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与高欢的PK:绝地反击!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集团…

图片
▲东魏 昧妙造佛像
1983年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兴县博物馆藏
公元543年,洛阳,邙山,东西魏爆发了空前激烈的一场大战。
这座埋葬着无数古代帝王的黄土山,宛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正在这里厮杀的数十万人。表面上看,这与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事并无太大不同,但战争的参与者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悄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邙山之战:
宇文泰被逼上绝路
北魏六镇起义后,高欢、宇文泰是继尔朱荣之后新崛起的两大实力派。两人同出身于六镇,在镇压六镇乱兵中掌握实权,几乎同时控制了北魏皇族并扶持傀儡元氏傀儡皇帝。历史上称为东、西魏,高欢、宇文泰各自担任本国丞相。
两位充满无数共同点的当世枭雄,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打败对方,实现北方统一。
图片
▲东魏 彩绘菩萨立像
1996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
自534年北魏分裂后,东西魏连连爆发小关、沙苑、河桥和玉璧等大战,双方互有损失,高欢四战三负,宇文泰则被胜利冲昏头脑,于543年不合时宜地发动了邙山之战。
邙山之战的起因很是荒诞。高欢长子高澄是个好色之徒,调戏北豫州刺史高慎之妻李氏。高慎和李氏都是河北望族,高氏、李氏还都是高欢在河北创业时期的重要盟友,在那个门第出身相当于政治资源的时代,侮辱高、李两家的脸面与政治打击无异。再加上高慎的三弟、东魏名将高昂意外死于河桥之战,高慎对一贯诡诈的高欢失去信心,终于举北豫州虎牢关叛降西魏。
宇文泰急于报河桥之战失利之耻,且自信军事水平强于高欢,便以此为契机,起倾国之兵一面接应高慎,一面来夺洛阳,企图一举夺取中原腹心之地,扭转一直以来被东魏摁着关中大门猛攻的劣势。
然而,打仗岂能一厢情愿。宇文泰在邙山之战遭遇空前惨败,损失数万大军,数年来辛苦积攒下的老本十丧七八。宇文泰慌忙率军退入关中,好在,高欢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同样无力发起追击。
中国北方暂时出现战乱后的平静,双方都忙于舔舐战争创伤。尤其是西魏,政权建立数年以来,还未摆脱军事集团的规模,经济基础很差,政权体制也不成熟,对防御安全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宇文泰回到关中第一件就是迅速补充兵员、恢复防卫能力。然而他发现一个可怕的现状,西魏军队兵员主要来源鲜卑人,兵源已经枯竭了。
因人设事的府兵制
魏末鲜卑人充兵,来源以北方边镇为主。但经过六镇起义的剧烈释放,边镇蕴藏的并不强大能量很快消耗完了。
宇文泰赖以起事、创业的都是六镇鲜卑,十年之间大战频仍,六镇鲜卑有耗无补,此时枯竭乃是自然之理。西魏政权必须面对未来主要同汉人打交道的事实,尤其经过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的认识水平又深一层,光靠鲜卑人不行了。
图片
▲东魏 铜鎏金菩萨立像 有铭文“兴和四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启动军事制度改革的同时,宇文泰还意识到,如果只是强行征发兵员还不行,各方面配套制度跟不上,征兵或许会引发连片崩塌。于是,宇文泰推行了一个全方位改革措施,诸如文化领域复行周礼,政治领域建立六官制,经济领域实行均田制,以及军事领域发起府兵制。
这些改革带有鲜明的汉化导向,在以鲜卑贵族为主导的西魏帝国,本来会遇到很多阻力,好在宇文泰是一位超级实用主义者,镇兵出身的他并无强烈的文化执念,接受汉化非常快也非常彻底,其坦率程度、推行力度都是空前的,连当年的汉化明星北魏孝文帝也只能说与之并驾齐驱。历史学者田余庆先生总结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汉化三大功臣,将宇文泰誉为最后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足见宇文泰改革的分量。
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非一文可论,我们只就府兵制展开一二。
创立府兵制的逻辑起点是广泛面向汉人征兵,这种征发工作是全国性、系统性的,不再像往年征发鲜卑兵,只需要在鲜卑人聚居的地方大旗一树,兵员很快就能聚起来。宇文泰设计了一种府兵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军府,每个军府负责从本区的军户中征兵。
征发的府兵兵员分为番上和番下,类似于现代概念中的现役和预备役。番上府兵需要到军中值班参战,番下的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一边种田打粮,一边由各军府的郎将,负责组织平时训练。全国的府兵总体上12等分,每1批值班1个月,1年轮换1遍。当然,战事紧急时,军方有权将所有府兵征发参战。
这一性质与魏晋时期的世兵制类似,但西魏府兵军户的地位比魏晋高得多。西魏为了保障军户安心打仗,通过均田制保证军户足额占有土地,并免征部分赋税和力役,这样一来,就算某户贡献出一个成丁去打仗,由于赋役少,余下的劳力仍能自给自足。
西魏最初选定府户,为了保证出兵效率,还特意按经济状况把农民分为上中下几个等级,府户就从中上家庭里划定。所以早期军户基本上由关陇一带的汉人豪强充任。
这是一件双赢之事,汉人豪强急切希望建立军功以打开上升通道,而西魏政府又能从中获取强大兵源。
这个相对完善的体制,克服了以往征兵练兵模式的随意性,使得政府对兵员的控制、管理、训练有了可依之制,用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一些。自宇文泰在550年左右建立起府兵制后,西魏-北周的军队员额急剧增加,也就用了十年时间,军队数量从4万多增至20余万。
到公元570年左右,北周以不足北齐二分之一的人口,在兵力上稳压北齐一头,而且质量一点也不逊色。
图片
▲东魏 圆雕菩萨坐像
1903年出土于洛阳白马寺中庭
波士顿美术馆藏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闻名后世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就是与府兵制相匹配的一系列军职。
“柱国”的全称是“柱国大将军”,在西魏北周府兵军事系统的十一级武职中位居顶层。最早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宇文泰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是全军总司令。元欣是西魏宗室代表,手下无一兵一卒,是个花瓶而已。其余六人是实际统兵的元帅。这六人中,独孤信、于谨、侯莫陈崇是鲜卑人,赵贵、李弼、李虎都是鲜卑化的汉人,民族认同上都是妥妥的少数民族。
柱国大将军之下是大将军,这与汉魏时大将军乃顶级武职已大异其趣。六位领兵的柱国大将军每人各统两名大将军,因此全军共有十二位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图片
▲东魏 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
龙兴寺窖藏
青州市博物馆藏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集团,形成了周、隋、唐三代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以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为核心,加上关陇汉人豪强,关陇集团的核心圈层就建立起来了。这个集团的利益根基是,宇文泰的鲜卑集团并不排斥汉人加入政权以及分享权力,只不过在等级划分上设置了上下顺序,鲜卑人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汤就喝汤,而汉人豪强顶多只能喝汤。
不过这已经不错了,长久被压制着的关陇豪强有了政治上的名分,由此焕发出来的力量不可小觑,像汉人名将王思政、韦孝宽、李穆(十二大将军李远之兄),复周礼行六官的设计师苏绰、卢辨等等,都跻身于政治高层,甚至参与了北周皇帝废立、杨坚篡权等大事。很多人非议宇文泰的一系列改革制度,说他只不过是啥有用说啥,甚至援引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谓“非驴非马”之说而鄙视北周制度不如北齐制度。
但无论谁都不能忽视的是,西魏北周的制度最大限度动员了大多数人。评价一项制度好坏的标准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范围是宽是窄,是开放的还是收缩的。
宇文泰为关陇集团奠定的最强大基调是兼容并蓄,不仅敢于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关陇汉人力量,也敢于面向天下吸纳杰出人才。到了北周灭齐乃至隋朝灭陈时,关陇集团仍在扩大和延展,北齐和南陈的政治精英都被吸收进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东魏-北齐始终未能解决民族矛盾、贪污腐败等核心问题,制度设计和文化基因虽然上承汉魏,如一些人所说的传承了汉魏以来的政治文化精华,但传承下来的未必是最好的,北齐鲜卑集团在维护小集团利益上汲汲不已,而对解决终极建设问题缺乏良策。在北周急速崛起的同时,北齐却在无休止的腐败、内讧、民族矛盾中逐渐衰落下去。
北齐末年,名将斛律光登临太行山,望着滚滚黄河浩叹:“国家常有吞关、陇之志,今日至此,而唯玩声色。”对这尊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北齐后主怎么对待呢?和士开、祖珽、陆令萱几个小人一顿撺掇,说什么功高震主,后主竟然下令杀之。周齐国力升降、政治清浊,可见一斑。
图片
▲北魏-东魏 彩绘高浮雕飞天
青州市博物馆藏
宇文泰的心机
肯定宇文泰的改革制度,并不意味着对他的全面肯定。宇文泰不是全知全能的预言家,也没有上看五百年、中看五百看、下看五百年的天眼,府兵制和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系统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制度。既然是实践总结的,就肯定包含了当事者的各种现实考量,甚至一些可做不可说的阴谋。
细观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设计,其实就有宇文泰不愿公诸表面的政治小算盘:削弱鲜卑头面人物势力,实现宇文泰本枝力量一家独大。
八柱国中实领兵的六位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存在着远近不一的关系。具体来讲,是“三近三疏”。“三近”指的是于谨、李弼、侯莫陈崇三位,“三疏”则是赵贵、独孤信、李虎。
于谨是六大柱国中最年长、最富韬略、军功最大的一位,他在贺拔岳时代就看出宇文泰的领导气质,因此甘为其下,担任宇文泰的心腹军事僚佐——夏州长史。于谨为宇文泰提出了“挟天子令诸侯”之计,堪称南北朝版荀彧。后来历次与东魏作战,于谨都是宇文泰的前驱、先锋,立功无数、善战能征,所以关系最亲。
李弼是宇文泰从敌对阵营中挖过来的陇右豪强,侯莫陈崇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将,宇文泰对其二人恩威并施,也是足可信赖的心腹重臣。
“三疏”的共同点是各自带有部众,与宇文泰资历不相上下,天然带有颉颃属性。尤其是李虎,早年他曾强烈反对宇文泰接掌贺拔岳部众,而是不远千里要去荆州找贺拔岳之兄贺拔胜来继承,宇文泰耿耿于怀,直到去世仍不释其恨。
独孤信自带胡人名士光环,号召力甚至稳压宇文泰一头,若不是军事才能稀松拉胯,宇文泰绝然无法顺利夺权。独孤信被宇文泰刻意压制在陇右十几年,可见二者隔阂之深。
图片
▲西魏 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此印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赵贵则是一位野心大过能力的草包,最大功劳是宇文泰夺权时他第一个提议并臣服,看在这个面子上,宇文泰才尊其为柱国大将军。
宇文泰授予他们柱国大将军之位,表面上看是对其军权的官方背书,其实却是将鲜卑诸勋贵的军队国家化。这与鲜卑部落军制的本质区别在于,酋长的军权可以世袭,柱国大将军却不能。酋长可以对本部兵马、家属、财产一人说了算,柱国大将军却不能。
李虎系统军权的转移就说明了问题。李虎去世后,其柱国大将军之位并没有传到其子手中,宇文泰假模假样地举行朝议,建议颁给功劳卓著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达奚武。
达奚武也是一条老狐狸,知道宇文泰并不想给他,于是当朝力辞,转而推荐元魏宗室元子孝接任。宇文泰顺手推舟任命元子孝,元魏宗室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历来是花瓶角色,宇文泰得以将军权交付给不挂柱国之名而行柱国之实的阎庆。阎庆是谁?宇文泰家的姻亲是也。
制度中蕴藏的政治心机短期或许看不出来,长期却必定遮掩不住。赵贵、独孤信、李虎等人的不满与怨望,宇文泰也察觉得到。所以,他才逆汉化改革的潮流,强行推行了赐胡姓制度,让各部兵马改姓胡姓,与本部大将保持同姓,面子上让六位柱国大将军找回部落酋长的感觉。
图片
▲甘肃天水 西魏 泥塑佛像 麦积山石窟 第60窟
用小心机为大制度打补丁,注定是行不通的,纵然当时能将矛盾掩盖下去,日后终有爆发的一天。后来赵贵、独孤信居然造反,包括侯莫陈崇也无辜被杀,就是这些补丁式做法酿成的苦果。
不过好在宇文泰的制度设计容错率很高,他的强烈实用主义为制度赋予了极大弹性,很多制度定下来了却仍然处于可执行、可不执行的状态,至于如何把握执行度,要看实际情况而言。比如柱国大将军、十二大领兵将军颁授的随意性,府兵制度番上值班时间的不确定性,宇文泰都不执念于原初制度如何确定,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可伸可缩。
广而论之,宇文泰的汉化改革也充满了各种弹性、变通。包括六官制的改革,行政制度本是最严谨、最严肃的,但官制改革只在中央层面推行,州郡以下仍然是一本糊涂账,以旧体制、旧模式维持着,甚至在局部还不如东魏的一些探索更有效,但宇文泰并不在乎,他抓得住主要矛盾,明白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也明白他这一代人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这种不贪大求全、不追求当年栽树当年乘凉的良好心态,是关陇集团之福,也是西魏之福。
宇文泰掌权二十三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进程不一,有的从表象一直研究到灵魂,探索出成熟的模式,有的却只是开了个头。但不管程度如何,宇文泰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于把方向、节奏确立下来,尤其是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核心的关陇集团打造得相当成功,成为引领周隋唐三代政治方向的发动机,宇文氏身灭而功在,这是史家所必须承认的。
图片
▲西魏 佛坐像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
文|陈峰韬
图|动脉影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西古代壁画
|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
|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错金鸟篆铜戈
. 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图片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