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眼霜就是在交智商税?无论男女都该看看!

姐妹们,知妹又来咯!
最近我的傻闺蜜买护肤品又花了好多钱,我一问,才知道前一阵电商打折她囤了好多眼霜。要知道,众多护肤品中,眼霜算是很贵的一种了,小小一罐价格不菲。
就拿某蔻来说,净含量15毫升的眼霜520块,而50毫升的面霜只要575块。如果按分量来算价格的话,眼霜的单价是面霜的3倍还多。
图片
(图片来源:soogif)
眼霜那么贵是不是有它的道理呢?还是说这又是一笔隐形的智商税?接下来请跟上知妹的步伐,我们一起揭开眼霜的秘密。
先上结论,眼霜七问
Q1:眼霜有用吗?
A:有用,眼霜最主要的作用和面霜一样,都是保湿。
Q2:眼霜能去眼袋吗?
A:不能,最贵的也不能,从十几岁开始涂也不能。
Q3:眼霜对泪沟有用吗?
A:没什么用。
Q4:眼霜能去皱吗?
A:含有维A酸类物质成分的眼霜可以缓解细纹,对动态皱纹无效,对很深的静态皱纹也无效。
Q5:眼霜能紧致皮肤?
A:有些眼霜含有咖啡因,可以去除水肿,看起来像是紧致了,实则不是。有些含有维A酸,可以增加皮肤弹性,需要长期使用。
Q6:眼霜能抗衰吗?
A:大部分眼霜中含有抗氧化成分,长期来看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Q7:眼霜能去除黑眼圈吗?
A:分黑眼圈类型,熬夜造成的黑眼圈可以起到淡化的作用,但去除很难。
看到这,估计有聪慧的姐妹发现了,眼霜的功能很多面霜也都有,那么眼霜到底有没有必要买呢?
接下来知妹来给你们详细分析一下眼霜的作用,至于要不要买,相信看完你们就会有答案。
图片
(图片来源:soogif)
眼霜其实也分很多种的,我们一种一种介绍哈。
首先是纯保湿类的。这类眼霜实际上比面霜要更“稀”一点,溶剂和柔润剂更多些,其实是为了照顾眼周更薄更敏感的皮肤,使它上脸更容易推开,造成好吸收的体验。
结论:此类眼霜的保湿效果实际上与面霜没有太大差异,甚至由于油脂类成分添加不足而不如面霜,比较鸡肋。
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这类眼霜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某些植物提取物、酵母提取物等,长期使用能够延缓眼周皮肤衰老。
不过保湿并不是此类眼霜的主要功效,可以根据需要配合面霜使用。
结论:此类眼霜老少咸宜,有条件的姐妹可以选择长期使用。没条件的可以选择平价的抗氧化精华产品替代。
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黑眼圈分为三种,用眼霜能见效的也就两种,分别是色素型、血管型,另一种阴影型是眼袋造成的阴影,想去掉得做眼袋手术。
针对色素型黑眼圈,可以选用含有维C、E和烟酰胺等成分的眼霜。当然了,比起眼霜,早睡早起更有效一些……
而另一种血管型黑眼圈(可以理解为皮肤薄而皮下血管密集,所以有黑眼圈),可以用含有维生素K的眼霜,这种成分有促进凝血的功效,比较对症[1]。
结论:追求熬最深的夜涂最贵的眼霜的朋友,我要告诉你们,其实眼霜对于黑眼圈的作用还是比较鸡肋的,如果实在做不到早睡早起,医美打个激光也是很香的(色素型血管型都适用)。
图片
(图片来源:soogif)
这类眼霜最显著的特征是添加了多胜肽和维A酸(在成分表里可能叫做视黄醇)。
多胜肽可以放松眼部肌肉,理论上可以减少动态皱纹。维A酸可以有效淡化、改善细纹,增加皮肤弹性。
但敏感肌可能会出现不耐受的情况,同时它还具有光敏特质,白天使用一定要做好防晒,不然晒伤就得不偿失了[2]。
结论:效果虽有,副作用也不小,敏感皮看到请绕道。初次使用可先小剂量开始,逐渐建立耐受度。当然了,虽说能去皱,也只是针对细小的静态皱纹,且要在长期坚持使用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效果嘛,肯定不如一针玻尿酸来得实在,动态皱纹还是要注射肉毒素才管用。
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NO。
护肤必不可少的步骤分别有:卸妆(有化妆的话)、洁面、爽肤水、乳(霜)、防晒。
这几个步骤分别承担了日常护肤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清洁、保湿,和防晒。只要充分做好了这些步骤,皮肤不那么容易老或松。
其他的面膜、精华、眼霜等等都是锦上添花的步骤,你觉得你需要就可以有,没有也不用介怀,哪条路都走得通。
审稿专家:王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Ahmadraji, Fatemeh, and Mohammad Ali Shatalebi.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 eye counter pad containing caffeine and vitamin K in emulsified Emu oil base.." Advanced Biomedical Research 4.1 (2015): 10-10.
[2] Draelos, Zoe Diana, ed. Cosmetic dermatology: products and procedures. John Wiley & Sons, 2010.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