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物价,为何对今年如此重要|新京报快评

物价作为民生事项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关注方向。
图片
▲2022年4月25日,北京超市发双榆树店内一个月前就挂起了“保供稳价温暖同行”的横幅。为应对近日客流增加,该超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保供稳价。新京报记者 浦峰 通讯员 刘学东 摄
文 | 沸雪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物价作为民生事项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关注方向。此前,4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也提及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物价, 4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进一步强调以稳就业稳物价稳供应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
到今天,“稳物价”更是被特别置于政治局会议的议程之中,成为重点提及的新挑战内容,这也意味着,稳物价的战略意义被进一步提升。
图片
▲2022年4月25日,北京朝阳区百姓菜篮子市场果蔬区,市民在选购蔬菜。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反复冲击,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程度上涨;俄乌持续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局势更是进一步造成能源价格发生较大动荡。而为抑制通胀影响,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也纷纷选择通过加息来试图平抑物价。
这不仅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国债收益率倒挂等征兆,连续加息也正在产生外溢效应,正在进一步影响全球资本的流动。
从内部来看,由于猪肉价格是国内CPI的重要影响因子,而随着国内此前的猪周期不断下行,猪肉价格对于CPI的压制作用正在逐步消失。加之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导致供应链一定程度上遭遇阻碍,货运物流不畅通造成了供给效率下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物价。
因此,一段时期内国内通胀也呈现出上行趋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5%;PPI环比上涨1.1%,同比上涨8.3%,数据超出了市场预期。
不夸张地说,看起来事关每一位消费者的物价,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一大表征。不过,也正因如此,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何稳住波动的物价,恰恰也是解局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的一把钥匙。
图片
▲2022年4月25日,北京物美超市双井店,市民排队结账。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的多重压力,“稳物价”绝不仅是民生保障举措,对于保存财政和货币政策两大方向的宏观调控发力空间,同样有重要意义。
整体来看,稳物价的关键在于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在4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农产品、能源两大领域“稳物价”相关举措。这有助于未来国内中上游产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也将减轻对下游行业利润的挤压。
不仅如此,当天会上所提到的加强煤电机组改造和核准核电项目,对稳增长板块尤其是相关电力设备和核电行业也带来了一定利好。
而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对于后续的政策应对,央行行长易纲在此前就明确提到了,“稳价格既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稳定”,而“货币政策的支持”和“实体经济的稳定”是相辅相成的。
从财政政策角度来看,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发放岗位补贴,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同样也是从根源上保障居民的消费能力。
物价稳则民生稳,也就稳住了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冲击的基本盘。回到本次政治局会议上,无论是“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还是“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的表述,都展现了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也是对稳物价战略方向的定调。
未来可以预期的是,如何落地稳物价的相应措施、确保商品价格在合理范围,为经济发展筑牢基座,将会是宏观调控的阶段性目标所在。
撰稿 / 沸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