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丨从90后到60后,今天我们采访了这些“宝藏编辑”

世界读书日
World Reading Day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秉承着“立足典籍学术,放眼大众人文”的出版理念,市场部邀请了6位社里的“宝藏编辑”,来跟大家聊聊天、谈谈心,说一说图书编辑背后的那些故事。从90后到60后,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古籍社编辑也有fashion的一面!
图片
戴亚伶,市场部
非正式主持人
01
龙伟业
一编室(文学)
90后、资深“红迷”、新晋年会广普主持人、人称“小龙君”
图片
戴亚伶:请“龙哥”先给读者朋友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龙伟业:别别别,叫我“小龙”就好。我是2018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先在老家当了将近一年国企文秘,写写稿子打打球,通勤时间五分钟,日子还算“巴适”。因为看见上古社的招聘,心中那点理想还有“残喘”,才有后来跨省考试、跳槽之种种。出版业、上海市,对我来说都意味着从零开始。三年下来,我将爱好变成饭吃,不再因为醒来发现“今天要上班”而沮丧, 而且从前只能“遐思遥爱”的大学者,如今可以“密接”!奇怪,咱们文学编辑室那么多人才,我凭什么出现在这里?[问号脸]
戴亚伶:你现在也有了三年的编辑经验了,给我们说说你编辑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龙伟业:我负责重版的第一本书是北大葛晓音教授的《杜甫诗选评》,多年来不断重印的事实,说明它通过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我惴惴不安地向葛老师提出八条杜注疑义,结果她大都接受了,还热情地回信说:“很高兴上古社有您这样既有功底,又认真细致负责的编辑。上古社是学者心中质量最好的出版社,我们都希望她的优秀传统能代代相传。”摘录于此不是想自夸,而是想说,这种来自作者、读者的肯定,是支撑编辑甘当“文字民工”“为人作嫁”的力量源泉。现在回想,我那些提议其实不尽成熟,但葛老师虚怀若谷、勉励后进的风度,给刚刚入行的我以莫大的感动,至今仍在提醒我:永远要以学习的心态看稿,谨慎再谨慎!
图片
(《杜甫诗选评》)
戴亚伶:请给我们介绍下,你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龙伟业我推荐的第一本是今年要编的最看好的一本书:《唐宋词通论》。因为吴熊和先生此书被公认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建构了20 世纪词学的新体系”。2022年,吴先生仙逝十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精装纪念版以表缅怀。
图片
(吴熊和先生)
再推荐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红楼梦》。贾宝玉说:“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住了N年男生宿舍的我,有切肤之感。
图片
(《红楼梦三家评本》)
戴亚伶:最后送读者一些寄语吧。
龙伟业:囤够食物放在冰箱,谁知道哪天有钱也买不到菜呢?趁读书节活动赶紧买书,价格低于白菜,放多久也不坏,闭门在家至少富有书海!
02
虞桑玲
三编室(文献与艺术)
90后、喵星人、书法爱好者、业余园艺师傅、新晋年会主持人
图片
戴亚伶:请桑玲做个自我介绍吧!
虞桑玲:我是三编室的虞桑玲,我们编辑室是以典籍文献的影印、整理及研究为核心的跨学科综合性编辑室,近几年主要着力于艺术文博、历史文献和学术人文三大板块。四年前,我从上海大学毕业,来到这里。读书期间,我师从王培军、刘奕老师,学的是古典文献学、诗学,不过个人兴趣偏向艺术文献,入社后便主要负责艺术文博类图书的编辑工作。
编过的书,有《沃兴华书法论著集》《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等。此外,因为一些特殊因缘,也担任了许多其他专业的书籍的责编,譬如海外汉学研究著作《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最新出版的《诚与真:陶渊明考论》,等等。
图片
(《诚与真:陶渊明考论》)
戴亚伶:给我们说一说你编辑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吧。
虞桑玲:我想谈谈沃兴华先生。在入职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我已编辑出版了他的六本著作,今年即将推出他的新书《认识书法》。经常回想起2018年夏天,编辑室主任余老师带我拜访沃老师工作室的那个炎热的午后。工作室在一个写字楼五楼,房间两面开窗,十分敞亮,中间一张很大的写字台、一些笔墨纸砚、几本书、散落在地的废纸,此外便空无一物。写字台毛毡上布满墨迹,深深浅浅,层层叠叠,可以想见沃老师在此日复一日挥毫泼墨的情形。
图片
(沃兴华先生写字台一角的《龚自珍全集》,当时他正在反复研读龚自珍的诗,照片摄于2019年10月)
图片
(后来,沃老师以龚自珍诗歌为题材创作的书法作品,集结为《剑气箫心》一书,于2021年7月出版)
自退休之后,只要无事,沃老师每天从家里步行至工作室,上午、下午两个大段的时间均用来进行书法创作。他不用手机,生活极其朴素,没有多余的话,也尽可能地推辞掉了多余的事情,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热爱的书法创作中去。有许多人不理解他的创作,对此,沃老师说:“我是造次于斯,颠沛于斯,但心以为是,不敢不为,‘虽千万人吾往矣’,虽千万难吾往矣!”这一股英雄气概,在今天很难见到了。
戴亚伶:请给我们介绍下你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虞桑玲:今年要编的最看好的一本书,是由我们编辑室的毛承慈老师与我一起责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这本书精选了国博馆藏的近300件铜镜,以史为经,依类编排,图文并茂,堪称一部“中国铜镜史”。
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辑封设计)
从国博专家们撰稿、统筹,到编辑加工审稿、校对,再到雅昌的专业排版设计等,每一步都经历了反复推敲、琢磨——团队几乎是本着打磨一件传世艺术品的信念来做这本书的。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每每惊叹于书中铜镜所展现的静谧、庄严之美,倾倒于古人精湛的技艺,形与神俱、卓然生辉的艺术境界。目前这本书的黑白样已基本定稿,接下来要处理彩样,期待这波疫情早日得到控制,复工后就能继续推进了。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论语》,读过好多遍,换着注本读。
戴亚伶:最后给读者送一些寄语吧!
虞桑玲:努力加餐饭!
图片
(桑玲养的铁线莲-乌托邦,瑞金二路272号六楼小阳台)
图片
(桑玲养的那些花花草草,号景路新工位)
03
宋佳
六编室(考古文博与古文字)
80后、陶瓷爱好者、专业的业余逛展人
图片
戴亚伶:请宋老师做个自我介绍吧!
宋佳:我是200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坦白讲,考古学并非我第一志愿,初入校园时也曾有过迷茫。慢慢的,老师们课堂上精妙的讲演,田野实践中对遗迹、遗物的层层剖析,加之图书馆里读到的隽永文字,让我愈发感受到了考古的厚重。考古人甘于寂寞,或面朝黄土,或藏身于书斋,终日与遗迹遗物、文献打交道。而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坚守,才创造出属于考古的诗与远方。2014年毕业后,我也选择与考古“相守”。
我所在的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六编室),是一个充满干劲儿的团队。大家来自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聚在一起碰撞出很多火花,共同完成了多项大型资料集成项目、专著、译著、考古报告、图录的编辑出版工作。我想,我们是幸运的,遇见了彼此,一起努力做着有意义的事儿。
今年是我做编辑的第八个年头,每年会责编六至七部书稿,责编过的书稿有《梦影红楼》《林沄文集·考古学卷》《华夏衣冠》《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追迹三代》等。依然很是期待和珍惜与每一部书稿的邂逅,因为书稿凝聚着作者多年来的心血,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治学方法的归纳、心路历程的缩影。
图片
(《林沄文集》)
戴亚伶:那给我们说一件你编辑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吧!
宋佳:编辑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文集最后一种——《考古剩语》时,心情颇为复杂。一面盼望着能尽快付型,对读者有所交代,一面又希望进度能稍放慢些,实在不忍就这样与先生作别。《考古剩语》收录先生所作序言、书评、师友杂识等,最能表现先生的心灵性情。先生是“考古界的良心”,将一生奉献给了考古,晚年又为保护文化遗产殚精竭虑。先生呼吁学界重视学术的传承,要对历史负责。欣慰的是,我们已能真切感受到传承的力量,仍记得,在纪念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都表示:对先生最好的纪念,是沿着先生当初的道路,继承先生的事业。
图片
(《徐苹芳文集》)
戴亚伶:请宋老师给我们推荐两本书,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宋佳:今年要编的最好看的书:韦正老师的《南北朝墓葬礼制研究》。从复杂生动的墓葬礼制维度,解读汉唐之变的关键阶段——南北朝。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平如美棠》。“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域,什么人生,有些诗意的人,他看什么都是有诗意的”,淳朴平实的文字,诉说的正是生活的真意。
戴亚伶:最后请宋老师给读者朋友们送一些寄语。
宋佳:身处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品读文字带来的充盈与宁静。
04
曾晓红
二编室(历史)
70后、大部头专业编辑、“敦煌西域迷”
图片
戴亚伶:请曾老师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曾晓红: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一众80后、90后的同仁中,70后的我绝对“资深年长”。2001年从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我花了四年时间重新发现历史,之后追随郝春文、方广锠两位教授研读敦煌文献,于2008年开启了我的图书编辑元年。
刚入行,我进入了上古社大名鼎鼎的“八开编辑室”——敦煌西域编辑室(后与历史编辑室合并)。从1989年开始,上古社几代出版人前赴后继,开始了海外敦煌西域文献出版回归的艰辛历程,“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在学界影响至深,至今已出版近200余册的大八开文献,为敦煌学、西夏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入社后加入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工程项目,先后参与责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其中《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从1994年启动到2021年完成全部35册,主编方西北民族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加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及藏学界诸多专家等,先后有一百多位学者为此书的顺利出版呕心沥血,社里仅这部书的责编、美编也换了三四茬。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令人高山仰止,也令晚辈深感继往开来,责任重大。
图片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
图片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
图片
(《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
戴亚伶:那你参与过哪些重大文献的编辑,可以给我们说说么?
曾晓红:细细数来,近年参与责编的重要图书,《俄藏锡克沁艺术品》《龟兹艺术研究》《英藏黑水城文献》《吐鲁番俗字典》《阴山岩画》《台湾族谱汇编》《新疆图志》等文献弥足珍贵,“格萨尔文库”“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复旦大学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译丛”等丛书影响深远,郭黛姮教授《南宋建筑史》、郝春文教授《中古时期社邑研究》、沈卫荣教授《回归语文学》、傅伯星先生《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等大家小书深入浅出。做书于编辑而言,不仅是图书内容形式的编辑加工,更是向专家们学习的重要过程,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请益,更有为人为学精神的熏陶。
图片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
戴亚伶:请曾老师也给我们推荐两本书吧,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晓红:今年在编的最好看的重磅图书,当属金申老师的《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修订本。佛教艺术考古是近年的热门课题,本书图文并茂,涵盖1200余张精美图版,980余尊佛教造像,分单尊石佛像-造像碑、石窟佛造像、金属佛造像、敦煌·西域佛像、砖·漆·木·瓷佛像五大主题,收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海外和港台地区40余家文物收藏机构所藏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几乎将各馆镇馆之宝一网打尽。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的资料性集成之作,本书也是一部佛像艺术研究和收藏的必备案头工具书,著者金申老师是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及文物鉴定专家,其对部分伪作的鉴定言简意赅,对于文物收藏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该书所叙述的乡土社会知识改变命运、与逆境不屈斗争的主题,我颇有共鸣,这本书给予青春时代的我很大激励。
戴亚伶:最后请曾老师给读者朋友们送一些寄语吧!
曾晓红:近年疫情反复,很多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建议大家得闲时不妨多读点好书。通过读书,我们能对历史有更准确的认知,对现实有更客观的审视,对人生有更豁达的态度。有句话说得好:如果对今天不满的话,就去改造今天,而不是回到过去。与诸君共勉。
05
刘海滨
五编室(哲学)
70后、佛系主任、王阳明资深爱好者、素食主义者
图片
戴亚伶:请刘老师做个自我介绍吧!
刘海滨:70后一代不知不觉在各行业都成“老前辈”了,我似乎每事都比人慢两拍,转眼做出版17年了,感觉想做的事才想清楚,前路正远。我策划过“十力丛书”、“佛门典要”丛书、“佛典新读”丛书、“马一浮编选群经统类”丛书、“梁启超修身系列丛书”、“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王阳明图传》、译注本《传习录》、《钟泰著作集》等,最近卖得比较好的是两本梁启超的书:《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图片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
戴亚伶:那你是怎么看待编辑这份工作的呢?
刘海滨:“上古”的传统是盛产学者型编辑,但所谓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不同时代的编辑也各不相同。
对我而言,这份工作首先是立足于个人的兴趣和认知,将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一种方式。但是文化的传播是多层次的,一方面顺应形势,尽量将出版与其他新形式相结合;另一方面,也不愿自己受限于职业,努力将文化(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得多姿多彩。因此,做书之外,也开讲座,办读书会,还创办了一本辑刊《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吆喝卖书之余,也做知识分享,线上沙龙。
戴亚伶:你让我们看到了“编辑”这份职业的更多可能性。请刘老师再给我们推荐两本书吧?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刘海滨: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要算《传习录》了。巧了,当时看的就是上古版的《王阳明全集》本,开始时嫌贵没舍得买,后来买不到了,就自己在学校打印店复印了全套,其中《传习录》那册时常在手边,三年多的时间里反复看,都翻烂了。通过《传习录》和王阳明,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子,窥见传统文化的殿堂,也从此逐渐走上了自己内心的道路。
图片
(《传习录》全本全注全译)
管控居家,团购和刷圈之余,在做一本《中国四大家训》,这是从“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中精选出来的,并为此写了八千字的前言,除了为愿意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营养的年轻一代父母,还希望给想要亲近传统文化的朋友提供一个方便的路径。
戴亚伶:最后请刘老师给读者们送一些寄语吧!
刘海滨:王阳明之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前年写了篇文章《常道与常识》(见《原学》第一辑),可以分别以两人为代表。近年越发体会到二者不可偏废: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既需要从“心”到“道”的精神成长,也应具备与时代相应的常识。与诸君共勉。
06
袁啸波
一编室(文学)
60后、资深编辑、“四朝元老”、“三脚猫”
图片
戴亚伶:袁老师,请你做个自我介绍吧!
袁啸波:掐指算来,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工作了三十七个年头,换过五个部门,经历了四任社长,堪称“四朝元老”了。
我这人兴趣广泛,编辑或合作编辑的书也很杂,有佛教方面的《佛学名著丛刊》(影印),有古代版画方面的《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影印),有古籍版本目录方面的《历代书目题跋丛刊》(第一、二辑),古代书画方面的《中国古代书画著作选刊》等,还编辑了一些工具书,如《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合作)、《常用古汉语字典》、《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等。此外,还参与了《续修四库全书》(1800册)、《清代诗文集汇编》(800册)、《重修金华丛书》(200册)、《遵义丛书》(210册)等大型古籍影印工程以及《苏州文献丛书》、《遵义沙滩文献丛书》等地方文献的编辑工作。
图片
(《凌刻套印苏长公小品》)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杂乱无章?有人说,编辑要成为杂家。我自揣没有能力成为杂家,只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比如要做啥书了,我就临时抱佛脚恶补一下,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三脚猫”。我庆幸自己兴趣过广的坏毛病在编辑工作上倒是常常受益。
戴亚伶:很好奇你平时是怎么处理稿件的,可以给我们举一个做书的案例么?
袁啸波:我们编辑,说通俗点就是做书匠,也是个技术活,不仅需要具备相关门类的文化知识,还必须掌握做书的基本技能。作者交来的稿件常常只是个毛坯,需要经过编辑精心剪裁、打磨,才能成为一部像样的书籍。
袁啸波:前年,我接到一部晚清名人的日记,整理者严格按照分藏于海内外的各种手稿本来整理,交来的书稿让我犯晕,因为书稿内各时段日记的名称变化多端,时间也颠来倒去,还有相互重叠之处,让人感觉这里面有很多种书。这显然不符合日记的常规体例。我冷静思考、反复琢磨后,就改以年代为纲,下系日记,按时间顺序排列,原各时段日记手稿的名称则移至该段日记之后,加括号,作为出处来处理。时间不明的日记,则请作者考证后,移到相关年代下。书中人名,手稿写法不一,多异体俗体,同一人常有三四种写法,为便今人阅读,我也尽量作了统一。在我和整理者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这部日记得以顺利出版,还获得了华东地区优秀古籍评比二等奖。
戴亚伶:学习了!请你再给我们推荐两本书吧,今年要编的最期待的一本书,以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袁啸波:今年我负责的线装书系列《版刻雅韵丛刊》即将推出凌刻《西厢记》和《西厢记版画》两种,可谓“《西厢》年”了。关于凌刻《西厢记》,还有个失而复得的故事:该书我社早在2005年就已出版(名“《凌刻套板绘图西厢记》”),出版后很快即售罄。后来,我社想重版该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菲林片(印刷胶片)久觅不得。十几年后我仍不死心,请印厂再次寻找该书的菲林片,几天后被告知没找到。过了蛮长一段时间,厂长忽然打电话给我,说菲林片找到了,我惊喜万分。说实在的,即使找不到菲林片,我也一定要做这部书,我已经做好向图书馆重借底本扫描的打算。为啥凌刻《西厢记》非出不可呢?因为此书具有两大价值,一是采用朱有燉(周宪王)刊本做底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王实甫《西厢记》文字的原貌,二是书首附有二十幅根据剧情创作的版画,为吴门(今苏州)画家王文衡绘,新安(今徽州)名匠黄一彬刻,堪称凌刻版画之绝佳者。
至于《西厢记版画》,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书,我要作为艺术精品来打造,将不惜采用顶级手工宣纸仿真精印,以求再现明代版画的独特神韵。有关这部《西厢记版画》的详情,恕我卖个关子,暂不透露。
图片
(凌刻《西厢记》图)
要让我说最喜欢的一本书,有点难,想来想去只有《陶渊明集》了。可能因为我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田园诗吧
戴亚伶:最后请袁老师给读者们送一些寄语吧!
袁啸波:不要以为传统文化是古板的、落后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也不要把传统文化仅仅局限在书本里,它也可以是鲜活的,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
结 语
采访完6位编辑老师,感触颇深。在这篇采访稿里,我看到了“编辑”最认真和最美好的样子。
有时候简简单单一本书,背后往往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从选题策划到三审三校,从装帧设计到印刷装订,从营销宣传和发行运输,每一位从业者都在“默默发声”。其中,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我们有时候都在问:有没有改进的余地?还能不能更好一点?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做书更像一门不为人知的“手艺”,一种对文化的无限偏爱,而对于我们古籍出版社的编辑,里面更饱含了一份埋藏在心底的古典心情。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出版从业者,献给每一位热爱阅读的你!
统筹:戴亚伶
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