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韦神”身份揭秘:还是“临时工”,难称“数学家”

“韦神”是个临时工,你知道吗?在你我的眼里,韦东奕是“韦神”;在北京大学,韦东奕的职称是助理教授;在有些人眼里,韦东奕的数学成就还远远达不到“神”的级别。助理教授是个什么职称?韦东奕的数学成就究竟如何?听缪老师聊几句吧。
图片
一、“韦神”的职称
在北京大学的官网上,有两个与韦东奕相关的页面点击量最高,一个是韦东奕的个人介绍,另一个是韦东奕的获奖情况。个人介绍中,韦东奕的职称一栏显示的是三个字:研究员。获奖情况中,韦东奕获得2021年青橙奖的报道是这么写的:我院(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为十位获奖者之一。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研究员”和“助理教授”矛盾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咱们先说说“助理教授”。如果你对高等教育比较感兴趣的话,应该知道“非升即走”这四个字吧?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始进行职务聘任改革,仿效的是美国的“tenure track”。大名鼎鼎的施一公和饶毅,都是这项制度开始实施的见证者。
图片
在美国的大学里面,一头忙着教学,一头忙着科研的人,从低到高分别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正教授(Professor)。北大眼下的岗位设置,大致也是这么个套路。新人进校,先签个3+3的合同,中期审核和最终审核都通过,才有机会成为副教授,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转正”,通不过审核,可能就要收拾收拾离开。你看,助理教授可不就是“待审核的临时工身份”吗?
图片
可是问题聚焦在韦东奕身上,还是有些不同的,那就是他的“研究员”身份。不同于来自美国的“tenure track”,“研究员”在咱们国家可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正高级职称。也就是说,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这个院士云集的学院里,对内,韦东奕是“助理教授”;对外,韦东奕是“研究员”。想要从“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还需要韦东奕“用成绩说话”。
图片
二、“韦神”的水平
从韦东奕的个人介绍可以看出,目前他有五篇论文在手,阿里巴巴达摩院的青橙奖是他所获得的比较重要的社会性奖项,在数学领域内,他最为出彩的奖项,还要算曾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续两年拿到满分、金牌、第一名;丘成桐数学大赛的金奖。
客观地说,数学奥赛和丘成桐数学大赛是属于学生的战场,不是属于学者的战场。韦东奕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天才数学少年,但他现在的论文、被引量、获奖数量还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世界知名数学家”。
图片
媒体曾经拿陶哲轩与韦东奕进行对比,原因在于韦东奕可以比陶哲轩更快做出奥赛题目。可竞赛毕竟不是研究,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必然要提出伟大的课题,做出伟大的成果,才能收获专业的学术认可。
陶哲轩出生于1975年,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24岁成为正教授,31岁拿到菲尔兹奖、拉马努金奖,目前论文近300篇,被引15000多次。也就是说,他在30岁出头已经是世界公认的顶尖数学家了。韦东奕出生于1991年,19岁保送到北大,28岁被聘为北大助理教授,30岁拿到青橙奖。
图片
从目前来看,韦东奕在数学界的地位还无法与陶哲轩相提并论,但“韦神”的优势在于年轻,他比陶哲轩年轻16岁,也许不久之后,他就能拿一个菲尔兹奖给我们看看。此外,“韦神”是我们本土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有理由更爱他。
据说,当年韦东奕留校任教的时候,学校本打算破例给一个“副教授”,但韦东奕坚辞不受,愿意从“助理教授”干起,一步一步来。倘若这则消息属实,韦东奕值得我们伸出自己的大拇指,给他点一个大大的赞。
图片
你认为“韦神”何时可以成为副教授?你认为“韦神”能否拿回一个菲尔兹奖、阿贝尔奖或者沃尔夫奖,提升自己在数学界的地位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