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那洛肽: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新星

作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焦东安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我国普通人群IBS总体患病率为1.4%-11.5%。其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为其中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硬、干、小,排便次数减少,以及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图片
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由于缺乏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传统泻药主要用于改善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适用于轻、中度便秘。对既往研究的分析表明,容积性泻剂可能加重腹胀和腹痛症状,刺激性泻剂可导致腹部绞痛。渗透性泻剂中,乳果糖可增加腹胀症状。这类药物用于治疗IBS-C仅能缓解便秘症状,对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无效。
而利那洛肽可显著改善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同时缓解腹痛和总体症状,成为了IBS-C的新选择。
利那洛肽
是全球第1个鸟苷酸环化酶C受体激动剂,于2012年8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慢性特发性便秘(CIC)和IBS-C。在中国,于2019年1月获得批准,用于IBS-C成人患者的治疗。2020年12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CAG(加拿大胃肠病学会)和ACG(美国胃肠病学院)指南均强烈推荐用于治疗IBS-C。
那么,这么一种明星药,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1、独特机制
利那洛肽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属于鸟苷酸环化酶C受体激动剂,具有2种作用机制。利那洛肽能够结合肠上皮细胞表面的GCC受体,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上升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Ⅱ,导致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磷酸化,氯离子通道开放,继而氯离子和碳酸氢根分泌进入肠腔,促进水向肠腔分泌,加速肠道转运。细胞外cGMP升高可以降低痛觉传入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改善内脏高敏感,进而缓解腹痛。
2、起效快
利那洛肽缓解便秘症状起效迅速,服药1天内即出现自发排便,1周内达到最大肠道功能改善;腹痛改善约在1周内起效,6-8周达到最大疗效。
3、安全性高
它基本不吸收进入血浆,只是与位于局部肠道的鸟苷酸环化酶C结合,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腹泻,以轻度和中度居多,极少见重度。一般可通过如下方法避免或减少腹泻发生:
药物至少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不与食物同时服用;
治疗起始阶段,最好避免与泻药同时使用。
4、使用方便
日服一粒(含290μg利那洛肽),至少首餐前30分钟服用。
5、注意事项
儿科患者重度脱水风险,6岁以下儿童禁用。不建议6岁-18岁以下儿科患者使用利那洛肽,因为尚未在该年龄组中进行研究。
审稿专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邹国盛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