走相告,“车马若狂”,骑马赏花,鬓边簪花,花下饮酒。牡丹皂、牡丹香、牡丹香囊、牡丹胭脂等特色牡丹产品大受欢迎。
唐朝名相裴度晚年住在洛阳午桥庄。《独异志》里说,裴度久病不治,想去南园看牡丹,可惜不见花开,满怀惆怅,哀叹“我不见此花而死,可悲也”。或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次日清晨,南园里有一丛牡丹开花了。裴度大喜,连续赏了三天牡丹,方才了无遗憾。刘禹锡盛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惊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相传,杨玉环用牡丹皮、杏仁、滑石、轻粉等制成“杨太真红玉青”美容膏抹脸,面如红玉,楚楚动人。
公元806年,白居易和朋友游春赏花,聊起杨贵妃和唐玄宗,有感而发,写下了传世叙事诗《长恨歌》。那时,“马嵬事变”已过去半个世纪。
公元755年,唐王朝祸起萧墙,“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将士们迁怒于“红颜祸水”,逼着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写《长恨歌》那年,白居易三十多岁,也经历了人生沉浮,对爱情与现实的矛盾已有深刻认知,但他仍然对爱情的美好心向往之,歌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只是,亲手赐死杨玉环的李隆基,当得起这两句诗吗?(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 实习生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