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卡莫修道院。(视觉中国/图)
1755年11月1日早晨,晴空万里。这天是天主教的重要节日圣灵节,繁华的里斯本城内无论男女老少贵族平民,都穿着节日礼服鱼贯进入遍布全城的几百座教堂。金碧辉煌的教堂里供满了祭品,点满了香烛,人们按照阶级和家庭次序站立在大堂里,准备着例行的庆典。
英国人Daniel Braddock是里斯本的外国商人之一,那天早上,他按照平时的习惯,正在整理他的工作文件,回复着信件。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当时的葡萄牙帝国垄断欧亚贸易航线,坐拥巴西等多个殖民地,富甲天下而且很国际化;像Braddock这样的外商遍布里斯本。
九点半刚过,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桌子忽然开始轻轻颤动,频率渐渐加快。Braddock觉得很奇怪,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忽然整栋房子开始剧烈地摇晃。他同时听见一阵阵沉闷的响声在四周滚动,似乎是从地底下传来打雷声。他终于反应过来:是地震了!他冲出了房子。
外面已是一片狼藉,而剧烈的震动还在继续。房子不断倒塌,地面开裂,无数灰尘涌起遮掩了天光,天昏地暗。里斯本是三面环山的山城,居民区街道蜿蜒狭窄,逃出房子的人很多已经受伤。人们在震荡的街道中跌跌撞撞难以站稳,且不时被天上掉下来的各种倒塌建筑物木石砸中。逃生目的地只有一处:里斯本唯一一面临水的空旷地区,特茹河畔的宫殿广场。
而更多的人此时此刻正在各个教堂内,正在做弥撒的人们惊慌不知所措;他们涌向大门却造成一层层踩踏,反而更堵住了出口。开阔的教堂结构根本承受不住这后来被评定为将近9级的超强地震,天顶坍塌,石木掉落,成千上万的信男信女们瞬间被埋。
逃到宫殿广场的人们,颤抖着,哭泣着,祈祷着,也庆幸着自己来到这开阔的安全地带。他们哪里知道,这第一波持续十分钟的强地震只是灾难的开篇。地震其实发生于葡萄牙以西大海中的亚速尔-直布罗陀转换断层,这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两大板块撞击,造成超过十米的高度差,一场大海啸正在向他们飞速逼近。
Braddock正是广场中的一员。10点20分,浪高近十米的海啸来临,排山倒海席卷广场,冲入里斯本较低处的城区。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三波海啸此起彼伏,而Braddock居然奇迹般地又躲过这一劫,没有被淹死冲走,继续着他第一手的珍贵目击者记录。
尸横遍野的里斯本街道中,Braddock在绵绵不绝的余震中尽力稳住身体,往城的高处攀登以躲避海啸。他接着描述了地震后几乎立刻开始燃烧全城的熊熊大火:圣灵节庆祝所用的遍布所有教堂和街道以及家庭祭祀的蜡烛香油,在倾倒后正是无处不在的火源。簸箕结构的里斯本山城因为其地形,热浪无法出去而形成空气内循环,加速了火势的蔓延。温度高达一千度的大火连续多日,一切没有被地震摧毁的,也会被大火吞噬。
地震,海啸,大火,里斯本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从大航海时期最富有的欧洲帝都之一,沦为人间地狱!里斯本大地震导致几乎全城被毁,而当时的死亡人数也始终有争议,各种推算从四万到十万不一,(当时城市人口也不过二十多万)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天灾之后必有人祸,地震后的各种趁火打劫、强奸谋杀不计其数。在缺乏淡水和食物的情况下,人吃人的情况也频频出现,更别提后期伤病导致的间接死亡了。
虽然后世把这次地震称为里斯本大地震,但整个欧洲当时都有震感,伊比利亚半岛更是全面受冲击,西班牙南部很多地方因海啸造成的损失还重于葡萄牙。
大地震之前,葡萄牙帝国内部其实已经因产业发展不平衡,过度依赖殖民地供给,特别是天主教思想保守迂腐,导致其国力渐衰。而大地震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更是最重的那根稻草,此后葡萄牙帝国一蹶不振,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都慢慢进入萧条。
欧洲大陆则受新科学发现的影响,意识形态早已动荡,启蒙运动方兴未艾。葡萄牙作为最虔诚的天主教国家之一,在重要的圣灵日竟遭此天灾,立刻引发了对宗教和科学的大讨论。彼时百家争鸣,启蒙运动巨人伏尔泰卢梭等人都发文和教会展开激烈辩论,康德也撰文一同抨击教会的所谓天谴说。新思潮借大地震之机对宗教力量进行撼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启蒙运动因此进一步得以推动,成为欧洲哲学思潮的重要转折点。
在更加科学理性的思潮指引下,主导里斯本重建的彭巴尔侯爵推动葡萄牙转型加入启蒙运动。曾经任葡萄牙驻英国大使的他,一向欣赏英国对宗教和科学的更先进的态度。大地震后他主持的基本重建一年就完成了,而且控制了瘟疫和动乱。他还支持研究了建筑抗震工艺,改进街道交通和城建规划,取缔驱逐了葡萄牙耶稣会,开办世俗学校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启动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地震学研究,被视为现代地震学的先驱。
里斯本大地震,固然是天灾对一个黄金帝国的摧毁。另一方面,烈火中凤凰涅槃,启蒙运动和科学在其后得到加速发展。
(作者为法律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陆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