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叙真实事,抒真切情,写真正志!八年级佳作选登及名师点评

精彩作文源于生活,生动素材来自实践。本着这样的初心,第八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征文活动再一次激发了沪上中小学生实践与写作的热情。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担任指导单位,新闻晨报和《中文自修》联合主办。

全市16区100余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参加了本届活动的寒假实践和主题征文。目前,寒假实践作品、初中组限时写作、小学组征文投稿各大奖项均已揭晓。继寒假实践作品选登之后,组委会将陆续刊载主题征文的部分优秀作品。

今天推出的是八年级限时写作佳作选登和名师点评

(以下三题任选其一)

第八届“新闻晨报杯”

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征文活动

初中组限时在线写作题目

1号题

请以《咱们学生有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号题

家规指家庭中的规矩。唐朝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中有“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可见家规对人的影响之大。你家的规矩有哪些?对你的影响如何?相信生长于其中的你一定对此有不少感受吧。

请以《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3号题

请以《50年后的邀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八年级佳作选登

第一篇

咱们学生有力量

上海市北蔡中学 八年级 黄玥悦

图/视觉中国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电影、音乐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勇敢、善良、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后浪奔涌,探索自身力量

新时代的学生们拥有着最好的时代——“科技繁荣,文化繁荣,城市繁荣,现代文明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可当我们的目光从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挪开,瞄准那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时不难发现那一排无形的大字——顽强拼搏的中国青年。

1919年5月4日,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在北京展开。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他们手举着熊熊燃烧的火炬,“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一句句呐喊声响彻云霄,他们致力于扭转残碎不堪的乾坤,以自身顽强的力量,奋力打开残败历史间的一道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此历史壮举,皆为青年学生所创。而我们有幸生逢在新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在享受时代的繁荣时,也要探索自己的力量,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时代尽一份自己的贡献。

勇担使命,发挥自身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身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当自强不息,心怀中存着祖国的山河,胸间存着民族的浩然正气。发挥力量勇担新时代学生的担当,以梦为马,一苇以航。即使高山景行不能至,但任怀心向往之的信念。就像冰心在《繁星春水》所写到的“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今朝为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鹜虚声,展示自身力量

“玻璃心”“月光族”“低头族”“自私自利”……当今的学生被给予了太多的质疑,就像鲁迅小说《风波》里的“九斤老太”,总是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也许一直以来,是这个世界的偏见,误会了他们。君可见,近日,南京的00后小伙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火箭并成功发射,由此受到了广泛关注,据采访这位学生从14岁开始就迷上了3D打印技术。再来看前不久结束的冬奥赛场,小将苏翊鸣,这颗中国单板滑雪界运动冉冉升起的新星,在第一滑就拿出了高难度的动作组合,用自身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这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为自己正名。

希望我们新一代青年都能铭记《觉醒年代》中所说的“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愿我们志存高远,不负众望,向时代证明咱们学生也有力量。

第二篇

咱们学生有力量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八年级 严思祺

图/视觉中国

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那么,只要我们学生有坚定的力量、理想、追求,我们的国家也定能在我们逐梦之时散发出前所未有的荣光。在我看来,梦想、追求,即力量。

学生的力量,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踏实。

2017年,00后诗词才女武亦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学底蕴,以出色的成绩战胜了许多优秀的前辈们,最后获得了总冠军,收获了无数赞扬。

两年后,她重回大众视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令所有人惊羡。而她成功的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我辈青年,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己的青春理想,是每个学生都需拥有的力量。

学生的力量,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口罩紧缺。上海市黄浦区的初中生赵珺延正同舅舅游居海外,但他的心仍在祖国,心系家乡。他组织员工以最快的速度收购口罩,仅仅两天时间,他就准备好了2万多只口罩,准备寄往家乡。

但此时,国内疫情局势严峻,没有人愿意主动担下这个重任。于是,他便提出自己把口罩带回去。“我已经是中学生了,我是中国人,这个困难时刻,尽我所能为国家出力,为家乡做点事,义不容辞。”他的一番话打动了他的妈妈与舅舅,于是,他孤身一人踏上了返航的征程。面对塞满1.5万只口罩的五个大箱子,他尽自己最大能力,将它们带出了机场,还没歇口气,他又抓紧时间联系了快递运输,终于在当天把这1.5万只口罩运向了家乡苍南。

我辈青年,以家国为帆,不惧阴霾。自古英雄出少年,为家国努力奋斗,是每个学生都需追求的力量。

学生的力量,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挑战。

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比赛中,年仅十四岁的全红婵,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为国奋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她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选中去参加跳水培训,并在层层选拔中成功进入了国家队,每天的苦练,她坚持了下来。站上十米跳台,灯光仿佛追随着她的身影,随着快速的空中旋转动作,犹如箭般钻入水中,似乎连水花都没反应过来,震惊世界。这个年仅十四的女孩,以黑马之姿、青春之态,创造了历史,为国争光。

我辈青年,以奋斗为帆,不惧风浪。这便是青春应有的模样,是每个学生都需创造的力量。

鲜衣怒马少年人。时代的车轮滚滚往前,始终不变的,是青年人的身姿,青年人的步伐,青年人的梦想,和永远奋斗的精神。这就是咱们学生的力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哪怕明知前方布满了荆棘,也要昂首阔步骄傲地走下去,这就是咱们学生的力量。

俯瞰,山河正锦绣;昂首,少年正青春。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祖国未来一片光明,生逢盛世,我们重担在身,大可有为。我们必将用我们青春的磅礴之力,在这个喧嚣纷繁的世界里,闯荡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第三篇

咱们学生有力量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八年级 张文菡

图/视觉中国

何为力量?是项羽《垓下歌》中的“离拔山兮气盖世”的惊人天赋,还是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中的风采?是郭沫若所写“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万世流芳,还是毛泽东主席由此衍生所写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中对思想意志的无限追求?是范仲淹笔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所赋予的大爱,还是每一颗平凡稚嫩的种子被赋予对他人的关心?亦或是螺丝钉精神的指引下,尽己之力施乐他人的实践?

我想,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春·一本书籍

“一年之际在于春”,自预备以来,同学们每年都会给云南山区小学的孩子们捐书,希望可以和数千公里外的学子们共享在暖风里读书的乐趣,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

每一本书,我们都精挑细选,我在家里仔细选了几本既有意义又不乏幽默生动的读物,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也能苦中作乐,给自己的生活增加小小的仪式感,始终保持着她可贵的善良,借用书中小林校长的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我们希望山里的孩子们可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借由书籍,怀抱希望,汲取力量,不抱怨,不放弃……爱心的车轮转动起来了,轱辘轱辘。

夏·一筐器材

夏天,总是伴着无尽的激情,考虑到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和强身健体的双重需要,期末考试一结束,公益之旅又一次启程了,沙包、跳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等,爱心的车再次满满地奔向远方,带去无尽的生命力量……轱辘轱辘。

秋·一盒文具

转瞬间,已经入秋了,看着照片上小小的他们握着一截儿小小的铅笔尖,吃力地写着功课,同学们又发出了动员令,我们想能尽己所能地帮到他们一点点。

号令一出,人人积极响应,每个人家中都有富余的崭新的铅笔、橡皮、尺子、蜡笔、文具盒……琳琅满目的就攒到了几大箱,文具虽小,情谊深重,绿色的邮政车再次带着我们的心意远行,轱辘轱辘。

冬·一件棉衣

不同于之前的青涩与生疏,刚刮起几阵略带寒意的风,大家就自发地把自己穿小的各式保暖衣服清洗干净,一捆捆地带到学校,逐年的坚持,也吸引了兄弟班级的参与,很多同学自发将衣服送到我们班级,我们利用课间分门别类整理后,不需要老师的指挥,熟能生巧的我们从打包装箱,到封箱搬运,行云流水,“愿这箱衣物所带的心意融化三冬如许的严寒,陪伴你们迎来春暖花开”“一起抵御严寒,一起逆光奔向未来”句句暖心的话语,温暖的力量再次继续,轱辘轱辘 。

这,就是咱们学生的力量,青春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大爱的力量!

车轮不停歇的转,带着我们的爱转进山坳,传递给山里的孩子,共同托举他们,拥抱更远大明朗的未来。

“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爱在传递,我们学生的力量在飞驰,轱辘轱辘……

第四篇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八年级 孟子涵

图/视觉中国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积极、努力、别放弃!”外公的声音掷地有声,又一次炸响在耳边。这七个字印刻于脑海中,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却的家规。

初与秦腔结识,只是单纯地想穿上那套华美的戏服。但当秦腔真正闯入生活之时,我体会到的却是无尽的苦涩与乏味。奇怪的腔调,不停地听训,我甚至以为它是一座海市蜃楼,戏服离我似乎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每当这时,戏班出身的外公便瞪着眼,板着脸,说出的每个字都掷地有声:“积极、努力、别放弃!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听到这句话,我便知道外公严厉起来了。小女孩轻叹口气,又拿起功夫…故乡的雪越下越大,景物渐渐消失在皑皑白雪中。

几年过去,我终于熬过练习的“苦药”,如骆驼穿越茫茫沙漠到达绿洲,外公终于答应给我一次演出的机会。家乡的舞台在一个灰墙砖顶的院子里,斑驳的墙砖透出古韵沧桑的历史。台后,我坐在镜前,抚摸着身上鲜亮的戏服,端详自己变成曾经痴迷的模样。阳光折射出七彩光斑,鱼儿般灵动地在身上心间起舞。

铿锵!锣鼓和音乐一齐响起来,我打起百倍的精神,不敢有一丝松懈。

可即便这样,脑中本已滚瓜烂熟的唱词却还是突然忘了大半,我手心瞬间被汗水浸湿。这时,外公铮铮有声的话语一下子响起:“积极、努力、别放弃!”我心中微动,阖眸全神贯注地回忆。一句句词浮出脑海,我轻松地笑了,并打心底感谢我们的那句家规。大幕拉开,我端正了下站姿,提了提精神。“虽说是着青史千秋名重,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豪放的唱腔,诗意的唱词,舞动的水袖,亮丽的妆容。台下的人时而津津有味地听着,时而摇头晃脑地应和。台步翩翩,素手纤纤。心底的那句“积极、努力、别放弃”不断跃起,那一刻,皑皑白雪也成为一种精彩……

那次,之前对我来说只是一句话的家规出现了非凡的意义。

之后一次陪外公去听弟弟练戏,见到他在“咿咿呀呀”地练唱,嗓子干了就喝口水继续,一句接一句。听着听着,我发现那稚嫩的童音竟跟我过去有几分相似。

一段唱毕,外公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脱口而出:“就像我们的家规,‘积极、努力、别放弃’嘛,愿意费功夫练,弟弟的精神挺可贵的。”此话出口,我诧异地一怔。这话在我童年中出现过太多次,在那一刹那,我几乎以为这是外公说的。也许是家庭的规矩早已渗透进心灵的每个角落,我似乎继承了所有。外公眉开眼笑,点点我的额头说:“之前我总说,现在你也学会了。”我心中漾起一圈圈涟漪,那是鱼儿再次跃起。

童音清脆,一段《周仁回府》唱得更加动情:“虽说是着青史千秋名重,难道说殒青春能不伤情…”声音落下,便只剩下余音绕梁,久久悠悠在耳边回荡。与之交相辉映的,不仅是增添了些许温暖的古城,还有万家灯火,高楼大厦,一条条街道变成了皓光闪烁的银河。我全然沉浸其中,愣了一愣才鼓起掌来。天光大亮,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消散。身上的那一小片阴影,也被故乡夜晚的灯光璀璨所照亮。

我第一次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拥有这样的家规是我人生中莫大的幸运。

“积极、努力、别放弃!”我们的家规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让我知道面对一切的困难,只有坚持到底、永不退缩,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让我懂得,只有努力练习,用心用情,尽力传承,我们的家规才能跟着时代的洪流一起前行,影响更多的人。

锣鼓声再起,唢呐声,二胡声交织,演绎着最热烈,最精彩的喜怒哀乐。

时至今日,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仍会想起曾经让我成长的那七个字,也仍走在传承发扬家规的路上。

第五篇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

上海市莘城学校八年级 朱宸绮

耳濡目染故乡年味,传承故乡岛风。

一到腊月二十三,年就拉开了序幕。在市中心生活的我,被城市的繁华与忙碌熏染着,却又是何等幸运,能每年在故乡崇明岛上感受浓浓的小岛年味,耳濡目染,传承弥足珍贵的故乡岛风。

家乡崇明岛上,那一缕缕乳白的薄雾与农家屋顶上的袅袅炊烟融合一起,在空中缭绕。薄雾是这个时节里涌动的乡愁,炊烟是腊月里翻腾的年味和让人沉醉于家的温馨。这是我在每年春节前跟随父母回故乡时看到的情景。那依然鲜活的传统年味,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合家团圆辞旧岁,其乐融融迎新年的温情时光。这是只有在故乡小岛独有的,深入人心慢慢渗透到每一寸肌肤,渗透到心田的每一处的不一般的年味。

以往,每当此时,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年味特别浓郁。临近春节一星期,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兴奋的时光,几乎家家户户都悉心操办年货,成天忙于围着锅转。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物质条件的逐年改善,人们生活日益富裕,年味却渐渐地变淡了。尤其是住进城市后,论吃谈穿,天天像过年,那年味的感觉几乎体现不到了。

春节前夕,我回老家崇明时,刚进村头,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图象。这里满是喜气,迎春的笑意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过年的传统习俗随处可见:那炊烟里,有宰羊、杀鸡鸭准备宴请亲朋的温暖柴火,也有蒸糕,炒花生、山芋干等腾起的烟雾,还有忙着为包馄饨剁馅的“哒哒哒……”声。

那老灶头上一笼笼油亮亮刚出锅冒出热气的年糕和一炉炉炒好的花生,山芋干散发着扑面而来的阵阵浓香,弥漫在温暖的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喜悦,年的热闹。

在岛上,家家户户都擅长蒸糕,做糯米圆子。

看!在雾气的升腾下,蒸糕出锅了。我的外婆将蒸篮倒扣下,轻轻一拍,一块崇明糕便呈现在我眼前。用筷子夹起一根放入嘴中,桂花的清香在鼻尖萦烧着,豆沙的甜味在嘴中荡漾,家中的所有人在热气腾腾的蒸糕旁围坐着,脸上都印着幸福的笑客。那甜而不腻的味道在我嘴中环绕,舒畅。

我的母亲也得到了外婆的真传,娴熟地做着糯米圆子。

洁白的糯米粉在一遍遍揉搓下,渐渐成了形,变成了光滑的面团。在面团上揪一小团用手掌搓圆,再用大拇指从中间慢慢剜开一个小洞,用筷子夹起准备好的馅放进去,接着又神奇般地从四周一点点快速旋转,用手拢了上去,原先的那个洞口居然都闭合消失了。做好后,软萌可爱的圆子下锅了。灶头里烧着火,火苗舔着大锅底,向锅底四周散开,火炉里红彤彤一片,柴火经常发出“嗞嗞”的响声。一家人都挤在灶披间里,雾气水汽缭绕,温度上升,白茫茫一片。蒸格子下的水沸腾时,“咕咚咕咚”地冒着泡。小孩子喜欢挤在那抢着烧火、取暖。几十分钟后,圆子出锅了。掀开锅盖的那一刻,眼前的圆子晶莹剔透,里面的馅用肉眼就能分辨出来,豆沙的透着暗红色,芝麻的透着黑色,荠菜肉馅的透着小清新的绿色,萝卜馅的透着酱色,红枣馅的也透着暗红色……

其实,如今的乡亲们蒸年糕、做圆子、宰羊、杀鸡鸭等,更多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吃,而是为了馈赠亲友,尤其是给在市中心工作的子女吃,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在忙碌着,平日里很少回家,只有到过年了,才能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此时,一家人围坐在敦厚古朴的饭桌旁,一边吃着美味的土特产,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贺新年。

年俗是传统文化体内涌动的热血,带着历史的温度,携着时代的脉动。那热气腾腾的场景,精美的灶画,老灶头的味道,洋溢着浓浓的新春味。每当耳濡目染着故乡的年味,我感受到的是乡村历史的新年传统习俗,更是深入血脉的——勤恳踏实、智慧而又满怀希望、质朴纯正、温情醇厚的故乡岛风………

第六篇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八年级 唐言承

图/视觉中国

我手指紧握着毛笔,将笔放到砚台上,蘸墨,笔毫从根部的灰色渐变到笔尖的焦黑,随后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一点、一点、横勾、长横、竖钩。从起笔到收笔,一气呵成,我将笔放在笔架上。看着眼前的这个字,心中一幕幕墨香味的记忆不禁飘来,轻轻地拂面而过。

小时候的我坐在高脚凳上看着爷爷练字,爷爷刚蘸墨写了一个字,他便问道:“这是什么字啊?”

“宁。”爷爷眯着眼睛,笑答,随即又写了三个字,可他一个也不认识。

爷爷在墨干后把宣纸裱了起来,挂在墙上。只记得爷爷说这是我们的家规,洁白如雪的宣纸上,四个大字端正而稳重,看着就会让人的心静下来。

“爷爷,这字真好看,我也想学。”

“行,等你长大以后……”

他渐渐长大,爷爷便教他书法。起初,爷爷枯瘦的大手握着他稍小的手,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一横,一竖,一横,一竖……反复地练着。阳光照在宣纸上,暖融融的。他自己看着那些字,觉得写得不错,便挣开了爷爷的手,迫不及待地要去自己写一写。他激动地抓着笔,学着爷爷的样子,一横又一竖,连写了好几个笔画。可事与愿违,这些笔画如春蚓秋蛇,全然没有楷书的端正平稳。他气馁极了,把毛笔往宣纸上一摔,洁白如雪的宣纸上洒着凌乱的墨点,跑出了书房。

爷爷跟了出去,站在他身旁,轻轻抚摸他的额头。记忆中爷爷手上的皮肤好像年久的宣纸,泛黄而布满细小龟裂。

“孩子,看到墙上我们的家规吗?你要宁静才能练好书法。书虽小道,亦须宁静;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他望了望墙上,泛黄的宣纸,上面写着“宁静致远”。是啊,这么浮躁,怎么能练出一手好字呢?幸好有那条好家规,我那时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地学书法。

他走回了书房,捡起了那支掉在地上的毛笔。

这个少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抽出一个半小时,安静地练字。在书桌前,他绷紧着肌肉,控制着毛笔的走势,让它在宣纸上平稳而有力地滑动。在长时间的练习中,他似乎已经与毛笔融为一体,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共舞。

爷爷站在一旁,时不时轻声提醒他哪里有瑕疵,该如何去改。刚满一岁的弟弟在爷爷的怀抱中,出奇的安静,不哭不闹地看我练字。

他眼睛里只有字帖、毛笔和宣纸,心中只有爷爷的教诲,以及挂在墙上的那条家规:“宁静致远”。他总是很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宁静,宁静使他放下了生活中的琐碎与重担,而只是享受书法的快乐。

随着岁月的沉淀,他的书法技艺终于变得精湛了些,虽有些差距,不过和爷爷已经写的相仿了。我那时也真是幸运,在这条简短而有力的家规的指引下,能把书法学好;而这条家规本身,就让我学会了宁静,享受着宁静带给我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收获,更大的幸运。

“哥哥!”我从回忆中醒来,弟弟指着宣纸上那个字,声音清脆地问道:“这是什么字?”

“宁。”我笑答。随即执笔写完了这幅字,这条铭刻在我心中的箴言:宁静致远。

“哥哥,这字真好看,我也想学!”

“行,等你长大以后……”

我细细端详墙上,我们的家规,宣纸已经泛黄,布满细小龟裂。即使以后,宣纸破损得不成样子,它所蕴含的精神也永不会磨灭,将在每位幸运地看到它的后人心中宣告它无可移易的存在。

第七篇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八年级 刘原源

图/视觉中国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百善孝为先”。

“庶人孝,林泽茂”。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对长辈要有“孝心”。父亲总是说,“孝顺孝顺”,没有“顺”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父亲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孝”就是多帮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尽心照顾老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我们家的“孝”体现在一餐一饭的小节。

我们家的饭桌是长方形的,姥姥坐在中间的位置,父亲坐在右手边的第一位,母亲坐在左手边第一位,哥哥坐在右手边的第二位,我坐在左手边第二位。一个简简单单的座位安排包含着浓浓的孝道和长幼爱护。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姥姥先动第一筷,一餐一饭就是在这浓浓的家和的气氛中度过的。

我们家的“孝”更是体现在对长辈的体贴照料。

我的太姥爷晚年身体不太好,弯不下腰,行动也不方便。母亲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每到周末都要定期给太姥爷剪脚指甲。太姥爷因为长年习武,脚指甲不仅变形,指甲还很厚。姥姥总是先端来一盆热水,把太姥爷的脚放在温水里泡一会儿,然后把太姥爷的脚抱在自己腿上,再仔细的修剪,剪着剪着太姥爷就睡着了。母亲说,午后阳光下,院子里姥姥低头为熟睡的太姥爷擦脚的样子,一直都是她心里最温暖的画面。

最近,我八十六岁的姥姥直肠突然出现了病患,不得不进行了大手术。因为疫情原因,手术期间医院只准许一位家属进院全程陪护。一直被更年期症状困扰的母亲固执地做了核酸检测,二十五天一个人在病房陪护姥姥。

姥姥手术很成功、顺利出院了,她对我说:你妈妈真的辛苦了。因为怕刚下手术台的姥姥出现并发症,母亲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因为术后暂时不能下床,翻身、擦身、大小便都是母亲为姥姥亲力亲为;因为年迈的姥姥出现了术后情绪波动,母亲在照顾姥姥的同时,还要像哄孩子一样安慰她......看着母亲削瘦疲惫的样子,我知道,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孝”、我们家的“爱”吧。

“孝”其实很简单,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家人,一句普通的关心与问候,给父母一个可靠的肩膀,别让父母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尽心照顾好长辈,尽力做好自己,足矣。

家规,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更是一个家族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价值准则。从颜之推的“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到曾国藩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好的家规不仅承载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样表达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百善孝为先”;我幸运,自己能够在“孝道”的浸润下,在父母“孝行”的耳濡目染下,明白了“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的责任。我也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践行照顾长辈和父母,多理解、关心长辈“孝”的家规,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并把家规传承下去。

第八篇

50年后的邀约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八年级 金文翼

图/视觉中国

5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总有些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浪漫与幻想,永远不可磨灭……——题记

我叫安丝柚,爱好是刺绣。

“秀女拈针面线长,纤纤玉指领馨香。”老师口中轻轻念着,巡视着我们的刺绣,时不时俯下身指导。偌大的厅堂鸦雀无声,丝线似乎有神奇的魔力,勾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认认真真地一针一线地绣着,忽然一阵风吹来,我抬起头,阳光刚好反射过来,我下意识地闭了闭眼睛。我感觉周围似乎有什么波动,等我再次睁开眼时,周围的人都不见了,只是手中的丝线和银针还像数秒前那样。

门外一阵吵闹,我推门出去,迎面就是一大片闪光灯和灯光,隐隐约约似乎听到“首个刺绣场馆正式开幕”的字眼。好不容易适应了光线,却发现周围人都盯着我看。

我有些不知所措,张着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

“孩子,你……没事吧?这里正在进行重要的活动,我先带你去休息室好吗?”一位老妇人轻轻对我说着,眼神有些复杂。

“孩子,你会刺绣?”不知何时,那位老妇人回来了,声音中似乎带着理所当然。“是的,我最喜欢刺绣了。”我欢快的回答着,想到大家都称呼她为老师,我便说道,“老师,这里在做什么呀?”

“正在举行一个刺绣会展,多年前,人们过于注重科技的发展,忽略了传统文化,突然有一天,所有的重大的传统作品消失了,只剩下了一些最普通的作品。新鲜的事物蜂拥而来,但对于传统的热爱,我想,是刻在我的骨子里的,刻在我身为中国人的骨子里的。”

我愣住了,安老师顿了顿,说道,“有兴趣来帮我准备开馆一周年的作品吗?对了孩子,你……叫什么?”“安丝柚,我当然愿意帮忙啦!”安老师的眼中划过一道光,什么都没说,随后似乎释然了。

从这之后,我便进入了安老师的工作室。我得知,这是2072年,50年后的世界。

我们从绘图开始,准备起一个3米长的绣布。每次讨论细节时,安老师的眼神中总是透着一股专注,完全没有把我当作孩子,相反,很认真地思考着我提出的意见,并且总是夸赞我“提出的想法为它增添了活力”。

“安老师,这里用更加亮眼的金色怎么样?”

“可以啊,小柚,你说这种针法看上去合适吗?”

我们常常在工作室中忙到天昏地暗。但我不觉得累,丝线总是有魔力的,它串联起了我和安老师,串联起了我们同为中华民族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情与热爱。

我们手中的丝线,带着飞扬的色彩,带着精妙的针法,带着跨越50年的初心,带着,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浪漫想象。

终于,在会展一周年庆典举办前夕,我们完成了。太阳在云端刚刚探头,照耀在华美的丝线上,浴火的凤凰展开翅膀,势要涅槃重生。金色的羽毛在绣布上延展,华丽与尊贵,不屈与坚韧,似乎要从绣布上突破出来。而这,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它能直击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我一直相信,丝线可以串联起世界。”安老师笑了笑,带着我在下方属上了我们的名字:安。

庆典成功举办,我们的作品让世界瞩目,并且让很多人重燃起了对于传统的热爱,缠绕的丝线被越来越多的人握在手上。

“小柚,可以的话,能邀请你来参加我们的刺绣推广会吗?”

“当然,有关刺绣的事,我乐意效劳!”

安老师拿出几根绣花针,送给了我,当做这个邀约的见证。

熟悉的风吹来,安老师似乎并不惊讶,最后对我说的是:“小柚,我等着你。”当我再次睁开眼,我又坐在了熟悉的厅堂中,似乎刚刚的经历只是我的幻觉。我低头看了看针线盒,那里面多了几根绣花针。

我笑了笑,接着开始了刺绣。

50年后,在我的发动下,大部分经典的作品得以保留。

2072年,在刺绣会展开幕式上,我看到一个孩子从里面推开了门,手上是丝线与银针。

我走上前,对上了那个散发着同样热爱的清澈眸子,发出了一个横跨50年的邀约。

第九篇

50年后的邀约

上海市崇明区东门中学 八年级 肖尧天

图/视觉中国

梦的边界在黑夜中总是那样不清晰,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无边的黑暗,闭上眼却感受到四面竹树环合,阳光顺着树叶斑驳洒下。树在风中向我微微躬身,万籁都在此刻寂静了。我手里捏着一张小小的入场券,不管用着多大的力,还是那般平整。

醒来,一片一望无际的树林深深刻在脑海中,我睡意朦胧地打开手机,点开“捐步植树”这个小程序,“已成功领取一棵柏树”。我猛地直起身,重重拍击了一下被子,看来前往五十年后树林的入场券真的到手了,抢“票”的过往一下闪现出来。

“在你年轻的时候种下树木,未来它替你延续青春。”这句话打动了我,我开始挑选树种。尽管每一种树木都有着蓬勃的生机,但梭梭的干瘪,白杨的纤细不符合我对自己的期许,要种便是长青的柏树,长青成就是百年之资。换一棵柏树的积分足以抵上两棵梭梭,走路不就是了。

理想很美好,问题接踵而至。在繁忙的学习和各种事情下,能走到小区门口往外已经是极限了,几百步不过是杯水车薪。在夜晚悠闲的散步是罗曼蒂克的,但当它赋予了目标就变得烦人。手机上也时而跳出一些树种没有供应的消息,快速完成目标的急切与对完成后却无法兑换的担忧,交织在一起。

一天晚上,我匆匆换上鞋子,推门出去,广场舞的乐曲声却没有如期响起,却看到了大爷大妈们牵着自己的孙子孙女站在一起聊天。没戴耳机的那一边传来了,“哎呀小张,你孙女可真会说话,这耳朵和你一模一样啊。”“哪有哪有,不像你们......这糕给你孙子吃,他和你闺女都真乖。”此后便是两位老人领着糕相互往对方手里塞,脸绷着,但眼神里满是笑意。往常我对这种场面总是有些反感,但这一刻却立足久久观赏。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老一辈的青春,那树木延续的也是我的存在。耳机中的歌曲也正好播放到“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我们算不算相拥。”错位时空的歌词分外应景,我想象中的那棵树也会替我看到更多的时代变迁。我又加快脚步向前,在石板路上发出嗒嗒声。

有时间慢跑,没时间快走,不下雨便前行。积分的增加,让成功到来。

小程序上的照片为我表明了哪一棵是我的树,虽然它还稚嫩,但我感觉有另一个我到达荒芜的沙地,存下一个邀约。在五十年后,我垂垂老矣时,以最年轻的姿态赴约,看到温暖的绿洲,新的一切刚刚开始。

第十篇

50年后的邀约

上海市中国中学 八年级 赵鑫

图/视觉中国

小学的最后一天,李老师带着全班20个孩子到小溪边去。

河很浅,水很清。老师问同学们毕业后想干什么。

桂淑撇下几朵野花戴在头上,“我想学跳舞,长大当大明星!”;戴湾一身书卷气,文质彬彬的说:“我要上大学,之后去大城市当英语老师。”;沈兰想当医生,华强想当兵,吴涵想当宇航员……

李老师含着笑意,点点头,“好孩子们,有志向,五年后,我们再在这里见!”

孩子们笑着答应,让初夏凉爽的溪水流过双脚。溪水流得缓缓的,似乎在为孩子们祝福。……

溪水日夜不停地流着,时间仿佛在溪水中融化,随着溪流加快了脚步奔向远方。五年过去了,小溪边的草丛被耕地取代,小溪的上游建起了工厂。溪水依旧不深,但似乎不及以往的清澈了。小学的土房依旧挺立在那,李老师也一如以往的年轻。

当年的孩子有的种起了庄稼,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有的来往各地做起了生意,更多的则是继续上学,已是高中生了。

李老师一个个的打电话,说想聚一聚。大部分人早已忘记当年的约定,但还有些人仍然记得。不过,不管是仍留在乡下的学生,还是已经搬到千里之外的,大家最终都来了。

一个个小伙子们聚在了溪边,李老师带着新毕业的一届学生早已在那里等候。大家一口一个“李老师”,老师开心地合不拢嘴。

有的同学已经整整五年没见过面,都十分激动。在初夏的暖阳下,大家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溪水流地更欢了。同学们五年前的愿望大多还没实现,不过桂淑已经考上了艺术学院,在圈内小有名气。李老师说,桂淑这么有才,就来给大家唱首歌吧。

在溪水的哗哗声中,桂淑唱了首《without you》,歌词连专修英语的戴湾都听不懂,但旋律很美。老师带着新毕业的孩子们与毕业五年的小伙子们到和对面的树林中野餐。坐在落叶上,听着溪水声,大家都感到无比的舒畅。小孩子与五年前的大孩子一样,兴致勃勃谈论着未来的打算。大孩子则更实际了些,说着将来想考什么样的大学,一些没搬走的告诉别人五年来家乡的趣事。太阳在云层中穿梭,时不时的将阳光抛洒在树梢的间隙中。

傍晚,树林中起了雾。大家回到了小溪旁。太阳镶了一层金边,将溪水染成了金黄色。“知道你们将来都很忙,就不打扰你们了。那么,50年后,我们再像今天一样相见!”李老师对小伙子们说。小伙子们相互道别,感叹欢乐的时光如此短暂。夕阳下大家一个一个离去。最后,只剩下李老师,在残阳下挥着手。只有小溪知道,李老师的眼里含着泪花。……对小溪来说,五年与五十年,甚至五百年都是一样的。小溪知道一切悲欢离合,也看淡一切悲欢离合。

……

五十年过去了。

一开始的十年里,大家都还记得李老师。时不时会有人给李老师打电话。但又过了十年,除了本乡的几个学生外,大部分人都将李老师孤零零地放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李老师给学生们打电话。但许多人的号码已经成为了空号,有的永远关机。五十年,换个电话号,丢个手机再正常不过。谁又会想到,在遥远的家乡,有一个老师,重复着拨打永远打不通的电话呢?

那一天的下午,李老师又一次带着新毕业的学生来到了小溪边。在她身边的还有一群小伙子。那是上一届毕业生。今天是李老师与第一届学生五十年前约定的日子,也是李老师退休的日子。快要70了,是该退休了。

20个当年的同学,只有2个来了。一个是一直留在本地的庄稼汉,还有一个是桂淑。李老师满头白发,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新毕业的学生,十几岁的小伙子与三个老人坐在河边,同五十五年前一样将双脚放入水中。上游的工厂又被拆除了,身后的耕地又被草丛取代,只是不如之前茂密了。溪对岸的树林又繁茂了许多。溪水如五十五年前一般,很浅,很清。

孩子们同五十五年前的那天一样,谈论着自己的未来。青年们同五十年前的那天一样,聊着天。老人们则坐在一起,不说话。

六十几岁的桂淑早已退出了娱乐圈。她看着小溪,说她想起了一首叫《稻香》的歌。于是,像五十年前一样,桂淑唱起了歌。只是这次,听众不再是19个青年与一个老师,而是两个老人。在溪水的哗哗声中,桂淑唱了起来: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大家在夕阳下分别时,两个老人看到,李老师留下了一滴滴泪珠……

在这以后,李老师每过五年,依旧会回到这里。因为她知道,还有十个五十年的约定等着她……

第十一篇

50年后的邀约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 八年级 张筱羽

图/视觉中国

窗外只有几棵高大的樟树,孤零零地,伸着它忧郁的头向远处探望着,又被新建起的楼房遮掩住了视线。推开窗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有一片飘渺的烟绿和不远处还在施工的楼房。

一片树叶不知从何处飘来,随风在空中打了几个优美的旋儿,簌簌地落到我的窗台上。木制的厚重窗棂映射出淡淡的光,显得那片叶子愈发翠绿了。我举起它,对着阳光眯起眼睛仔细观察。“你从哪儿来?”我好奇地嘀咕着,忍不住伫立在窗前,一片近乎于灰色的小树枝干点缀着星星绿叶,晕染成一片烟绿色……叶子的边缘薄的近乎透明,叶脉密密麻麻的盘绕在叶片上,仿佛来自远古的神秘密码,诉说着它的故事。

我轻轻地抚摸着绿叶,叶面的绒毛摩挲着我的指尖,痒意掠过我的心头。我把它当作最珍贵的礼物,轻轻夹入日记本中。怀抱着日记本,我的心跳感受着这份神秘:这是绿树发给我的邀请,半个世纪沧桑后的约见。

就这样,一片小小的、嫩绿的叶子成为了我生活学习运转的新能源。我向往着同它一样的充满生机的环境,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囡囡,上次和曹阿姨约的去化验室,你的准备工作做好了么?”妈妈的呼声让我思绪回到眼前。“嗯,差不多了,土壤修复我又在网上补充查找了些资料,冶炼固废的循环利用和土壤修复的结合,我还是觉得很有创意的。曹阿姨说下次是带我去中式基地开开眼,她还说我这个小助手未来可期呢!”

生活里的我,对自然充满敬畏,更是对妈妈的工作兴趣盎然。自从上次的家属参观活动后,我就一直被那些瓶瓶罐罐的化验室所吸引,还悄悄地和妈妈单位的科研曹阿姨对上了眼。土壤修复中的冶炼固废循环利用,是我最感兴趣的课题,我的“纠缠”让曹阿姨“缴械投降”,成为我奔赴课外研究战场的导师。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记得那片叶带来的邀约。

五十年后。

晨雾在半空中流动着,阳光洒下,清脆的鸟鸣声在耳边响起。我推开已经变得陈旧的窗,外面早已是另一番景象。树林好似披上了半透明的金色斗篷,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初春的云朵似悬浮在空中的岛屿,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微风伴着花香抚过风铃,留下一串叮叮咚咚的脚步声,感受着新鲜空气独有的清凉。

远处的小树苗早已成为枝叶繁茂的大树,发达的根系努力在修复后的黑褐色土壤中汲取着丰富的养料,一棵棵树木连成一片翠绿。没有一点弯曲的树干顶着擎天的华盖直插云霄,露珠顺着叶片滑下,在一片深绿间跳跃。每一棵树都骄傲地昂着脑袋挺立着,任由新冒出的枝桠缓缓随风摇摆着,与身后的钢铁筋骨的城市融为一体。我也为自己的梦想实现而自豪着。

填满科研书籍的柜中,有一格专属于存放梦想,轻轻抽出那本夹着树叶的日记本。略有泛黄的纸被一页页翻开,黑色水笔的字迹已然有些模糊了,年少时的回忆争先恐后地从脑海中涌出,铺天盖地占满我的心房。在一片往事记录的跳跃文字中,那片叶子却依然翠绿欲滴,保持着和我初遇时的活力。

一阵风拂过,叶子随即翩然跃起,朝着对面的树林奔去,扑向黑褐色的厚重大地。我尾随其后,去奔赴那场半个世纪的邀约。

大地才是它的归宿,那里也是我心的归属。

朝霞染红了一片天空。树木抖掉身上的残余的夜晚寒气,温柔而坚定地拥抱着初春的晨风,枝桠的尖染成了嫩绿色,开始闪闪地发起光来,映在我湿润的脸庞上。

名师点评

叙真实事,抒真切情,写真正志

——八年级佳作点评

点评人:杨华

(作家、诗人、中考作文指导专家、洋泾东校原校长、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咱们学生有力量》,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书写与讴歌的,无非是青春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学习的力量,若想免于雷同,需于选材上突破,立意上求新。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严思祺,首先对“力量”进行注释:“在我看来,梦想,追求,即力量”,为行文定下了昂扬的基调。行文是顺理成章的排比段铺陈,而鲜活的事例呈现,更是疫情当下,那一颗颗赤诚的学子之心在跃动、在燃烧。游居海外的黄浦区初中生赵珺延孤身一人将1.5万只口罩的五个大箱子带回祖国;十四岁的全红婵,以黑马之姿、青春之态,创造了历史,为国争光。“用我们青春的磅礴之力,在这个喧嚣纷繁的世界里,闯荡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的结束语,格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张文菡,则在文首巧妙地依托名人名言中的力量:惊人天赋、大将之风、万世流芳、忧乐大爱等对自己的启蒙与引领开篇,引发下文“春∙一本书籍,夏∙一筐器材,秋∙一盒文具,冬∙一件棉衣”中所体现的学生的力量,青春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大爱的力量!写得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上海市北蔡中学黄玥悦则将自己的力量阐释为“拼搏探索的力量、勇担使命的力量、求实创新的力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志存高远,方可向时代证明学生的力量。

《我幸运,我们有个好家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导师,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身心同步成长的基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优秀作文中家规是如何体现的呢?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孟子涵的家规是外公秉持并身体力行的“积极、努力、别放弃”!在跟着外公从小学习秦腔的过程中,秦腔“豪放的唱腔,诗意的唱词,舞动的水袖,亮丽的妆容”成为“积极、努力、别放弃”一句话的家规的载体。时至今日,仍走在传承发扬家规的路上。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唐言承,在祖孙俩手把手教习书法的过程中体验并传承“宁静致远”这个家规,从宣纸上,渐渐浸染到心上。文章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由好奇、冲动、气馁、领悟、苦练组成的实践家规的过程,在第三人称的描写叙述中完成,结尾处的亮点是:弟弟,又将承袭这个家规。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刘原源所写的家规是“百善孝为先”。没有空泛的、成人的语汇,而是从一个初中生的角度,细述“孝”的具体内容,一餐一饭的规矩,以及在父母“孝行”耳濡目染下,作为小辈的责任。叙述中的讲理,自然,感人。

上海市莘城学校朱宸绮笔下的家规,落实在回家乡崇明岛春节团聚上。耳濡目染故乡年味,传承故乡醇厚岛风。家中的所有人在热气腾腾的蒸糕旁,在敦厚古朴的饭桌旁,一边吃着美味的土特产,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喜气洋洋贺新年。

《50年后的邀约》是获奖篇数最多的。

诚如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金文翼所写:“5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总有些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浪漫与幻想,永远不可磨灭”。50年后,喜欢刺绣的作者手中的丝线,带着飞扬的色彩,带着精妙的针法,带着跨越50年的初心,带着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浪漫想象。构思精巧,衔接自然。

上海市崇明区东门中学肖尧天五十年后的邀约是一片树林的入场券。“在你年轻的时候种下树木,未来它替你延续青春。”“在五十年后,我垂垂老矣时,以最年轻的姿态赴约,看到温暖的绿洲,新的一切刚刚开始”,文章虚虚实实的叙事分明在告诉读者:梦与现实,其实是交织的。

上海市中国中学赵鑫笔下五十年后的邀约,在一条小溪旁。小学毕业这天李老师与全班20个孩子小溪边的邀约,以及中间的几次不完美相聚,成就了作者的点睛之笔:小溪知道一切悲欢离合,也看淡一切悲欢离合。深深的师生情谊,流逝的美好岁月。

上海民办华二宝山实验学校张筱羽是一个对自然充满敬畏的学生,在高楼鳞次栉比的狭小空间,发现了“一片小小的、嫩绿的叶子”,并“向往着同它一样的充满生机的环境,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叙事的线索延申,自然、舒展、细致,有对比,有思索,有奋斗。五十年后,展开了一幅令人振奋的美丽画卷。

好作文,无外乎叙真实事,抒真切情,写真正志。

实践与写作永远在路上

希望更多青少年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敬请持续锁定“上海升学”公众号

RECOMMEND

注:本文系组委会原创,实践征文活动组委会拥有版权和活动解释权,新闻晨报教育官方微信“上海升学”全程展播。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盗用必究!

▼点击这里关注新闻晨报杯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