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顿勋爵:革命的事业有多壮丽,留下的记忆就有多恐怖

图片
约翰 · 达尔伯格-阿克顿(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 1834-1902),第一代阿克顿男爵,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
阿克顿勋爵是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名的自由主义大师。英文常简称Lord Acton。自由主义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使人腐败”出自他的《自由与权力》
壮丽的事业与恐怖的记忆
文 | 吴长青
来源 | 《书屋》2013年第5期
图片
在阿克顿勋爵看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因为人民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而奋起反抗,而是由一些新奇的观念所孕育,再被1787年美国(独立)革命的成功榜样所催生。至于革命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当时一般智识水平的人是难以预期的,就是每一个革命阶段的领袖也无法控制革命的局面或走向,因为他们心中只存了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激情,至于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则只有观念而还没有蓝图。大革命中,各种策略激烈冲撞,各式党派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至于杀人无数,血流成河。
怎样看待这场大革命,阿克顿勋爵提醒说:任何人,如果不读米什莱(JulesMichelet,1798—1874,在近代历史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被学术界称为“法国最早和最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学家”,著有《法国大革命史》)的著作,是不可能知道大革命的壮丽的;如果不读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著有《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则不可能知道大革命之恐怖。”壮丽的事业怎么和恐怖的记忆交织在了一起,难道是历史文献编纂者的错误吗?显然不是。
法国人之痛恨国王路易十六,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王后太奢侈,以至于人民不堪重负,这多少有点像事后的托词,也过于简单。假如没有一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一般民众基于感觉的抱怨,也许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社会影响。
图片
Antoine-François Callet:《法兰西和纳瓦拉的国王,路易十六,身着圣装》,1789年。布面油画,278cm X 196cm,现藏于凡尔赛宫
当时的欧洲或法国,就有一些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一位冉森派信徒多马,他是法学家兼哲学家,他说:“立法应当服务于人民,也应当由人民来立法;废弃一位恶劣的国王不仅是正当的,也是人民的义务所在。”另一位神学家儒里厄则声称:
“只有人民拥有某种无条件合法的权力,即使在他们作恶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也是正当的。”
还有一位被称为“革命思想理论上的奠基人”的费纳隆甚至认为:
“国王几乎都很糟糕,所以他们就不应该进行统治,而只能执行法律。统治的权力应当交给地方和中央的国民议会。”
这人被阿克顿称为“文人中反叛思想的真正创始人”。“从他开始,嘲弄和羞辱君主的态度流行起来”。
世俗的权力(王权)既已遭到不屑,怀疑宗教的情绪也大行其道。同时,法国知识分子又从英国人的实践中得到信念:
“神学上的争吵并不会分散国家的力量,而政治上的不同意见正是其繁荣昌盛的奥秘所在。”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的成功,使得其国力强盛了几十年。于是,法国知识分子认为,“就确保社会稳定而言,革命已经成为比传统更奏效的原则”。
图片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 1778),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还在大革命前二十年,卢梭就在法国成为如日中天的人物,他想根据自身的“经验”来治理整个世界,而他那来自“日内瓦共和国”的经验,阿克顿勋爵评论说:
“也仅仅是他从基本原则中推想出来的,并非他亲身经历。”
“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任命或罢免官员,授予或收回权力,他们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投票权以反映自己利益的权利。”
卢梭追求的是将纯粹民主制度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中,而对即将到来的民主制度可能是个什么样子却毫不留意。
他的激进思想盖住了孟德斯鸠的光芒,而后者虽然认为人类唯一应当追求的东西,是那个“无母而自生的东西”——自由,但这种自由应当是有节制的,而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自由。孟德斯鸠的目的是要让“自由”和“君主制”和谐相处。而另一个人杜尔哥,则从思想上给出了这种“进步”是可能的。
他以新的科学的兴起作类比得出了肯定的结论,他说,“此前的人们‘在原罪的重负下’,一直认为自己是堕落的,根本就不成立”,于是他宣布:“不断的增长和进步是人类生活的法则。”他的学生孔多塞因此而写出了那本《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历史是在发展而非任意变化;进步既指知识,也指道德”。他教导人类要认识到,“未来跟过去不同,未来要比过去好”。孔多塞比他的老师杜尔哥走得更远,他声称,“烧掉历史档案,世界将获解放”。在政治上,杜尔哥认为“绝对君主制也是会进步的,国王会成为首席公仆,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干人民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
图片
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 1727 – 1781),法国经济学家,政治家。起初被认为是一位重农主义者,今天则被奉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先驱。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认识到农业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经济学家
很显然,杜尔哥是一位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希望借绝对君主制之手让专制制度停止运转。
“受害者自己救自己,痛苦反而会持续得更长,必须由制造痛苦的人来救他们”;“那些已经干下坏事的权力,正好足以用来消灭坏事”;“比维持现状显然要困难得多的大转型,并不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的,因为,这项工作主要就是废除黑暗时代形成的邪恶的东西而已”。
但是,杜尔哥利用王权改革国家的政策立即遭到国民议会的拒绝,他的“君主制”是“国王君临一律平等的大众之上”,而卢梭的君主制则是“大众通过国王的代理自己统治自己”。
也就是说,发生在十八到十九世纪交替之际法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存在两种理念,其一只是警告、进谏国王主导变革,和热情地要求保王;另一种则是推翻国王来进行变革。而其最后演变成为“狂暴地呼吁进行报复,激烈地要求火与剑”。在1789年法国议会开幕之时,各方意见尚能保持一致,而1789年的改革之后则是大爆炸,不仅是君主制被彻底埋葬,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还上了断头台,“人民的统治”实现了,然后到1793年新的独裁者罗伯斯比尔及其雅各宾专政的覆灭。这期间,导致剧烈动荡的原因,阿克顿勋爵总结道:
“宪法与开明的绝对君主制;旧法律的修修补补与从头起草新法律;代议制与直接民主;人民控制与人民治理;通过契约进行统治的国王与接受指令进行统治的国王,冲突无法调和。”
“在法国兴起,并在革命过程中相互冲突的几类不同政治思想,并没有直接导致革命的爆发”。这些思想就好比汽油,而点燃这桶汽油的火花,则是由美洲《独立宣言》的实现提供的。
和宗主国相比,美洲殖民者“没有封建的残余值得珍视或需要反抗”,他们可以制定成文的宪法,其基础不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而是神圣权利,这些权利是:“公共官员的挑选权属于人民,上帝允准人民的选择。人民有权委任官员和治安官,他们也有权对权力设置边界和界线,并可以随意安排其官衔。”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全体人民、尤其是全民自由人的判断,是不可能出错的。”这种人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会犯错误的观点,在美洲殖民地盛行一时。美国独立的成功,又为这句话加上了一个坚实的注脚。
图片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 1790),美国开国元勋(Founding Fatherof the United States)之一。著名的博学家,作家,出版家,政论家,政治家,共济会成员,邮政专家,科学家,发明家,民权活动家与外交家
美洲殖民者为什么要和他们的宗主国分离,除了受那些新潮观念的影响外,更主要是宗主国对殖民者贸易的管制和限制。除了干涉商业自由外,宗主国还企图行使征税的权力。在没有代议士的情况下征税,美洲殖民者们虽愤懑不平,却很难在法律中找到伸张的依据,甚至觉得征税要求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或者说也并不是不能承受。“屈从可能带来的痛苦,绝对要小于反抗可能带来的不幸”,这是实用主义的一派,他们看重的是利益;而另一派则看重的是原则。
为了这个原则,可以放弃既得的财富,甚至牺牲人的生命。美国最雄辩的人、宪法解释者丹尼尔·韦伯斯特说:
不列颠议会声称自己具有任意对殖民地征税的权利,恰恰是在这一问题上,他们使革命出现了转折。税款数量确实微不足道,但他们的要求本身是有悖自由的,而在殖民地人民眼里,这就足够了。这场革命并不是在反对任何立法所带来的痛苦,而是在反抗议会的一部法案中的说法,因此才奋起武装反抗。他们之所以投入战斗,是为了防范暴政于未然。他们为反抗一份声明而战斗了七年。他们从英国的要求中看到了暴政的端倪,看出了不正义的权力之萌芽。
而美洲殖民者对于其宗主国议会的态度,正是受到当年英国人民反对国王借款、强制征税(恩税)和乱收费(造船费)的那种精神的启发才有的。
图片
霍华德·钱德勒·克里斯蒂(Howard Chandler Christy):《签署美国宪法》,1940年。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众议院。图中站立发言者为华盛顿,他面前坐着的三人从左到右依次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本杰明·富兰克林与詹姆斯·麦迪逊
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政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问题在于,“美洲在一种根本不足以发动一场叛乱的挑衅面前奋起反抗,并取得了独立,而法国政府承认:美洲人的理由是正当的,并且为此投入到战争中。如果法国国王在美洲的行动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国内的做法就完全是错误的;而如果美洲的行动是正当的,其理由很充分,那么,这个理由在法国要充分一百倍”。
“根据没有代表就征税属于强盗行径这一原则,那么,再也没有任何政府像路易十六这样更不正当了”。很多法国贵族参加过美国的独立战争,回国之后,从信念上看,他们成了共和主义者甚至成了民主主义者。正是美国独立的成功,使一些法国贵族们皈依了改革方针,为大革命提供了领导人物。如果法国人执意要效仿美国的榜样,在他们那“已经腐败了几个世纪的土壤上”,改革所要遭遇的障碍要更难克服,“美国人是用鲜血赢得了自由,而法国恐怕不得不用激流冲刷”。
但还是有人迫不及待地呼喊:“现在就发动一场起义,抵抗是神圣的使命”,这是拉法耶特侯爵的声音,他从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刚回到法国,对于美国革命的善后他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正是美洲革命前期一些具有破坏性力量的口号,而法国志愿者离开美国后发生的事情,比如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已经没有这些口号的市场了。拉法耶特们只看到了破坏的容易,而没有想到建设的难度。为革命造声势的《独立宣言》中的有些原则,其后并没有出现在联邦政府的法律和新的政府体系中。“美国宪法中最令人难忘的发明创造并非出自机巧的设计,而纯粹是不彻底的折中办法和相互妥协的产物”。“法国尽管受到美国革命的深刻影响,却没有受到美国宪法的影响”。
图片
拉法耶特侯爵(Gilbertdu Motier, Marquis de Lafayette,1757 - 1834),一位在独立战争中为美国而战的法国贵族、军官。华盛顿、汉密尔顿与杰佛逊的亲密战友。他同样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1830年7月革命的关键性人物
1787年夏天起草的美国宪法于1789年正式生效。同年5月5日,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此时,国王有他的打算,他是想利用第三等级(国民的大多数)对于财政(纳税)平等的要求,迫使贵族和他们一样平等纳税,以充实他的国库。以当时的法律,“一个贵族的土地只用交纳三法郎的税,而一个贫民的土地却要交十四法郎”。贵族们此刻似乎深明大义,作出了平等纳税的承诺,或者说他们准备作出让步。
选举制度业已确立,议会共一千二百个代表席位,分给第三等级六百个,而教士和贵族等级各三百个,这当然是特权等级妥协的结果,而正是这一妥协,其后给他们带来了厄运。作为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在议会中设立三个议院,教士的、贵族的和第三等级的,但左脚既已迈出,右脚只得跟上,特权等级代表们一时的疏忽,那种为权力设置障碍的理念就成了泡影。在一个单院制议会之内,六百名第三等级的代表不可能控制同等数量的特权等级(教士和贵族)的代表,但教士等级和贵族等级出现了分化,几个回合下来,站在第三等级的人数已经不是六百而是八百了,八百打败四百,顺理成章。
身为贵族的阿克顿认为:“贵族们看重的是自由,而贫民们除了要求自由,还要求平等。”假如不同时消灭封建制和绝对君主制,平等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路易十六是个糊涂蛋,他根本就无法洞见事态的发展,而许多贵族却预见到了,他们瞬间转变成为抵制变革的保守派,并向国王施加压力,以保证他们不受到伤害。而路易十六还想利用贵族们对于民众的恐惧而服从他的意志,他事实上成了一个投机者。由于第三等级的凌厉攻势,国王终于站到了贵族一边,成了革命的对象。教士等级实际上被一分为二,一半站到了第三等级一边,一部分则跟贵族等级站到了一起。
1789年6月17日,国民议会成立,它实际上就成为革命的思想库,第三等级则成为了革命的领导阶级。吉伦特派的革命家西哀士说过,第三等级“事实上就等于整个国民,他们有代表国民的权利”。从此后的二十五年,法国人民经历了“基督教国家历史最恐怖的岁月”。
恐怖屠杀的目的在于清除异己,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那些倒向第三等级的贵族和教士,只是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迫不得已作出了选择,一时成为革命者的同路人,这些原来的革命的反对者,既有办法、也有意志对正在展开的革命造成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人民再次决定他们的出路。
不仅坚定的革命者是如此想,国王也是一样,他想借用手中的武装“迅速解决掉那些野心勃勃的律师、恣意挥霍的贵族和已经脱去圣袍的教士们”,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国王才是暴力的始作俑者”,是他率先调动了武力。国王本想通过军队吓唬吓唬国民议会,而不是去解散他们,但是,群众已经发动起来,国民议会可以依赖整个巴黎人民,何惧你国王的军队。另一方面,国王的军队既然准备以人民为敌,那人民就必须武装起来。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秩序,就应当建立“国民卫队”。于是,很多人冲进了巴黎荣军院,抢夺了二万八千件武器和若干大炮;于是,就占领和摧毁了首都巴黎的制高点和象征着暴君的工具的、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以此役作为人民获得解放的象征。
图片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他被处决的地点即今天巴黎的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dorde),正面对着一处空底座。在此之前,那里矗立着他曾祖父——路易十四——的雕像
“国民卫队不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社会的军队;不再是服从权力的军队,而是服从民意的军队。它是中产阶级组织的一种暴力力量,为的是对抗在它之上和在它之下的各个阶层;它既要保护自由不受国王的侵犯,又要保证财产不受穷人的侵犯”。阿克顿勋爵不无讽刺地称其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有关巴黎街头屠杀的恐怖场景,许多书籍里均有描述。攻占巴士底狱后,那些守堡的军官成了俘虏,经过国民议会的人民法庭审判后,一个个被推向刑场,推搡中,一个军官碰到了一位旁观者,于是,人民法庭同意由这位旁观者切下他的头颅,于是,这位厨师从腰间拔出他的尖刀,熟练地切下了这个军官的头;一位高级教士和他的老泰山在大街上被人有预谋地杀害了,教士的心脏被一位龙骑兵举着示众,当他回到营房,又被他的战友给收拾了。可见,国民卫队既没能保证人民的安全,也没能维护秩序。“国王已经让位于中产阶级;贵族已经向低等人低下了头;乡村大众已经跟城里人一样获得了解放。财产都掌握在那些抢劫团伙手中,没有一处城堡、修道院、农舍是安全的”。
图片
Jean Duplessis-Bertaux (1747–1819):《攻打杜伊勒里宫》(Prise du palais des Tuileries)。1793年。布面油画。124 cm × 192 cm。现藏于凡尔赛宫
暴动者占领了杜伊勒里宫,国王和他的家人被带到了另外的地方,庭园中到处是被杀戮者的尸体;“胜利者们畅饮国王的美酒,然后,放水冲进地下室,因为有一些避难的贵族就藏在地下室,死于他们之手的有七八百人”;为了腾空监狱,革命政权决定将普通刑事囚犯释放,以备关押政治犯,于是挨家挨户地搜查,一天就逮捕近三千人;为了确保议会决议有利于革命政权,他们将选举人集中到监狱投票,隔壁就是被屠杀的政治犯的尸体,之所以到屠杀现场办公,就是要协助选举人思考问题,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一个修道院,革命政权一天处死了一百二十名被关押的神职人员,并将他们的尸体碎块陈列在附近的小教堂内,同时还展示他们杀死这些人的刀剑上留下的缺口;还有一些自发组织的屠杀活动,革命者迫使狱卒随便押来一些囚犯,由他们自行组成的法庭展开审判,而二百多个刽子手就在外面等着,尽情地杀戮交到他们手里的死囚。
1789年的那场大屠杀,被处死的人数约在一千三四百。到了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权力处于巅峰的1893年,上半年四个月时间被处死的人达到一千二百人,到了牧月法令(1893年6月10日)通过后的七周时间内,被处死的人达到一千三百七十六人,和此前相比,平均每周处死的人数从三十二人上升到一百九十六人。断头台已经搬到了城市比较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专门挖了一个沟渠,以便让被杀者的血能顺利流走……而且这些被屠杀者并不是真正从事政治活动的人物。
图片
处死罗伯斯庇尔,1794年7月28日。值得注意的是,图中被斩首的人不是罗伯斯庇尔,而是库通;罗伯斯庇尔坐在马车上,穿着褐色的衣服,戴着一顶帽子,嘴里被堵上手帕。他的弟弟奥古斯丁双手反绑,正被带上断头台的楼梯
至于杀人的理由,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司法部长丹东说得非常明了,“法国并不是一个适合实行共和国制度的国家,我们不过是通过消灭共和制度的敌人而建立一个共和国而已”。而大屠杀的结果是,在巴黎,除了最坚定的革命团体雅各宾党人之外,其他派别的人无一当选进入国民公会。也就是说,处于巨大的恐惧之中的巴黎民众已经认可并支持这些杀人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