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消费前瞻(三):消费券——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2022.4.20)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冲击明显。前3个月,社零总额累计10865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3%。
但根据累计值折算后,3月单月社零总额同比下降3.5%。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价格因素,根据商品零售价格(RPI)价格平减之后,单月实际同比下降6.2%,较前值大幅回落12.9个百分点,社零增速异常回落,且单月环比表现明显弱于往年同期,或跟疫情反复有关。
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有力政策措施,确保消费平稳,值得关注。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提出,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办法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我们认为促进消费的改革举措,存在较大的作为空间。
改革促消费前瞻(三):消费券——当前经济与政策思考(2022.4.20)
主要观点
2020年初,面对疫情的冲击,全国多个省市相继采取消费券的方式,打通制约消费的堵点。根据本地宝网站数据,梳理了2020年Q1至今全国各省市发放消费券的情况,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以下特点:
1、各省市发放次数:采取消费券方式的省份以东部为主
2、发放的起始时间分布:疫情结束后的复苏期是发放消费券的主要时点
3、发放的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内短期使用相对较多
4、发行机构的分布:政府承担了发放消费券的主力地位
5、领取方式的分布:互联网APP以及政府小程序和公众号较为普遍
6、单次发放总额的分布:以1亿元以下为主的“小额多频”特征明显
7、使用方式的分布:“满减”成为主流方式
8、支持类型的分布:商超、餐饮是主要受益对象
我们梳理了2020年-2022年间,各省市发放的近300次消费券经验,针对消费券的发放次数、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行机构、领取方式、发放金额、使用方式、支持类型等8个方面进行总结。
1各省市发放次数:采取消费券方式的省份以东部为主
2020年Q1至今,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曾经采取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其中,发放次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苏39次、广东29次、河北22次,均位于东部地区。在直辖市内,发放次数最多的直辖市为上海,共发放19次。发放消费券偏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云南、甘肃,以及中部的内蒙古,仅发放过1次消费券。另外还有黑龙江、青海、山西、新疆、宁夏、西藏等6个省市区,没有统计到发放消费券的数据。
图表:各省市消费券发放次数分布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8个
2发放的起始时间分布:疫情结束后的复苏期是发放消费券的主要时点
图表:发放消费券起始时间的分布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46个
如果把发放消费券的省市与发放时点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覆盖最多时段的省份为江苏,在七个季度均有消费券发放;覆盖季度较少的省份为吉林、贵州、云南、甘肃和内蒙古,只在一个季度进行发放。另外,发放时间较早的省市包括北京、四川、浙江、安徽和广西,在2020年第一季度就进行了消费券发放。
图表:各省、直辖市在各季度的消费券发放情况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8个
3发放的持续时间:在一个月内短期使用相对较多
以10天为期限将消费券发放持续期分为7个区间,持续期间为1-10天的发放次数55次,11-20天的20次,21-30天的46次,31-60天的30次,61-90天的27次,91到120天的12次,121天以上的9次。消费券发放更多倾向于一个月内的短持续期,其次是一至三个月的中持续期,三个月及以上的长持续期发放数量较少。
图表:消费券发放持续时间的分布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199个
4发行机构的分布:政府承担了发放消费券的主力地位
自2020年Q1至今,发放消费券的主体相对较多,可分为5类:政府、实体商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央企国企和银行。其中,发行次数最多的机构是政府,发放198次,占比73%;其次的是实体商家,发放次44次,占比16%;发放次数最少的机构是银行,占比小于1%。以发放机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2类:单一机构和多机构,其中,单一机构的发放形式更加常见,占比95%。
图表:消费券发行机构的分布(按发放机构主体分)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8个
图表:消费券发行机构的分布(按发放机构性质分)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8个
图表:各省、直辖市消费券的发放机构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8个
5 领取方式的分布:互联网APP以及政府小程序和公众号较为普遍
根据现有数据的梳理,消费券的领取方式共有9类:互联网平台app、政府小程序、政府公众号、政府app、商家公众号、商家小程序、商家app、线下门店和银行app。其中发放次数最多渠道的为互联网平台app,共发放消费券100次。其次是政府小程序、政府公众号和政府APP。总体来看,依托互联网进行电子发放,有利于加快消费券的发放效率,达到向居民转移支付和刺激消费的作用。
图表:消费券领取方式的分布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1个
发放次数较多的省市依托多个平台进行消费券发放,其中政府渠道(包含三个子渠道政府公众号、政府app、政府小程序)发放消费券数量最多,而发放消费券较少的省市几乎不通过商家渠道进行发放,更依赖于以互联网平台app的渠道进行发放。
图表:各省、直辖市消费券的领取方式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1个
6单次发放总额的分布:以1亿元以下为主的“小额多频”特征明显
将发放总额分成四类:1000万以下,1000万-1亿,1亿-10亿,10亿以上。总额在1000万以下的消费券发放次数有83次,总额在1000万-1亿区间的发放次数有70次,总额在1亿-10亿区间的发放次数有17次,总额在10亿以上的发放次数有6次。总体上看,发放总额主要集中在1亿元以下。
图表:消费券发放金额的分布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176个
江苏、河北呈现出“小额多频”的特征,消费券发放次数较多,但多集中于1000万以下的小额发放;广东发放次数也较多,发放金额集中于1000万-1亿的中段区间;上海发放次数虽不及前三省份,但发放金额大,10亿以上金额的消费券发放10次,也是唯一一个发放金额达到10亿以上的城市。
图表:各省、直辖市消费券的发放总额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176个
从消费券发放时间与规模的交叉分析,也能观察到“小额多频”的特征,9个季度均有1000万以下的小额消费券发放,7个季度有1000万-1亿的消费券发放,5个季度有5-10亿的消费券发放,3个季度有10亿以上的消费券发放,说明消费券发放更倾向于小额多次的刺激。
图表:消费券的发放时间与发放金额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176个
7 使用方式的分布:“满减”成为主流方式
统计结果显示,消费券采取的使用方式,包括五种:满减、无门槛、按销售额补贴、打折和免单。使用“满减”方式的消费券次数最多,为207次,占73%,“免单”的使用次数最少。使用“满减”方式,或许更加有利于刺激消费达某一额度。
图表:消费券使用方式的分布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4个
几乎所有省市都采用了“满减”作为消费券使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发放次数较少的省份更多地使用“满减”、“无门槛”的方式;而伴随着发放次数以及发放规模的增加,使用方式也更加丰富。
图表:各省、直辖市消费券的使用方式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54个
8 支持类型的分布:商超、餐饮是主要受益对象
消费券支持消费范围涉及商超、餐饮、文化、家电等各类。其中商超消费的消费券发放次数最多,为119次,其次是餐饮消费券,为112次。此类消费券主要聚焦于居民的日常消费类型,使用率更高。药房、服饰、免税和休闲消费券发放次数最少,仅有1次。
图表:消费券使用范围的分布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38个
各省市发放的消费券类型基本集中在餐饮、商超等方面,另外部分发放次数较多的省份向、文化、体育、家电、旅游、交通等细分领域拓围。
图表:各省、直辖市消费券的适用范围
图片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38个
从发放金额上来看,总金额在1亿以下的消费券,主要集中于餐饮、商超等领域,总金额在1亿-10亿区间的消费券,以餐饮、商超的数量为多,但占比相对下降。发放金额超过10亿的消费券,支持对象则包括家电、商超和交通领域。
图表:消费券的发放金额与支持类型
资料来源:本地宝,中泰证券研究所,有效样本238个
政策组实习生陆昀竹、胡贝佳对本文资料和数据处理做出了贡献。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变动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本报告中的消费券统计口径为本地宝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存在与各省市实际消费券发放情况有差异的风险;本报告对本地宝数据的统计采用手动摘录的方法整理分析得到,存在操作不当导致的统计误差风险。
杨畅:
中泰证券研究所 政策组负责人 首席分析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 首席专家
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