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夜话】且战且走的台湾防疫政策

今年3月下旬,当全球都被Omicrom变种病毒袭击时,岛内疫情尚属稳定,当时苏贞昌隐隐约约抛出一句,台湾准备朝向经济与疫情兼顾的“台湾模式”前进;这样语焉不详的话语,并没有引起民众太多注意。
直到4月初,蔡英文才宣布台湾的防疫政策将进入“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轻症”的“新台湾模式”,也就是透过积极防疫、稳健开放,兼顾经济发展与正常生活。但这么文青式的口号,并没有让民众认知到,台湾的防疫模式已经转向。
然而,仔细揣摩蔡、苏两人的话语,再对照如今台湾荒腔走板的防疫模式,以及几乎崩溃的医疗体系,老百姓终于看懂了;所谓的“新台湾模式”就是取消 “清零”,改成全面“共存”,只不过,蔡苏二人不敢明讲,而是创造了一个虚伪的新防疫名词“新台湾模式”来混淆视听,藉以逃避因政策转向为“与病毒共存”而造成高死亡率的政治责任。
蔡、苏企图逃避政治责任的作法,却让台湾民众错失了一个月的“准备期”,这包括心理准备与物资准备;当确诊人数倍数攀高,5月8日单日本土确诊4.6万例,5月9日也4.4万例,台卫福部门并预料,5月20日左右可能达到当日确诊上看10万例的恐怖数据。如今医疗体系全面崩溃,逼得防疫政策开始朝令夕改,甚至一日三变。
近来,台湾疫情乱象全面失控;例如:因确诊者倍数增加,原本在家快筛阳性者,依规定要搭防疫出租车至医院进行PCR采检,然后住院治疗;后来,先是防疫出租车早就不够用了,准予“自行”前往医院采检,又因医院床位不足,若轻症改为“在家”治疗;如今医院是连PCR采检的量能都没有了,最新政策是只要快筛阳性视同确诊,连医院也不用去了。
又例如,惊慌失措的民众才发现,原来“快筛试剂”很重要,如同家庭的常备药;一堆确诊者的接触者,只能靠快筛试剂自我测试是否染疫;但台湾市面上快筛试剂不仅比欧美国家贵,而且大缺货,按健保卡一个月可买五剂的配额,迄今政策己上路二周了,但八成民众买不到;赶着上班的青壮年只能拜托家中老人帮忙排队,于是二年前的口罩之乱、酒精之乱又重演一次,近来大街小巷的药局前面都有一长排的人龙,或站立久候,或搬板凳坐着,人人低头滑手机,造为另一种“群聚”的“快筛剂之乱”。亲友之间逢人便问候,“买到快筛试剂了没?”
而“快筛阳视同确诊”,不再赴医院做PCR的新政策下来后,看似缓解了医院PCR的压力,但对确诊者而言的灾难又来了,少了去医院的流程,确诊者如何得到医疗?过去即便仍要去医院做PCR的环节,仍有多数染疫者都“确诊”一周了,迟迟收不到医院发的“确诊通知书”,惶论通讯远距看诊,获得药物治疗。如今改为快筛阳视同确诊,民众已意识到,万一不幸染疫,大概连远距看诊都排不上号了。因而抢完快筛试剂后,又得囤积感冒药、止痛药与中药“清冠一号”,相关药品都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货,有钱也买不到。
而防疫规范朝令夕改,也冲击台湾金融保险体系。原来,一堆产险公司认为台湾疫情风险可控,抢着在疫情期间集客,纷纷推出防疫保单,谁料防疫政策一夕间会从“清零”急转弯成“共存”;如今全台疫情大爆发,确诊人数已冲破31万人次,数字还会不断创新高,保险公司理赔金已成为天文数字,保险公司或要增资或动用保险准备金,否则业者净值岌岌可危,恐怕引爆台湾金融风暴。而保险民众也担心保险公司倒闭或赖账,一窝蜂的挤到医院开立“确诊证明书”,原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疗人员,反倒成为开立确诊证明书的机器人。演变成防疫保单之乱。
检讨过去一个月政策的荒腔走板,不就是蔡、苏乃至于陈时中本人,因急切的想要与疫情切割,好腾出手打下半年的选战,又不敢言明防疫政策将急转弯为 “共存”,以致民众毫无准备,天真以为若不幸染疫,总有医疗体系救援的错误想象,欠缺一旦染疫该如何在家自行照护的医疗指引。
而居上位者,潜意识里又想打压潜在政治竞争对手郭台铭的光环,再次刻意错过采购BNT儿童疫苗的契机,以致儿童疫苗采购不到位,12岁以下的施打率是零;高龄长者则因担心疫苗副作用而拒绝施打疫苗,尤其70岁以上大约只五分之一;整体而言,台湾疫苗施打率并不高,仍没有“共存”的本钱。
此外,快筛试剂也不足,医疗量能全面崩溃,一连串“落后部署”演变成防疫政策底线一再弃守,今天的规定明天就会变,台湾防疫政策已落入且战且走的困局,接下来要观察的恐怕不是染疫人数,而是会死多少人;因此,陈时中也不用天天坐在镜头前报数字了,不只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成为防疫乱源。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 任我行 台湾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