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故事|广州番禺这些医生坚守白云封控区

4月28日至今
番禺区多名“大白”
坚守白云区高增村封控区
增援采样工作
为封控区的人员上门采样
图片
告诉儿子
妈妈打怪兽去了!
“告诉儿子,妈妈打怪兽去了!儿子就靠你了。”4月28日,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的陈敏仪护士给丈夫微信留言后,奔赴支援白云区抗疫第一线。
连日来,陈敏仪等33名“大白”坚守白云高增村封控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高强度地来回爬上爬下扫楼,挨家挨户采集核酸,为广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在封控区里,“扫楼采样”是一项极度考验体力、耐力的工作。高增村封控区民房一栋挨着一栋,大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挨家挨户采集核酸。哪怕下着大雨,来自何贤纪念医院的“大白”仍然坚持外面再披一层薄薄的雨衣外出扫楼采核酸。
图片
“老婆加油,我和儿子说妈妈打怪兽去了。”在驻守期间,陈敏仪护士的先生在微信暖心回复。“家人和科室同事的加油打气问候,让我们暖心又感动。”陈敏仪说。
同心抗疫
他们义无反顾
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检验科麦青医生完成第一批支援白云的任务,当得知还需要第二批次人员,马上报名参加,就驻守到了最后
47岁的吴钰燕是一名资深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在疫情面前敢于担当,在科内第一个报名参加白云区抗疫工作。“封控区要3人组一个一个出租屋爬楼梯上去,回来我脱掉防护服后累瘫在凳子上发呆,感叹还是平时运动太少了。我是队里第三老,我上头还有51岁和48岁的两位姐姐,大家一起努力。”
图片
轻伤不下火线,骨科医生朱翔由于长时间爬楼采样,导致脚踝筋膜炎发作,忍痛坚持完成“三人小组”任务。
李小英是何贤纪念医院支援队伍当中年龄最大的同事,51岁的她一直跟着大队伍忙上忙下,从不掉队,也没有一句怨言。
图片
“三人小组”一上午需要完成100多人的核酸采集任务,一天下来,戴着胶手套的手要消毒数百次,加之天气炎热,在汗水浸润下,每个人手指皮肤都会起皱发白,再加上高强度地来回爬上爬下扫楼采样,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病理科陈飞龙医生从疫情开始就连轴转,连续7天参与采核酸是很常见的事情,经常有紧急支援,他都有召必应。有时候外出采核酸到凌晨一点两点,科主任让他第二天休息一下,他都拒绝了。
95岁老奶奶
一直是这位“大白”的牵挂
在广州市白云区高增村和平四巷8号
民房门牌号旁贴了一张打印好的“核酸码”
为何要把核酸码贴大门口呢?
“这是前一批来支援的一位小护士贴上的,
老人老记不住事。”
图片
贴“核酸码”的小护士是来自番禺区的康阳。康阳说起第一次碰到谢奶奶的经历,“当时,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身份证也找不到。最后没办法,只能通过门牌号在村委查询到老人的身份证号。我用自己手机帮老人录入信息生成核酸检测登记码,完成了核酸采样。”
临走时,耳朵有些背的谢奶奶也听不清康阳说了什么,嘴里不停地说着:“辛苦,谢谢”。
第二天,白云区下起了大雨。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康阳和队友完成走访采样任务。在返回时,路过谢奶奶家,她心里担心地想着,谢奶奶耳背,听不到敲门声,会不会漏了她呢?于是,康阳又折了回去,爬上4楼专门为谢奶奶完成了采样。
为了不漏掉谢奶奶,她向领队申请专门负责谢奶奶家所在片区的核酸采样工作。在封控区的8天里,她每天和队友雷打不动地上门为谢奶奶采样,并顺便询问谢奶奶有什么不舒服的,是否需要什么生活物资。
图片
5月5日,完成支援任务后,怀着对谢奶奶的不舍和担心,康阳特意将谢奶奶的核酸检测登记码打印出来,贴在了门上,方便日后其他上门采样队伍能及时地为谢奶奶完成采样,同时也将登记码发给了村里的网格员,延续下这份守护。
自制采样“百宝箱”
走村串户为当地村民做核酸采样
为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走村入户的“大白们”用纸盒制作成“百宝箱”挎在腰间,“宝箱”里放上核酸采样的工具,更有效率地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图片
工作期间,“大白们”为了不浪费防护资源,在工作结束前尽量不喝水,期间不去厕所。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个小时后,全身几乎湿透了。
核酸采样结束后,“大白们”拿下蒙了一层雾水的防护面罩,脸上早已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头发早已被汗水浸透。脱掉防护服,穿在里面的绿色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浸湿,紧贴着皮肤。
图片
来源:番禺融媒、广州日报、南方日报
编辑:苏斓
校对:胡海花
审核:霍敏锋
复核:胡璐斯
签发:陈海生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