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矿淘金”梦破灭,中国出手全力整治,比特币果然不简单

自2019年以来,比特币等一些虚拟货币价格大涨,利用计算机赚取虚拟货币的“挖矿”行为逐渐演变成有利可图甚至暴利的行业。
图片
在“赚快钱”的欲望驱使下,部分企业以所谓发展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名义,疯狂布局虚拟货币“挖矿”业务。然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挖矿”需要耗费巨大的电能,属于高耗能产业。不仅耗费电能,造成碳排放及严重的空气污染,加大碳减排压力,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相背离。其产业的畸形发展还吸引了国内许多散户加入了“炒币”大军,使金融风险蔓延的可能性加剧。
除此之外,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中频繁的爆仓风险影响传统金融市场,冲击中国金融市场稳定,进而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图片
对此,相关监管部门采取严厉监管政策以遏制虚拟货币盲目无序发展。2021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强调坚决防控金融风险,“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外界认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比特币“挖矿”与交易明确提出的打击要求。
此后,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要求加强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上下游全产业链监管,严禁新增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有序退出。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此前也发文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图片
早在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已被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这意味着,中国进一步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减少碳排放。此举一方面有益于减少投机炒作,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减少无金融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被“割韭菜”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
就算有关部门出台了严管举措,各地针对“挖矿”企业的用电清理整顿不断收紧,仍有部分人员铤而走险,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此前,某国企内一员工利用办公场所,用3台电脑主机和2台专业设备,私自搭建“挖矿”系统。排查人员马上采取断网、断电和封存措施。该企业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做出解除劳动关系等处理,并追缴耗电费和所获收益。
图片
2022年3月1日,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建兴街一自建楼内的用户李某,购买大批电脑耗材,做成40台“矿机”和散热设备,从事虚拟货币“挖矿”。执法人员对其耐心的劝诫教育后,李某主动签署承诺书保证不再从事“挖矿”行为,并现场清拆全部设备。
“币圈一日,人间一年” 是比特币的玩家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暴利通常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付给看不见的虚拟货币,无异于同魔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