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劳模现象”系列报道之八】全国劳动模范李兹喜:从“苞谷老师”到“超级奶爸”

图片
图片
从“苞谷老师”到“超级奶爸”
——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罗甸县原班仁乡油落小学代课教师李兹喜
“醒了,醒了,起床了,准备吃早餐。” 在罗甸县凤亭乡班仁小学,每天清晨6点半,李兹喜便匆忙走进学生宿舍楼,挨个叫醒熟睡的学生,在当了15年乡村代课教师后,他在班仁小学生活老师这个岗位上,又持续干了12年。
李兹喜曾经是原班仁乡金祥村油落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1995年起,一年365斤苞谷的“年薪”,李兹喜“领”了11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贫和寂寞中,坚守三尺讲台,用微薄之力,支撑起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图片
当年,李兹喜一边放牛,一边批改作业
2006年,李兹喜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相继获贵州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2010年,李兹喜被聘用为工勤岗位,转岗成为班仁小学的一名生活老师。以山区留守儿童“超级奶爸”的身份,守护大山的孩子,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服务农村教育事业。
“凑”出来的苞谷“年薪”
1993年,金祥村油落小学原有的一名教师,吃不下苦,丢下20多个孩子离开了村庄。
1995年的一天,金祥村村主任跑到仁兴村,找到刚初中毕业、年仅19岁的李兹喜说,“城里的老师嫌苦不愿来,我们村又不得有学问的人,你去试试吧。工资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期交来的30元书杂费除去购买课本和教学用品后的剩余部分,外加一年365斤苞谷籽,由学生家长‘凑’给你。”
图片
“苞谷教师”李兹喜的“工资”
在此之前,村里的孩子已经集体辍学两年。
李兹喜想,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于是他打起背包走进深山,在村里的一间破土房里,当起了山里娃的“孩子王”。
他是这所学校唯一的代课教师,也是“校长”和“后勤主任”。
金祥村坐落在红水河与蒙江河汇合的双江口北岸的半坡上,是当时全县最边远最贫穷的村寨,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田。油落小学是两间坐落在半山腰上的低矮土房,一间是一、二年级,一间是三、四年级。这两间破败狭小的教室,是37个山里娃求知的殿堂。
图片
当年,简陋的办公室也是李兹喜的卧室
上完一二年级的课就布置作业,又到隔壁上三四年级的课,李兹喜常常忙得顾此失彼。除了上课,他每天天麻麻亮,要到山脚下的芭蕉弯排队等水,然后背水到学校给孩子们喝,来回3个小时,每天“雷打不动”。
拿着多是“欠账”的苞谷“年薪”,只能靠父亲和岳父接济度日,可为了给孩子们买课本,他却变卖了家中唯一的“年猪”;妻子生病住院,是父亲帮他付的医药费;孩子生病了,是母亲整夜帮着精心照顾;学校那群孩子没有本子,是母亲掏出手帕,把里三层外三层包着的10元钱给了他;雨季来了,是父亲帮着抢水打田……
图片
当年,学生缴纳的“学费”清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不再重复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回忆起当代课老师的那段光景,李兹喜说,最初去教书,是为了生活,后来太苦了,曾想到过离开,但那群渴望读书的孩子成了他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自从当起代课老师后,金祥村再也没有辍学的孩子,任教的10多年里,他共送出200多名学生,升学成绩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
梦想终能照进现实
10多年后的金祥村有了太大的变化。
驱车从罗甸县城出发,在崎岖的乡村公路上盘旋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凤亭乡金祥村村委会。李兹喜和我们一路朝着他当年为学生背水的深沟走去。弯弯曲曲的小道,下山半小时,取水半小时,上山差不多两个小时,体验了一把当年李兹喜背水的辛苦。
图片
李兹喜重温当年为学生下山取水的情景
李兹喜岳母吴老凤说,当时村民们都很穷,经常交不起“学费”,又没有工资,生活困难得很。在岳母眼里,李兹喜是寨子里最有学问的人,做着最受人尊重的工作。
“谁家杀了猪,做了好菜,第一件事就是叫上李老师。”村民吴兴国说,李兹喜的奉献,受到了村民的尊敬。
“没有教具,就用木板、木条来做,黑板就是我用木板做的,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当年油落小学的旧址上,已经复垦种上了蔬菜。李兹喜感慨地说,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仍回响在耳畔。
图片
李兹喜讲述当年的故事
让李兹喜最欣慰的,是当年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2010年罗甸县进行教育改革,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取消了油落小学教学点,生源并入班仁小学。孩子们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寄宿在条件优越的学校里,吃上丰富的营养餐,学校的老师经验丰富,分科教学,还有专门的教务和后勤。而李兹喜转为工勤岗位后,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再也不用忍饥挨饿。
图片
大山里的班仁小学
“李兹喜的坚守,让山区的孩子有了希望。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有的在外打工,有的考上了工作,都能自食其力,有的回来建小楼房,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凤亭乡金祥村支书徐昌龙说,这几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部分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条件好的城镇居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留下来的农户也是家家建起新楼房,村容村貌整洁漂亮,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彻底脱掉了贫困帽子。
留守儿童的“超级奶爸”
油落小学撤并后,李兹喜在班仁小学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充当学生的“生活”老师,每天起早贪黑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成为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超级奶爸”。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兹喜依然用他默默无闻的奉献,感动着每一位老师和学生。
“李老师每天早起晚睡,非常辛苦,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一如既往的坚守自己的岗位。”班仁小学校长冉秀伟说,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都寄宿在学校,李兹喜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把他当成了父亲。
“等老师帮他理好了就帮你理。”刚刚吃完午餐,李兹喜就在教师宿舍楼的“正衣镜”前摆好椅子,为学生们理发,五六名学生排队等候。
刚理完发的王坪坪说,学校离乡镇远,父母又常年在外面打工,好多学生一年难得出去一次,像理发这些事,就找李老师帮忙。在同学们眼里,李老师就是一位“超级奶爸”。
“一开学,家长把娃娃送到学校来,然后就去外面打工了,孩子们都还小,照顾他们,关心他们是我的责任。”李兹喜说。
“洗衣服,洗被单都是李老师教我们,有时候还帮忙我们洗,让我们感觉到家的温暖,也让我们学会了独立。”学生杨微微说。
在他的悉心教导和照料下,孩子们茁壮成长、自立自强,走出大山,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而他则像一只铁打的“营盘”,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山区,守护一批又一批留守儿童。
“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边远山区的孩子送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样在山区学校工作20年的班仁小学教师孟鑫说,这是边远山区教师共同的志向,也是边远山区教师坚守的动力。
图片
李兹喜在班仁小学作宣讲
“为了弘扬吃苦耐劳的劳模精神,学校通过‘劳模大讲堂’、专题学习会等活动,让劳模精神根植于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中。”冉秀伟说,李兹喜的劳模精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老师,如今“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在班仁小学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主题活动。
人物档案:
李兹喜,1975年11月生,男,中共党员,罗甸县凤亭乡仁兴村人,罗甸县凤亭乡班仁小学生活教师,曾任罗甸县原班仁乡金祥村油落小学代课教师,以一年365斤苞谷“年薪”坚守山村教学点11年,2006年后,相继获得贵州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作者:黔南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雪红 黔南日报罗甸记者站 王孝文
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朱金花
审核:刘 衡
监审:周德扬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