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降速、深陷巨亏,贝壳回港IPO并非万能“解药”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不二研究,作者 | 禄存,排版 | 艺馨,监制 | Yoda
而在美股市场,截至美东时间5月10日,贝壳(NYSE:BEKE)于纽交所收报11.83美元,涨4.05%。以隔夜美股收盘价计算,较港股开盘价折价约0.3%。
图片
如今的贝壳可谓内外焦灼。政策收缩阴霾尚未完全挥去,增速放缓已成新症结;毛利率逐年下行,GTV后继乏力;主营业务遇增长瓶颈,新业务尚待成型;众巨头纷纷入局,内卷研发或仅为美化。
01 增长降速,深陷巨亏
2001年,链家第一家门店于北京开业;3年之后,链家已拥有30个门店;2015年,链家合并了11家房产中介,彼时还是典型的重资产企业。2018年,链家升级为贝壳,定位于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
图片
图源:贝壳官网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贝壳营收分别为460.15亿、704.81亿和807.52亿元,增速分别为60.63%、53.17%和14.57%。虽然营收规模呈上升态势,但增速逐年下滑,2021年增速跌入三年来冰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国内房地产的阵痛期或许还将持续,政策环境难言正面。行业融资周转遭受限制、房企腾挪空间压缩、信贷政策全面收紧……作为行业下游,整体市场信心沉落,贝壳难逃负向影响,营收增长和盈利能力改善还将继续面临考验。
02 闭店裁员,发力新兴
其中,存量房业务指中介经纪业务;新房业务指向开发商收取销售佣金;新兴业务则主要由金融服务和家装维修构成。
图片
而存量房业务营收占比逐年萎缩。年报显示,2019年~2021年,存量房业务收入分别为245.69亿、305.65亿和319.48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3.4%、43.4%和39.6%。2021年四季度,存量房业务GTV仅为3546亿,同比下降了39.4%。
图片
门店数量是中介平台的核心资产,但越来越多门店难以度过寒冬,流失正在加剧。
图片
「不二研究」认为,在行业下行趋势下,守住既有成果即是胜利;但“后左晖时代”,若仅限于守成,势必无法满足资本市场新的期待。
不过,新赛道的角逐并不似预想中那般轻易。家装市场早已上演了数论资本大战,但至今没能解决非标化、品质保障等痛点;普惠居住也面临落地后维修、管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投资回报周期或许也会更长。在两大主营业务承压、门店及经纪人不断流失的困境下,押注新兴业务破局,还为时过早。
03 资本入侵,内卷研发
外部环境恶化,贝壳面对的行业内竞争也并未缓和。
图片
同时,越来越多资本注入,正试图入侵贝壳腹地。自2020年以来,万科、碧桂园和龙湖等开发商均推出子品牌,入局房屋租售市场;今年4月,快手电商成立房产业务中心,直播购房声量浩大;字节旗下幸福里在iOS端已有3.3万下载量,新房和二手房业务都已开展;天猫好房同样囊括新房、二手房和租房业务,以大额补贴夺人耳目。
反观贝壳,虽自诩互联网平台,但成交仍依靠线下门店,运营模式过于重资产;深度绑定房企,但佣金一涨再涨,挤压房企利润空间,招来去中介化的滚滚浪潮。
「不二研究」认为,重重包围下,贝壳向着更互联网的方向内卷,将研发视为发展重心。
财报显示,2019年~2021年,贝壳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71亿、24.78亿和31.94亿元,其中2021年增幅达28.89%;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41%、3.52%和3.96%,总额及占比都逐年攀升。
图片
重金投入下,贝壳的研发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搭建楼盘字典、房源验真、ACN合作网络以及SaaS系统,实现了用户和服务者的体验提升;引入VR、AI,在充分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推动房产服务数字化。
04 回港上市并非万能解药
如今的贝壳,深陷内忧外患的境地,似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在外,房地产环境收缩,寒冬不知何时才能逾越;在内,营收大幅降速、仍陷亏损泥潭。
从种种迹象来看,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下一个周期。贝壳既已体验过风口起飞的滋味,自然不会放过下一个风口的信号。
后左晖时代,贝壳想要上岸,需得拿出令人信服的新故事。回港上市,是安全区,也是韬光养晦。(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 《贝壳的多事之秋》,风财讯
2. 《贝壳将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上市,计划5月11日挂牌交易》,澎湃
3. 《贝壳电话会实录:经纪业务之外,要发力家装和住家服务了》,长桥海豚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