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黄沙披绿 点“沙”成“金”

核心阅读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威胁着全球2/3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阻击“地球癌症”扩散,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征战沙海,在我国北方筑起了“绿色长城”,为守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
立下愚公移山志,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阻风挡沙守家园;誓让荒原变林海,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用60年造就世界最大人工林;蝶变天然避暑地,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持续治理“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沙中寻绿”再到“绿中看沙”,无数治沙人在与荒漠化的较量中战黄沙、铺绿荫,在祖国北方夯实道道“绿色长城”,上演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中国奇迹。
图片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绿化。
1
数说漫漫“披绿”路
“严防森林草原火灾,保护绿色发展成果。”类似的防火标语,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沙地中的新事物。“过去没有树哪有火,现在科尔沁也开始防火了。”穿行林海,市民郭大雷感慨万千。如今,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达23.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2.1%,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科尔沁以西600多公里的多伦县曾经“地不打粮,沙子埋房”。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离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多公里。2000年6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如今,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0.3%,昔日的风沙源成了避暑胜地。
科尔沁和多伦的浓浓绿意,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缩影。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52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8.5%,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35亿亩,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5.7%。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面积达5亿多亩……近几十年来,随着一项项“披绿”工程实施,我国荒漠化防治根基不断筑牢。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
图片
宁夏白芨滩林场职工战“沙魔”。
同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防沙治沙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更加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星遥感影像显示的北方黄沙中的绿色,正由星星点点蔓延成条条片片。
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一度被视为“死亡之海”,牧民的房子甚至被沙子压垮。守卫家园、保卫黄河,30多年来,库布其人不断与沙漠抗衡,在沙漠南缘飞播灌木固沙锁边林,北缘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则依托穿沙公路、河流,营造护路林、护堤林。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53%,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奇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也显著增强。
青藏高原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聚宝盆”,但一个“沙”字却占据了盆地过半的面积,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
“我们调整了部分自然保护区规划,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大幅度提升了生态资源质量,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了新路子。”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柴达木盆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84万公顷。随着环境日趋向好,柴达木盆地中的野生动物生存状况大为改观,火烈鸟、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在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
图片
科研人员调查沙化土地。
2
因地制宜 科学防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这样强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主任、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卢琦认为,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大量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亟待恢复和保护。一体化、系统性、综合治理体系不健全,是北方沙化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
以京津冀为例,尽管沙尘天气的强度和频度较20世纪明显下降,但环境压力仍十分突出。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指出,京津冀山地平原区人口密度大,生态空间和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同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植被退化较为严重,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
作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防沙带范围还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甘肃、宁夏等9个省(区、市)181个县(市、区、旗),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98个团(场),总面积达18344万公顷。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应该治哪些、怎么治?
“北方防沙带区内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差异大,各地区自然生态状况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在制定防治策略时要体现差异化、针对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廷宁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荣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植被重建与恢复原则,保护好草地,严禁把草地变成林地或农用地,以防出现新的沙化。同时,应革新治沙理念,以生态系统整体恢复为目标,特别是土壤生境的恢复,而不是单一地强调植被盖度的增加,要把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甘肃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赵明表示,精准治理是我国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赵明指出,“对症下药”是关键,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地理特征,设定不同的治理模式和目标。在京津冀城市群周边,沙化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利用草地、林地等,治理就要植绿护绿,以恢复原始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西走廊,治理目标是保护绿洲、保障区域群众生活质量不因沙漠化而降低,而不是要“消灭”沙漠;在北方防沙带内,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易导致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其防治关键是加强露天采场、堆场的综合治理。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开展了荒漠化监测,创新推广了低覆盖度治沙等一批新技术和新模式,治沙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
点“沙”成“金”寻良策
只“绿”不“富”,成果难护。该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绿富同兴”?
“利用农废资源不仅能改良土壤、减少农业污染,还能进行生物防沙治沙。”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军告诉记者。如今,在“六老汉”战风斗沙的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成立了食用菌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现代生物土壤结皮和植物综合固沙先进技术引入,在有效促进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同时,也为戈壁农业发展增添了科技引擎。
仅有科技助力还不够润泽这方移民区。李大军坦言,生态恢复的“源头活水”面临两大缺失:“生态用水不足,这是因为年调配黄河水量有限;生态修复资金不足,民间资本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
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苏海图嘎查的马忠强今年49岁,从牧民到卡车司机再到梭梭种植户,兜兜转转好多年的他,如今和许多当地人一样,用一捧土、一瓢水和棵棵树苗,守护着黄沙中的家乡。
据了解,公益项目“一亿棵梭梭树”已经实施八年了。起初,公益组织给牧民启动资金或提供梭梭苗,但发现牧民们积极性不高,一度形成“种树不见树”的尴尬局面。“只有让公益项目、生态建设和经济目标相统一,才能提高老百姓参与家乡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总监孙静告诉记者,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阿拉善 SEE生态协会推动沙产业产品的开发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肉苁蓉、锁阳、沙漠节水小米等,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截至2020年底,阿拉善地区累计种植沙生植物面积约137.75万亩。马忠强全家嫁接在梭梭上的肉苁蓉年产达13吨左右,迈向小康不是梦。
而在青海,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在荒漠化土地上崛起,光照充足、空旷多风,成为沙漠、戈壁大规模发展光伏、风电项目的天然优势。有了大面积光伏板的遮挡,风沙小了,蒸发量大大降低,也有利于沙漠中草木的生长。
图片
沙地种植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
4
中国经验的“六个结合”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学技术项目官员贾晓霞表示,中国防治荒漠化把政府、企业、个人、社会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主要体现在六个结合上: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究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近年来,学会筛选的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已推广至全球101个国家,是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重要的‘中国方案’。”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告诉记者。
同时,沙漠的生态产品价值正在逐步释放,沙漠旅游以及沙产业的发展,逐步拉近了人们与沙漠的距离。“每年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契机。全国已建设的125个国家沙漠公园,不仅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全、适宜的生存环境,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寓教于乐、陶冶身心、游览休闲的沙漠选项。沙漠有机奶、沙棘汁等产品也进入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杨文斌说。
图片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发展沙漠旅游。
北方防沙带重点区域扫描
京津冀山地平原区属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约300~750毫米,人口密度大,生态空间和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主要防治任务: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连通水系,恢复洼淀湖沼湿地,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风沙源治理。
内蒙古高原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是我国中温型森林草原地带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北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风沙策源区,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土地沙化严重,风沙灾害频繁。
主要防治任务:保护草原、森林,开展退化林修复和退化草原修复,推进生态经济型林草发展。加强沟道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河西走廊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草原退化沙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地表水利用不合理导致径流量下降,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利用程度远超自然承受能力。
主要防治任务:全面保护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恢复荒漠植被,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强重要河湖保护与修复,控制地下水超采,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塔里木河流域属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不足120毫米,东南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极其干旱。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脆弱,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较为严重。
主要防治任务:大力实施河岸植被封育修复,加强防沙治沙,开展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带建设,完善绿洲内部林网恢复和改善。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注重土壤盐渍化的预防和治理。
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95~600毫米,林农牧业并存,矛盾较为突出。森林植被结构单一,防护林网断带,草原超载过牧,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主要防治任务:加大阿尔泰山、天山天然林保护力度,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强化森林抚育,落实草畜平衡,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增加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河谷地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土地轮休和退地减水。
可怕的与可爱的沙漠
晓言
我们曾经以为沙漠是很可怕的。当然,它的确很可怕,它会吞噬良田和水源,让我们失去家园,甚至无法生存。因此,在生态保护的历程中,治沙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沙漠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这些是人类迄今无法阻遏的;二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的大量采伐,都是导致荒漠化的推手。
曾经,这两种原因的叠加造成沙龙肆虐。碧波荡漾的罗布泊干涸了,只留下汉代码头的遗迹作为历史的见证;宏丽的北京城在沙尘暴中黯然失色,纱巾一度成为北京女性常备的服饰……
人能否胜天,另当别论。人能否胜人,却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所为“自胜者强”,如果我们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不能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能认识到追求发展中存在的误区,那么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仍将长久持续。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沙漠也逐渐显露出可爱的一面。空旷的无人区和炽热的阳光,为光伏发电提供了绝佳条件;穿越沙漠瀚海也不再是驼铃商队和苦行僧们的专利,而成为可以营利的旅游项目;一些喜沙耐旱的作物,作为健康食品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或许将来人们还能在漫漫黄沙中找到更多的宝藏。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治沙这件事呢?人进沙退,荒沙披绿仍是我们要久久为功坚持去做的。尊重自然规律,宜沙则沙,宜草则草,学会与沙漠共存,也是一种科学的理念。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防沙治沙的行动不应仅存在于沙漠的边缘,而是关联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今天的人们不会再滥伐森林了,但还远远没有学会节约集约用地。再比如,地下水的超采引起普遍的关注,而在循环水和淡化水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却还差得很远。所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一个人,面对治理沙漠、防治荒漠化的挑战,不应只是带着焦虑的眼神眺望远方,而应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努力。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记者:陈琛
首席编辑:陈舒
新媒体编辑:郑雅楠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