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10年了,你的“微信朋友圈”还好吗?

“你还记得自己发过的第一条朋友圈吗?”4月19日是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线10周年,有人这样问。
曾几何时,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圈社交”,分享的是诗歌、音乐、好友动态,一个个点赞、一句句留言,都印证着朋友间的社交更便捷、更亲切。如今,一个个“圈”里转发的工作内容、商业产品越来越多,功能似乎也从“友情”转变成了“人情”。
从现实到虚拟,你的“朋友圈”这10年间有什么变化,是否也已经“三天可见”?
图片
有人热衷点赞
留住“圈儿”里老朋友
“二硕和冰冰,快来给我点赞!”
到现在,市民袁圆依然记得自己发送的第一条朋友圈,她带着激动的心情点击了发送,吆喝两位最好的朋友来给自己点赞。“2012年我刚上大学,有很多高中时期的好友都分隔多地见不到了,朋友圈就成了大家互动的主阵地。”袁圆说那时忙于学业,自己也有了新的社交圈,与老同学老朋友经常十天半个月不联系,但通过朋友圈的一个点赞一句评论,就能让彼此感到这份情谊没有被忘却。
袁圆觉得,现在朋友圈依然是维系感情的好帮手,“实话说,大家都有了新的圈子,以后与老朋友之间能聊的事情似乎也只有回忆往昔了。经常点开对话框,却不知道该发些什么。我就会点开他们的朋友圈,看看刚发的动态,有时会点个赞、评论一句,有时会借着朋友圈的内容发起聊天话题。”
2012年4月,微信上线朋友圈时引爆了当时的各大社交平台,以接近300万的热搜量、6.8亿的阅读量以及8.6万的讨论量,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10年来,微信朋友圈不断优化功能,也在大家的生活中承担起了新的职能。有人的朋友圈用于工作的宣传,有人把它作为记录生活的“便签”……您认为发朋友圈有什么意义?济南日报记者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73.33%受访者认为可以发泄情绪,68.57%受访者认为能够收获关注,60.95%受访者认为可以传播正能量,56.19%受访者是为工作而发,53.33%受访者借朋友圈了解老朋友老同学的生活。
有人只看不发
朋友圈成了“人情圈”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用户发朋友圈的频率差异很大,刷朋友圈的频率则较为集中,9成用户每周都刷朋友圈,其中6成用户每天都刷。从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2021年“微信之夜”公布的官方数据来看,虽然每天有7.8亿的人会打开朋友圈,但有6亿人“只看不发”。
为什么爱发朋友圈的人少了?受访者们都有自己的答案——“鼓起勇气发了动态,点赞评论那么少,感觉挺尴尬的”“有些人不得不加,不想跟他们分享生活”……
“我觉得朋友圈已经不能算是‘朋友’圈了,出去吃顿饭、理个发、逛个街,微信好友里就又多躺了几个人,他们有的是微商,有的是‘托尼’(理发师),有的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加的人。”市民李雯说,她觉得原本是用来分享生活的朋友圈,如今却可能被陌生人窥探、利用,隐藏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而作为她自己来讲,朋友圈已经多了些“人情圈”的属性,自己不想当“工具人”。
“我刚工作一年,感觉在同事的眼里,我的朋友圈就像是一块免费广告牌。曾经有关系很一般的同事让我帮忙宣传自己家种的苹果,也有老板让我转发朋友圈给孩子投票,我是真的不想发,但是又没法拒绝,只好说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用过,干脆啥都不发了。”李雯说。
你多久看一次朋友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7.62%受访者几乎随时都在刷,34.29%受访者每天都要刷几次。
而对于发朋友圈的频率,4.76%受访者一天多次发送,根本停不下来,65.72%受访者只是偶尔发发,9.52%受访者几乎不发或关闭了朋友圈功能。
图片
图片
有人忙着逃离
想躲开“熟人社交”
“随机打开10个人的朋友圈,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朋友圈仅展示一个月,或者三天可见。而在本就可见部分不多的内容里,3个人分享的是新闻链接,3个人在近期没有发过任何朋友圈,还有1个人分享了一张风景照,而完全可见的朋友圈里,除了1个是一天能发3条朋友圈的‘话痨’,另外两个都是微商……”
网上的一则段子,也是朋友圈现状的真实写照,“逃离朋友圈”一度成为热词。
“00后”小杜说,自己和同学们都不喜欢发朋友圈,有种被“监视”的感觉。“朋友圈里不止有我的同学、朋友,还有家人、老师,每次想发点什么,都怕说错话,怕老师觉得我幼稚,怕朋友觉得我太装;发多了怕被嫌弃是‘话痨’,发少了还有人说我性格孤僻。每次发朋友圈之前,还要挑出一些人来屏蔽掉。”小杜说,在朋友圈里很难真正做自己,随心所欲地表达和分享,所以自己更喜欢一些匿名社交软件,或是微博、知乎等不容易被熟人发现的平台。
有观点认为,朋友圈重在一个“圈”字,“圈”意味着一种边界的存在。按照字面意思,朋友圈本该成为朋友的圈子,事实上我们的微信里不仅有朋友,还有同事、领导和长辈。圈子越来越复杂,这给我们处理亲密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让我们陷入了该不该发朋友圈的重重顾虑当中。
在您能刷到的朋友圈里,什么内容最多?70.48%受访者表示微商产品占了“半壁江山”,67.62%受访者表示大多是工作转发。其次,爱好分享、生活随手拍和好友的自拍,也是朋友圈的常驻风景。
图片
守住现实中的“朋友圈”
很多人说,朋友圈上线10周年,也迎来了“中年危机”,人们对朋友圈态度的变化,正激励着微信上线更多功能。这个月,“微信农场”上线,即便背负着“抄袭QQ空间”的指责,它也确实在用户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虽然朋友圈的存在感变低了,但它也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且10年间每个人在朋友圈记录下的点点滴滴,也汇聚成了数字化生活发展的编年史。”
市民杜先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在他看来,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交友、工作、分享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交平台,更重要的是,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我,也已经成为许多人设立“人设”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交软件越来越多,朋友圈只是众多网络社交空间中的一种,不再是唯一,人们依旧保留着分享欲,依旧希望被他人关注,‘人设’也就越来越多。”
杜先生说,不论是想逃离还是一天发无数条,对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每个人对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多人太过于重视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人际关系,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好友。
“网络终究是虚拟的,‘人设’和人际关系总会照进现实。不论发不发朋友圈,都要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圈子,这样才能维系住真正的‘朋友圈’。”
图片
微观点:
别让虚拟社交疏离朋友关系
朋友圈里的自我表达是在理解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先去翻翻他的朋友圈,这有一定道理。但是,朋友圈毕竟是书写者创造性的体现,存在着修饰、改写的嫌疑。因此,想要透过一个人的朋友圈完全窥见他的生活世界,这几乎做不到。
一个没有书写朋友圈习惯的人说,你喜欢的生活方式别人不一定喜欢,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会是一种炫耀;况且自己喜欢的生活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因为这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不必公开给他人看见,而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也不会只活在朋友圈里。
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什么都讲究快捷、高效。沟通和交流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网技术保证了“永远在线”的状态,也让社交变得越来越低成本化。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愿意和人同处一个时空,坐下来交谈;转而把虚拟世界的自我呈现和点赞、评论视为新型社交手段,并自以为在此收获了认同和满足。
而这类看似高效率、低成本的人际交往方式,实际上遮蔽了人与人相处时的感同身受,也让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百度百家号 南都周刊)
朋友圈环境同样需要治理
朋友圈,不单指微信的朋友圈应用,还包括QQ空间朋友圈、微博朋友圈等。圈子文化、互联网思维是人们常提起的话题,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分享。在朋友圈刚面世时,它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好评。人们越来越习惯在朋友圈上晒出自己的动态,和友人分享彼此的消息,无论远近。可以说,朋友圈拉近了我们与朋友间的距离,让我们能深入地了解友人的兴趣、生活等等。
现在,“低头一族”渐渐发现朋友圈已成视觉绑架,不堪其扰。既然朋友圈的优势、弊端各有显现,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既然朋友圈是与好友分享动态的珍贵平台,那么自觉维护朋友圈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使用朋友圈的用户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你发布无聊的内容之前,先在心里想一想,如果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别人发这样形式的动态,你会作何感受。将心比心,让自己的信息空间保持洁净,就是对朋友的一种尊重。
其次,我们应控制花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中,形成自我社交的平衡。朋友圈带来了快捷沟通,也使人们容易疏远现实交流。现在,好友们聚会、吃饭的时候,经常见到大家各玩各的手机的场景。网上的朋友圈虽然也有价值,但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你不可能一辈子活在虚拟世界里,将眼光聚焦于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形成鲜活且真实的朋友圈。
“逃离朋友圈”只是选择了一种逃避的方式,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携手将朋友圈的环境治理好。
神回复:
网友@花朝拾弎:微信里有老板,我能说啥?
网友@斗酒玉樽::朋友圈就是记录生活的,爱看就看,不爱看就不看呗。过去的生活点点滴滴,是我自己回忆,又不是别人回忆。
网友@王er_king:朋友圈我唯唯诺诺,微博上我重拳出击。
点多少赞 都不如一起吃顿饭
确实,现在朋友圈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极端,有些人朋友圈里只显示一条无情的黑线,而有些人每天发的朋友圈一屏幕都刷不完。
这或许是性格使然,也或许藏着一些无奈。
从前有这样一个话题,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有人说,父母辛苦养育子女,到头来却成了需要被提防被屏蔽的人,很是可怜。但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玩的“梗”父母或许不懂甚至误会,我们生活中的趣事,在他们看来又可能不成体统、有伤雅观。
这种因年龄产生的代沟、因情感产生的在意,可以被亲情化解,而那些存在于同事、上下级之间,因朋友圈而引起的小小误解,却可能会在彼此的心中生根。
久而久之,许多人不再愿意发朋友圈,把自己的心事发泄在相对匿名的平台上,让陌生人参与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于熟人社交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与朋友圈原本的定义,是否已经渐渐背离?
朋友圈当然有他不可替代的一面——当我们在满目无聊的信息中看到昔日同窗披上婚纱,看到往日好友工作成就,看到那些曾有一面之缘却未能忘怀的人有了更美好的生活,那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法描述的。
对于许多成年人而言,如今的朋友圈像极了一个树洞,我们或许不会将情绪宣之于口,却在其中纵情放任心中的波澜。
可是说到底,这些情绪,并非因朋友圈而起,它来自我们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在意的人。朋友圈可以关闭,与朋友之间的联结却千丝万缕。
让我们把更多关注留给身边鲜活的面孔吧。假如真的有一天大家都逃离了“圈”,会不会那藏在列表里的一个赞,会变成一条:嗨,今晚一起吃饭!
(济南日报、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