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股市割韭菜的?

如果有一家公司要你掏钱入股,年底根据业绩进行分红。但你没有经营权,分多分少全看大股东的态度。
一个正常人大概率是不会答应这个条件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啊!
除非股东之间的信任度很高,例如家族企业。
一个人的亲朋好友总是有限的,他们都入股了,钱还不够怎么办?
于是,大股东对你说:你如果对我不满意,可以将股份转让出去,我们老股东不会反对。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外转让股份,必须经过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不同意的,必须购买这些股份。
因此,无论老股东同不同意,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人接盘啊。
人家凭什么买一家不熟悉公司的股权,还没有话语权?
如果原股东承诺接盘呢?
关键是,他们的承诺有用么?到时候拿不出钱来,怎么办?
除非,你可以很低成本地将股份转给一个毫不相识的人。
这就是证券市场,也就是股市!
图片
1602年,14家从事东方贸易的荷兰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合并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共同对抗英国。
说是公司,其实是一家政企合一的实体。
持有股份的荷兰政府,给予公司21年的远洋贸易垄断权。
该公司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可以直接和外国政府签订条约。
东印度公司在成立之初,发行了650万荷兰盾的股份,给广大公众认购。
由于有政府背书,以及良好的盈利前景,这些股份被一抢而空。
公司首次分红要在成立10年后,需要用钱的股东就开始私下转让。
随着时间的流逝,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这个背景下,世界上首家股市——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于1609年应运而生,东印度公司因此成为世界上首家上市公司
股市号称是资本主义最伟大的发明,突破了亲友老乡的限制,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把钱放心交给公司经营。
有了股市,公司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筹集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生产,大大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率。
图片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百业待兴,大部分公司都能取得不错的业绩,股民们也能获得不错的回报。
于是,原始股东不爽了!
公司是我们辛辛苦苦创办的,冒了很大的风险,小股东凭什么这么舒舒服服地搭便车?必须溢价发行。
股票有个面值,就像货币一样!例如一股面值一美元,或者一英镑。
面值往往是代表着原始股东的成本。
股票按面值发行,叫有平价发行;低于面值,叫折价发行;高于面值,叫溢价发行。
到底采取哪种发行方式,在契约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没有限制,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的意图。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当然更愿意溢价发行,而且溢价得越多越好。
但任何交易都是双方或多方博弈的,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
股民之所以愿意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家公司能够给出较高的回报。
例如,无风险的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是5%,那么公司提供的分红率在理论上必须高于这个水平,才有可能把股票顺利发行出去。
然而,公司经营总是有不确定性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业绩好了,股价就会上涨;业绩差了,股价就会下跌。
无论涨跌,股价就会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幅度随着业绩的变化还很剧烈。
这就有了赚差价的空间,也就是股票的交易价值。
一家公司每年能给股东10%的股息就很不错了,然而这点收益还比不上稍大一点的波动产生的价差。
股票有赚差价的空间是一回事,能不能赚这个差价是另一回事。
不过,这个赚取差价的空间会给股民造成一种财富效应,他们看着直冲右上角的K线图是多么心潮澎湃啊!
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就被激活了!
久而久之,不少股民更喜欢股性活跃的公司,股息率反而不是太在乎了。
这种观念的转变就给了上市公司割韭菜的机会。
公司每年每股能挣一块钱,按照20倍的市盈率发行,只能卖20块。
否则,人家还不如买5%利率的无风险国债。
股票上市后就有了交易价值,股民必须为此付出溢价。
那么,公司就以40倍的市盈率发行,每股比原来多卖出一倍的价格。
这样一来,上市公司能够获得多出一倍的募资;或者只发行一半数量的股票,就能达到原先的募资数额,大股东的持股被稀释的比例降低,更容易维持控股地位。
这么高的发行市盈率总要找一个摆得上台面的理由啊,总不能赤裸裸地说:我就是来圈钱的!
于是,投资银行绞尽脑汁,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估值模型PEG值,即市盈增长比率。
大意是:有的公司虽然业绩暂时不好,但增长率很高,过几年市盈率就降下来了;有的公司虽然业绩不错,但没有成长性,市盈率不能太高。
毕竟好公司数量有限!
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提供高于长期国债利率的公司不多。
不搞出新的估值模型忽悠股民,就没几家公司能够顺利发行上市,券商投行们要喝西北风了。
于是在这种模型下,大批业绩平平的公司得以上市,而且很多是高溢价发行。
高到什么程度?
面值一元的股票,往往以几块、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发行。
在这种新观念的影响下,踏踏实实经营的传统行业被人嫌弃了,因为它们没什么想象力。
新兴行业更容易得到青睐,因为具有想象空间。
这种情况到了世纪之交的科网股热潮期达到了极致!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力,但在发展初期却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
一股只能赚1美分,即使以100倍的市盈率发行,也只能卖1美元。
互联网初期不但很难赚钱,而且还很烧钱,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融资,很难维持下去。
投资银行和拟上市的网络公司不甘心以这么“低”的价格把自己卖出去,就创造出“市梦率”这个新概念。
什么是市梦率?
过去的股票虽然溢价发行,但大致还有个谱,很少有突破100倍市盈率的。
市梦率就是另一个层次的市盈率,以1000倍为起步,几万倍是常态。
这还没完!
市梦率再高,说明公司还是盈利的,那么亏损公司怎么办?
那也没问题,只要符合其他条件,亏损公司也能上市。
纳斯达克有三大上市标准,都没对盈利做出要求。
无论市梦率还是亏损上市,都是将应该由风投基金应该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了普通股民。
因为,风投基金的钱也经不起烧啊。
它们也觉得风险太大,希望提早上市寻求退出。
在这么宽松的环境下,产生了亚马逊、特斯拉、脸书等知名巨头大公司。
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少数公司取得成功的同时,还有更多不成功的公司退市了。
从1985年到2008年,纳斯达克的退市数量甚至超过了IPO。
买了退市公司的股民成为新科技的炮灰!
资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但它们还不满足。
一旦上市融资发行新股份,大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想要圈更多的钱,就要发行更多的股份;发行的股份越多,大股东所占的比例就越小。
根据同股同权的原则,控股权可能旁落。
为了牢牢控制住公司,资本又开始“创新”了,打破了同股同权的原则。
早在19世纪末,美国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了没有投票权的股票。
小股东钱花了,却没有一丁点的话语权,大股东的吃相太难看了。
经过多年的磨合,这种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发展成全新的AB股模式。
给小股东一点面子,一股一票,创始人股东一股抵10票。
有了超级投票权的大股东,一方面仅以很低的持股比例就能控制公司;另一方面,在股价大涨时,还能高位套现,不用担心失去控制权。
简直就是赢家通吃!
你以为这就完了?
大股东不断减持股票套现,本来就持股比例不高的股份迟早有一天会卖完。
股票卖完了,你就不是股东了。
或者卖到一个极低的比例,哪怕一股抵10票,你也不能控制公司了。
别急,还有股权激励机制!
只要业绩到达一定标准,我就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入公司新发行的股票,这个成本和市价之间有着很大的盈利空间。
更有甚者,我不要一分钱工资,或者象征性地领一元工资,业绩达标就奖励股票。
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世界各大经济体普遍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泛滥。
大量资金流入股市,造成质地稍好一点的公司市盈率普遍很高,动辄大几十、上百倍。
股民通过股息回本几乎没有可能,股票完全沦为击鼓传花的工具。
一旦通货膨胀高企,货币当局收缩流动性,股市的泡沫就会被挤破,财富重新洗牌。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通过股市割韭菜的。
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美国的安然丑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