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没有玉林路,“玉林路”也没有尽头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儿骑白马……”这首四川童谣,流行了不止百年。成都好耍,令人向往,而最能代表成都的好耍处,当数玉林。

在赵雷那首《成都》还没有唱响之前,诗人翟永明将她著名的“白夜”酒吧从玉林搬迁到了宽窄巷子。彼时,她大约更看重宽窄巷子的文化氛围、裹挟四海风气而来的汹涌人潮以及可能带来的观念冲撞。

而那时的“白夜”,被玉林周边密集的小吃摊、中低档时装店以及杂货店包围。这些装修寒素甚至落伍,缺少设计元素,没有任何文化主张的“下里巴人”,越发衬得阳春白雪般的“白夜”落落寡欢。更为重要的是,当年那帮以“白夜”为文化主场的诗人如杨黎、何小竹等,大都挥别了经年住惯的玉林小区,择地另栖了。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白夜”也就此失去了和玉林一起“更新”的机会……

一到玉林无尽头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成都》中的小酒馆,就在玉林西路。如今,它是整个玉林街区的核心,没有疫情管控的时候,每天正午过后,这里就会挤满从全国各地赶来体验成都生活味道的年轻人。“一座难求”是“小酒馆”的日常情态。

2019 年之前,我的好友无锡人大阎每年都会安排至少 4 次,每次 15 天左右的时间来成都闲逛,探访那些隐于市井中的茶舍和酒吧,以此结识那些或曼妙可人或深沉内敛的新朋友。在他看来,成都那些风格各异的茶舍和酒吧背后,有一群有故事、有意思、有想法的人值得结识。他们给予他生活和职场上的启发,是极为珍贵的。

我一度疑心他以此为借口来看成都的美女,却被一个美女调酒师调侃“少见多怪”,她说 :“‘看美女’正是当下成都城市竞争力之一,无可厚非。”记得我第一次带大阎去玉林寻找小酒馆的时候,我指着二环路的高架桥说,那里就是玉林路的尽头。大阎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了几秒,说了一句颇有内涵的话:“桥那边还是街,人走过去还是人,火锅的味道和酒吧的气息飘过来飘过去都一样,玉林路哪里有尽头啊!”

从地图上看,玉林街道像极了草书“林”字的半边“木”,只是“木”的出头不那么明显,因此看起来也像挂在衣架上的一件挺阔的衣裳,内里街道的经纬和各色单位的地理标识,便是这件衣裳的纹理。

在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看来,“玉林”之名的得来,和明清易代之际张献忠将“御营”驻军于此有关,“玉林”似为“御营”音转而来(一说是诸葛亮屯御林军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被本地媒体所广泛采纳 :很多年前,为抵御主城外的风沙侵袭,成都人在这里栽种了一片防护林,地名即沿用了功能化的“御林”。也因此,今天的“玉林”也是“御林”的音转而来。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成都市的蔬菜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张,当年的“御林”因地处市西南轴心地带而成为新建规划居住小区的“天选之地”。

1991 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正式将此地划入武侯区。历经近四十年的深耕,“玉林小区”也逐渐成长为人们舒适生活的代言和成都社区生活传统与新生的典范。玉树临风,木秀于林。即便从望文生义这个角度来阐释“玉林”的表里,也是无限接近成都生活美学标准的。

隔巷幽幽有暗香

玉林街道的地理条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生的城市街区中,的确显得异常优越。玉林街道东向,是一条笔直的城市南北大道人民南路 ;左边是一条略呈弧度的浆洗街 ;北线是一环路南三段 ;正南方则为地铁 8 号线所纵贯。在这个总面积 2.7 平方千米的区域,线状分布着玉林西路、玉林南路、玉林东路和玉林街、芳草街等几条经纬主街附着在这几条主街上的,则是无数毛细血管般的小街小巷。老成都百业丛生、市井喧阗、临街为市的城市记忆,一大部分是玉林创造和提供的。

一个熟人社区的最大好处来自情感深处的精神共鸣和现实交际的人情需要,但也意味着老化、传统和不够时尚——旧街、旧人、旧观念,玉林急需“焕发新颜”。很难说这个社区更新的冲动,有多少是受赵雷《成都》的带动和影响,但接踵而来的年轻时尚群体,在“小酒馆”门口坐了一阵后,突然被这个街区扑面而来的市井生活气息俘虏了。从“小酒馆”里外溢而出的时尚人群,为这片社区的有机更新带来了绝好机会。

第一个更新项目来自于软环境提升和改造的“花开玉林”,目的是让街道时尚化,选在玉林上横街。2017年,在完成对这条小巷改造的一期工程后,玉林街区里的一条条街巷也被相继改造。2018 年,成都市评选“最美街道”,玉林街道以最高票夺得桂冠,成为成都最美街道。

软环境更新后的街道,很快吸引一些品牌商家的关注和进入。尤其是地铁 8 号线开通之后,玉林这个老牌成都美食聚集地又涌进了很多人气美食:老码头、霸王虾、王妈手撕烤兔、玉林串串香,一些藏在大隐于市的玉林菜市场,另一些则集中于玉林生活广场。麻辣鲜香,是这些美食的共同特点。

重庆火锅和小面,在玉林街道也有“更新”。这大约是重庆美食进入成都后都要经历的一个步骤 :地道的重庆口味经过成都化改良,被越来越多的成都人接受。玉林东街的重庆小面馆以面筋道、辣油香而被食客所称道。调和了食客的个性化需求之外,重庆小面还继续保留了它料足的特色,一碗牛肉面,六大块烧得稀烂的牛肉诚意满满,让人吃得荡气回肠。

更新后的玉林街区,也涌入了很多创意咖啡店和茶舍。有别于老成都人喝盖碗茶的简朴,这些精致的小资咖啡店和茶舍,精于品饮之道。讲究礼序和美学追求的品茶,更多结合了文艺话题、闻香、花道乃至雅集等多种功能。它们常常隐匿于玉林街巷中,不亲自进入,极难发现它们的雅致和品位。好在那些志在寻幽访趣的妙人儿有“闻香识美店”的嗅觉,他们总会凭借一缕缕扑鼻而来的芬芳找到它们。

不止小酒馆,超越小酒馆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陈典是一个对玉林有很深刻的记忆和感情的80 后艺术家,她有一个很老气的艺名——“典婆婆”,但她本人毫不介意。在玉林四巷的“爱转角文创街区”,她的文创产品店是最受社区居民喜爱的一家。

她创作的描述成都市井生活的漫画,配上“背手看鸡窝—— 不简单(捡蛋)” “喇叭匠扬脖子—— 又起高调”等四川歇后语,充满了川式幽默,展现出了成都人骨子里的幽默可爱。她将成都生活中的人、事、物,活化成文创产品,成为“学说成都话”文创 IP。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成都人对生活美学的无穷创造力。

城市有机更新怎能少得了“滚滚”。自从成都 IFS 的那只爬墙熊猫被全国人民争先观赏后,成都人一直试图在各种场景里让大熊猫高光亮相。也因此,“哎专家”文创街区在进行社区有机更新设计时,首先想到请入大熊猫这个城市推广大使。在这里,专攻熊猫文创的王曼蓓老师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许亮等经常围坐一堂,就熊猫与成都文化展开话题,不断孵化熊猫文创 IP。在“爱转角文创街区”,密布着数十家这样的文创小店,小而美、小而精,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下班后直奔特色文创小店”,成为相当一部分成都人的日常。

△老白夜与新白夜

不止小酒馆,超越小酒馆。这是玉林城市更新的目标。

玉林“白夜”搬走之后,原址换了几茬主人和业态,却都是毫无特色的餐馆或服装店,直到作家张书林带着她海量的绣片驻入,才让玉林街道的业态管理者吃了一个定心丸,原来的“白夜”变成了“楼上的拉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她在湖南、湖北、云南等地走街串巷,收集了数十万张明清时期的老绣片、虎头帽、虎头鞋。张书林将玉林作为改造传统服饰的试验场和中转地,吸引了大量垂青于传统老绣片的服装同行、收藏爱好者和艺术家。

大多数时间里,张书林在“楼上的拉姆”搞雅集。或关于文学创作,或关于传统服饰审美,出入多名流,往来有白丁。店铺的经营时间不再是从几点到几点。有时候,突然闯进一个被温馨灯光和欢声笑语吸引的“不速之客”,众人也不以为意,忙不迭地添座添茶,或者就近叫一点宵夜,还要一起再喝两瓶红酒,最后才各自散去。

出门时,午夜的玉林依然如华灯初上。

关于“白夜”的故事,还有一个最新结局。或许缘于那种到哪里都忘不了的玉林情结,或许被更新后的玉林更多元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诗人翟永明最近找到张书林,从“楼上的拉姆”的经营面积分得一大半,重启“白夜”。“白夜”的回归,像一场失而复得的恋爱。

散花书院主人廖芸在玉林打造的蓓蕾社区书店,是另一处文化地标。这家社区书店位于芳草街蓓蕾中巷 5号四合院,是玉林片区一座典型的成都院落,院子正中,一株高大的老黄葛树不知何人手植,亭亭如盖。这里原是一家茶楼,租期在 2018 年结束。为优化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决定以创建文化创意主题社区为契机,将茶楼改造成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改造初期,蓓蕾社区请来了社区规划师,带着社区居民坐下来反复商量,集思广益。居民诉求明确 :想要书店、想要儿童活动空间,再就是最重要的,“四合院里面的黄葛树在那儿几十年了,一定要保留!”这些是居民最真切而实在的生活之需,而书店体现出来的“人之美”被列在首位,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深得生活美学内涵的成都人必然看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书店作为生活美学的载体一定是社区改造的最大需求。

廖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邀请来参与书店的改造和建设的,一到这里,她一眼就被这棵黄葛树吸引了,还有什么比在老黄葛树下边看书、边喝盖碗茶更能代表老成都的生活之美呢?

这当然又是一次美与美的相遇。就此,散花书院第十家分店花落社区,于 2020 年初正式开业。散花书院蓓蕾社区店给社区居民办理了特别的文艺惠民卡,在黄葛树下泡上一碗茶坐一天,只要 5 元钱。书店推出一月一会的“树下艺谈”品牌活动,整合作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文创机构的作品和产品资源进驻社区,开展丰富的文化服务。

书店邀请纪实摄影师、作家、出版社编辑、手工艺人等进社区,和社区居民互动交流,大大丰富了社区文化内涵。而对于这些社区居民,他们和书店的日常是这样的 :每天一早,还没到书店开门时间,附近的老大爷买完菜,必会熟门熟路地先拐到社区广场旁的蓓蕾中巷5 号院,把书店店员头一晚收到廊檐下的木桌竹椅摆到树下,再拎着菜回家,吃完早饭,又到院子里落座,花 5 元钱点上一碗茶,消磨一上午的时光,还有一些有创意和动手能力的居民,拿出一些相当拿得出手的文创产品,在书店的支持下,开发了“文创手作蓓蕾造”系列产品。

正是社区书店的存在,不仅大大激发了辖区居民对于文艺活动的热情,还挖掘出居民内在的文化潜力。“老成都蓓蕾记忆”在 2020年成都市“爱成都·迎大运”社区微更新项目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最后,当然还有建筑家刘家琨的建筑工作室,从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它依然扎根于玉林街道深处。它的“倔强”,正是玉林用文化抵御商业欲望的最好代言。

为看风景上高楼

朋友大阎有一天反客为主,带我去“小酒馆”对面的 Bushes“打望”。这里并非玉林街道的最高点,但也算俯瞰社区更新后玉林全貌的制高点。以前是供电局职工宿舍,在被改造为一个青年文化平台之后,以单体项目的前卫时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

2021年底,一场名为“街头系谱·到期作废”的展览,揭开了玉林Bushes的神秘面纱。艺术家、Bushes设计师王亥说,将Bushes定位为一个跨媒体的青年文化平台,就是希望让青年文化和老玉林的特色融合共存,让新来到这里的青年人和玉林本来的居民保持一种对话关系,呈现一个多元化的社区。

也因此,这栋楼既有多元的更新,却也在细节上尽量保留它原来的样子,“应保尽保”是它的建筑手法。首展之后的Bushes,将按照“空间品牌”及“玉林内容发电站”的定义,专注于文化赋能实体空间,以“文化内容开发 +空间运营 + 艺术创新”为主旨,以跨媒介艺术 IP 为内容,整合聚集多领域,多形态输出内容。

Bushes 再往前走一百米左右,就是省体育馆。现在,它临街的一部分建筑也在进行改造,从外立面上看,这些建筑和 Bushes 一样,时尚、前卫、充满活力。

多元、先锋,这是 Bushes 带给玉林更新的新思维和新路径。再往前,就是繁华热闹的人民南路,这里应该就是玉林街区的地理“尽头”。但人民南路和玉林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文化的藩篱早已被打破,它们纷纷跳出城市功能区的单一定位,成为了成都这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有机更新的一部分。

·END·

本篇文章发表于《城市地理》2022年4月刊

文 | 庞惊涛

图 | 韩杰 蒋小翼 郭浩 左小朵

排版/编辑 | 徐徐

文章来源:《城市地理》杂志

《城市地理》邮发代号:7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