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田朴珺:对自己狠一点,是我变好的筹码

图片
这个时代的女性从不拘泥于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而是用每一次登场的惊艳让我们看到她们的自在和自如。
为爱不顾一切的女作家余秀华,是田朴珺眼中的那颗星。46岁的余秀华,爱上90后的养蜂小伙子,爱情至上,义无反顾。
“像余秀华这样,能勇敢地去谈一段姐弟恋,我觉得挺好。”田朴珺敬佩她的勇气,“安藤忠雄曾说过一句话‘人生永远要像一个青苹果,永远要有想做某件事的理想。这种目标的追求,无论你多大年纪,都不会放弃,哪怕你100岁也要有一场 100 岁的青春’。”
田 朴 珺
制片人 / 演员 / 承礼创始人 /
业余室内设计爱好者 /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独立理事
独立,是我们在田朴珺身上读到的一个词。30多年的人生里,她书写了一部女性的逆袭传奇,很好地诠释了“独立是态度,而不是身份”。
继《习惯就好》、《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后,近日,田朴珺带来新书《对自己狠一点》,在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关于情绪内在管理、时间管控、高价值社交、仪态、精致护肤、健康饮食等各方面的身体力行,每一个部分,都是她对自己“狠”的点点滴滴和颇有成效的实践方法。
图片
新书《对自己狠一点》
人的一生只有两万五千天,而真正可以掌握的,只有五千天,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五千天?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怎样可以找到真正高价值的社交?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地轻易获得美丽,怎样从护肤和穿搭上,获得令人感到舒适的外在?如何做到“吃得少不如吃得巧?以上问题,田朴珺在新书中一一做出了真实的回答。
“人是从不同维度层面对自我进行管理的,这本书可以从各个生活细节带给大家一些指导。”田朴珺把这本书视为“自我成长秘籍”,从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身处的环境,感同身受去体会他人的心情;她希望每个翻看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以此为警醒,给自己多一些鞭策。
1
狠,从自律开始
她的第一本书,以留学纽约的经历为创作背景的《习惯就好》于2014年推出,此后的8年的时间里,田朴珺经历了成长,重塑了新的人生观。“如果纽约是我的开始,让我睁大双眼去看清、去了解这个世界,那么,第二本书《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则是写给初入职场和社会的新人,告诫他们如何与社会不同圈层的人融合。”田朴珺分享道。
当我们提及创作新书《对自己狠一点》的些许感悟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本书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反哺,是这三本作品中,对自己最有要求的一本书,无论是写书的过程,抑或是书中特别定制的内容,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图片
这些年,田朴珺旅居他国,见到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在她看来,“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某一方面极为自律、对自己够狠”,因此,她希望将自己这几年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大家。
怎样的“狠”才是她眼中“狠”?关于“狠的尺度”,田朴珺自有思辨。在她看来,所谓的“狠”,是以自律为前提,不断给自己设定高要求的目标。”
田朴珺透露自己对于“自律”的理解,完全源自外婆从小教导的“一二三等理论”,即“一等人不教就会,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棍教”。为了不被棍棒敲打,她便事事上心,努力去做那个“不教就会的人”。
图片
“凡事自律,或许枯燥,或许痛苦,亦或无趣,但我们却因它而变得更好,于是,你才会选择坚持。那些驱使你做自己不那么想做、但值得去做的事,才是真正的‘自律’而为。”田朴珺解释道。
无论是内心的修炼,还是健康外表的维持,都需要严格的自律。自律虽然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它一定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图片
新书中有一张照片,画面是田朴珺练习“一字马”训练过程,时间记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她挑战并实现了成年人下岔的高难度动作。“舞蹈这件事,我没有练就一身童子功,当我决定去接受下岔的挑战付诸行动时,我才发现,它的难度超乎我的想象。”田朴珺描述的过程中,足以让我们体会到距离地面最后一公分的艰难。她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目标确定,就拼尽全力。
在工作之余,田朴珺常常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语言上。虽然学习语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她却并没有就此止步。虽然没有在日本本土生活的语境,但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快地推进学习语言的进程,最近,田朴珺给自己报了一个日语班,为了能赶上7月的日语高考,她把别人需要学习8个月的时间硬是缩短到3个月,“给自己一点压力,永远要保持一颗自我提升的心。生活不会亏待认真生活的人,你今天的日积月累,就是来日他人的望成莫及。”
2
找到「微坐标」
前段时间,田朴珺开了一档视频访谈节目《共同说》,其中有一集,她把丈夫王石邀请到节目中,两人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恳谈。
图片
田朴珺的访谈节目《共同说》
作为主持人的她,抛出了“何为独立女性”的热议话题,身为成功企业家的王石认为,独立女性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人格独立,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不依赖其他人的独立经济能力,这对于构建一个独立人格作为前提条件至关重要。随后,田朴珺话锋一转,反问道:“你觉得我是不是独立女性?”王石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是!”
图片
而在田朴珺眼中,王石是家人,亦是人生导师,“他是一个闪闪发光、有着大格局的人,他所拥有的是一种‘以他人为上’的格局观,对我影响非常大。”她从不否认她的“独立”是脱离王石的独立,因为她曾说:“人天生就有社会属性、家庭属性,没有人是绝对独立的。而且夫妻之间的感谢也没有必要在公众场合说,他自己心里知道就好。”
30岁之前,田朴珺的人生已经精彩纷呈,做过演员,当过制片人、专栏作家、演说家、设计爱好者……她享受着穿梭于不同身份的乐趣。
一个普通的女孩,一路从上海到北京历经各种折腾,但她并不觉得苦,反倒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这么多年来,田朴珺心里一直铭记着外婆对她说过的那句话:“年轻的时候吃苦不算苦,到老了吃苦,那才是真苦。”她把自己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苦,都视作未来的“福”。
此前,田朴珺曾受邀做客明星访谈类节目《大明星说小事》时,她鼓励女性去找到在社会中的“微坐标”,找到自我价值,并且努力实现它,“无论你在什么阶段的女性,无论你在人生到底是一个高峰期,还是一个瓶颈期,请不要放弃对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它多大或者它多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在这个社会上,能有我自己哪怕一个微小的坐标,它也是我存在的价值。慢慢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一定会给你一个很好的回报。”
图片
大女主剧本成为这几年大热电视剧的热门类型,大女主剧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那就是制造爽感。所谓“爽感”,就是大家越来越倾向于直接、快速地获得问题被解决的快感,在这种不断通关、所向无敌的过程中,享受过瘾、愉悦的观赏体验。
但这种银幕上的戏码,到了现实中,往往没有那么坦荡。即使如今的田朴珺人生剧本已经锁定“大女主”无疑,但她一路走来也历经坎坷。正如她说的“幸福从来不是免费的,它需要在经历中获得。”
21岁时,田朴珺踏入演艺圈,在香港娱乐圈,她曾跟着王晶拍电影,与梁朝伟、张家辉、陈小春合作过,也拿到过一些不错的角色。但田朴珺并不希望被挑选、被掌控,她笃信:自己才是命运的掌舵者。
图片
于是,两年后,她离开了演艺圈,一头扎进了地产业,这一做便是5年。最初,地产圈于她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地,因此,她必须比别人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她曾为了将一份合同亲手交到客户手里,在室外四十度的高温里,站了足足两个多小时,起了满脸的疹子;酒精过敏的她,曾为了不在酒桌上扫兴,以一大杯醋代酒,礼貌地回敬生意伙伴……在并不短暂的光阴里,她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工作负责,亦是对自己负责。
如今,当她再度忆起做演员的那段经历,依旧充满了些许憧憬。“当演员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去表达你的情绪、你的状态、你的表情。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不排斥去参演一些立足职场女性的都市时尚剧,在这方面,我充满信心。”
从前到现在,如果要从自己身上找变化,田朴珺想了想答道:“话变少了,因为,有一些话可说,亦可不说。”
图片
一直以来,田朴珺的身上都充满了“争议性”,有时候社交平台上难免会有一些关于她的、不符合事实的报道或言辞。对此,田朴珺从不理会,面对不实的言论,她干脆选择“不解释”,因为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whatever?你可以发表你自己的任何观点,你喜欢我,谢谢。你不喜欢我和我又怎样?”或许是自小成长在“中国式家庭”,在父母的长期“强压式”教育的模式下,她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心脏,她不会因为别人的“骂声”而陷入自我否定,“我是一个‘你越骂,我越强’的人,这可能就是一种天生的倔强吧。”
每个人的心中,对“新时代女性”都有自己的理解,田朴珺心中那个她,一定是快乐的源泉,对自我有要求,能清楚地领悟到“何为所得,何时该弃”。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有不同的追求,也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一些女孩不同,田朴珺并不畏惧年龄的增长,相较之下,她更惧怕自己没有成长,“每一天成长所带来的收获感,远远大于我对年龄的焦虑和恐惧。”在这个成长周期里,无论是职场还是情感,她慢慢把对别人的要求转换成改变自己,成为自我成长的助推力。
正如她在新书的前言中写的:“有一类观点是女性到30岁,甚至在28岁后就开始进入打折阶段;到了50岁,恨不得就得三折出售,甚至一折甩卖了,我觉得这类观点是片面的。作为一个30多岁的女性,我敢拍胸脯说,我比18岁的时候快乐都多,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变多了,也自信很多。”
人生,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怎样的“惊喜”。但未知的剧本,或许才更引人入胜。■
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
关注《福布斯》微信公众号
精彩资讯永不错过
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