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中国想象力》:青年一代的创新实践与未来想象

想象力,打破了思维边界;
想象力,保留了塑造世界的能动性;
想象力,正在定义未来……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运用想象力,在各自的行业与领域寻找新的生长点……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8集系列纪录片《中国想象力》选择了在科学、文化、艺术等不同行业的8位青年,记录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观念创新和大胆实践。
无论是填补空白、拓展疆界,还是破除成见、奋力前行,他们用“想象力”探索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创新之路。
图片
纪录片《中国想象力》用以点带面的手法描摹出中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与面貌,呈现出创新创想、朝气蓬勃的社会景象。
行业“想象”
指向自我与社会
“想象力”是纪录片切入的角度与主题内容。
那么何为想象力?
对8位不同行业的青年领军工作者来说,想象的材料不同,内容也不同:
有的用科研想象,有的用文字想象,有的用光影想象……
图片
这几位行业精英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对行业的观察与思考,他们寻找到了一条与自我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未来对话的哲学之路。
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以扎实的数据为基础大胆设想,她说,应该用想象挑战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
图片
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文字想象,他以想象力接触到那些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和无法触及的太空领域;
图片
建筑师马岩松用建筑材料想象,为他心中美好的建筑不停地去创新,他的理想是关乎于人类居住的方式与意义;
图片
癌症科普作家李治中(菠萝)用科研想象,他创办的公益机构填补了儿童癌症科普的空白……
图片
这些行业先锋人物的所思所为或扩展了认知的边界,或深入了思维的宇宙,或解码了生存方式……
这些对新奇世界的探寻既直指内心,向更深处探寻自我生存意义,又面向世界,站在人类生存层面,以浪漫与实用服务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
时空“想象”
链接古今与中外
当我们立足当代,站在多元的文化浪潮里,该如何对待传统?
当我们立足民族,拥抱世界的潮流,又该如何定位自己?
想象力可以探求内心,服务社会,还可以打通传统与现代,链接起民族与世界。
图片
京剧演员王珮瑜魄力前行,借力综艺娱乐,为更多观众打开了传统戏曲的大门;
图片
导演王潮歌乘上想象的翅膀,用舞台艺术传递中国美学,与世界观众交流美的奥义;
图片
当代艺术家邬建安从古老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绘画中表达;
图片
摄影师尹超的时尚摄影融合了民族元素……
图片
这些文艺工作者不拘泥于传统定义,不惧世俗目光,努力搭建沟通桥梁,
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多元与包容的文化生存环境,
连通古今与内外,拓展人类交流的更多维度。
图片
《中国想象力》呈现出不同行业的先锋代表,以他们对社会与时代细致观察,对自我价值、行业功能与人类生存意义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执着的创新探索,既满足自我,又服务社会。
记录“想象”
更新形式和方法
与想象力的主题相得益彰的是该纪录片系列灵巧的风格。
《中国想象力》以每集五分钟的容量舍弃了厚实的“纪实”段落,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纪实资料、精炼的采访与旁白,以及精心编制的镜头画面。
图片
本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编导者精心挑选内容,以精准而简练的话语阐释了主人公眼中的“想象力”。
图片
这种直观、灵动的视听方案快速拉近了我们与主人公的距离,提升了信息传达的效率,也与“想象力”的主题交相辉映。
图片
《中国想象力》以自由和灵活的创作方式,一方面体现出,纪录片创作者对传播方式变化的自觉适应;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创作者对“纪实”手法与“真实”观念关系的理解变化。
想象塑造未来。
想象定义世界。
中国的青年一代用创新实践与深度想象,创造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全人类的未来。
图片
评论员 谢 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