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沙龙|许建初:山地未来构建低碳、可循环未来生活方式

图片
5月9日“2022中国品牌日”,由《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举办的共话“中国品牌可持续发展”系列沙龙活动——“‘双碳’之下,出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线上举行。
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地未来》全球行动发起人许建初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并分享了其对“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的见解。
图片
谈及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许建初开场掷地有声地引入了“山地未来”的概念:“山地未来倡导的是一种低碳的、可循环的未来生活方式。有人说山地代表贫困、落后,但我认为山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低碳,他们很乐观、勤劳。边远山区有很多工匠,有盖房子的,有木工、铁匠等,自给自足、自我循环。如果把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讲山地未来,其实是在讲学习千年的农耕文化。”
谈及山地未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许建初处了解到,今年3月,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召开《最不发达国家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优秀实践案例》发布会,山地未来研究中心的林菌农林复合系统项目入选南南合作优秀实践案例。
据了解,2018年,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在联合国南南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实施了“印度、缅甸与尼泊尔林菌农林复合系统技术培训”示范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山地未来研究中心是由世界农用林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于2004年联合成立的,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世界农用林业研究中心中国办公室共同管理的国际合作平台。
所谓的林菌农林复合系统是指利用菌根型食用菌在自然界中属林木(如松科、壳斗科、杨柳科等)共生者的特性,在退化林地与废弃荒地进行集“植被恢复、林木管理、名贵野生食用菌(如块菌)培育”于一体的林菌互作栽培,开辟菌根型食用菌与林业可持续经营新模式。开展林菌互作可以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与提高林下生物多样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
“我们为什么要做林菌农林复合系统?因为通过林菌农林复合系统可以促进林木快速生长。举个例子,地球上的许多树为什么几乎每棵都能长成参天大树?靠的是强大的根系,每棵树的根系又会生出很多外生菌根。松茸就是典型的林菌根系种出来的。”许建初介绍,“我们研究发现,如果把树种在菌根上,它生长得会特别快,而且生命力很强。森林长好以后,就能长出菌子,还有很好吃的松茸,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到沙漠地区、极端恶劣的矿区,就能快速地修复生态系统,并且为当地创造新的经济收益。”
“不过,我们不可能把一个林菌农林复合系统从沙漠地区搬到热带雨林。每个地方需要把适合当地生长的菌种找出来。当地农民常常会教我们什么菌可以食用,我们把菌种与林木种子合成起来,然后让农民种树、来协助生态修复,所以它既是一个生态工程,又是一个科技创新工程。”许建初表示。
据了解,本次示范项目是在研究员皮特·莫蒂默(PeterMortimer)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林地条件与气候类型,选择适宜菌种,对目标国相关技术员和农户进行林菌农林复合系统构建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制定栽培计划。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的相关人员到昆明参加培训班,共同开发实用性较强的、因地施策的林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培训材料,并相继在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推广。
许建初表示:“蘑菇不仅是重要的食材,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免疫系统,其栽培也成为中国精准扶贫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周边国家的实践证明,蘑菇种植的劳动强度低、离家近、时间灵活,特别适合农村妇女就业。通过提供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来扶持当地妇女种植蘑菇,改善了对象国农户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