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再砸“重注”,正“创造”下一个万亿GDP!

科技创新正成为城市实现脱胎换骨的重要手段,“双万”东莞是其中的代表。
东莞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城市定位,相关的措施是一波接一波。就在日前,东莞提出,到2026年,要在全市建设5~8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南方都市报《湾区会客厅》邀请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总经理陈松解读最新的东莞科创政策,新的一批双创综合体会在哪一些镇街(园区),“双创综合体”将如何改写东莞的科技创新格局?
东莞发展所需VS科创企业所求
“东莞科技的现状是从一个 ‘地方军’到 ‘国家队 ’转变。”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表示,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获批纳入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2021年底东莞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工作获科技部验收通过,正式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四大创新体系——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已比较完善。
然而,这对于“双万”东莞而言,远远不够。部分镇街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还不高,镇街对科技创新的工作认识还有待提升,面向成果转化的低成本创业空间和孵化服务供给还不足等仍是待解的问题。
图片
《湾区会客厅》现场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为代表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东莞迫切需要突破以往发展路径依赖,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引领作用。
“它需要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心无旁骛做事情。它还需要一个相对低成本的空间,因为创新企业前期更多的资源投入集中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钟靖平介绍,新时期海内外前沿领域的硬科技项目或企业有更鲜明的特征,创业团队更多是出身于高校院所“学院派”或由龙头企业内部孵化,更倾向选择高度开放和人才密集的园区或社区落户。
如此背景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创新创业资源应该是要高度集聚的,如研发平台、中小试空间、人才培养课程、投资机构等等。另外信息是流通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达到1+1>2。”钟靖平表示。到2026年,要在全市建设5~8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它们被寄望改写东莞创新格局。
图片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靖平
新一批双创综合体整装待发
这一批双创综合体将如何建?建在哪儿?
一年多前,东莞以松山湖科学城创新资源为依托,以大学创新城为载体谋划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文件提及,将推广社区模式。“我们认为是一种产城人融合的创新创业模式,产业服务、城市功能以及人才集聚共同推进。”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总经理陈松表示。
图片
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总经理陈松
一年内社区常驻人员从不到2000人增长到3500人,成为珠三角地区高层次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社区集聚12家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孵化器、7个省市级孵化器、200余个研发平台、50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从以上成果来看,社区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原则是成熟一家,再推进一家,宁缺毋滥。”钟靖平介绍,近半年调研,跑了不少镇街园区及机构。“我们正在策划的是跟滨海湾新区。”同步也在策划已搭建的松山湖声学实验室,连同凤岗镇政府和寮步镇政府就围绕声学,打造三方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在松山湖双创社区里面,也在打造一个小型综合体。
对话
东莞正“创造”下一个万亿
对话: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钟靖平
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总经理 陈松
南都、N视频记者 梁锦弟
图片
南都:科创型企业需要怎样的创业环境呢?
钟靖平:首先,它需要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它可以心无旁骛地做他自己要专注做的事情。其次,它需要一个相对低成本的空间,因为创新企业前期更多的资源投入集中在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再次,他需要有浓厚氛围,身边有科学家、研发人员、工程师,便于交流。最后,还要有便利的生活,小孩读书,老人就医等等。
南都:陈总作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运营负责人,在您的服务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些最新的需求?
陈松:科技型创新企业对整个硬环境和软环境需求都是挺高的,像美国硅谷就是代表。这些科创型企业对人才这一块比较关注,要引得进来、培育得好、留得住。
除了跟它所处产业有关系外,还要跟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服务以及生活配套服务有关。产业服务、配套服务、生活配套服务做好了,这些人才的话就是容易留得住,才不会被其他大城市给挖走。
图片
“创新创业要落实到创富,否则只是盲干”
南都:这次提出的“双创综合体”是什么?
钟靖平:通俗的理解一个商业综合体,就是说人进去了,吃喝玩乐什么都有。双创综合体的创新创业资源是要高度集聚,如研发平台、中小试空间、人才培养课程、投资机构等等,创业资源高度集聚。信息是流通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达到“1+1>2”。
“双创综合体”主要突出四个定位,一个是龙头科技企业创新项目的共同孵化区。东莞有好些在国内甚至国际能占有一席之位的龙头科技企业,我们希望双创综合体能成为他们内部项目孵化甚至是创业团队在东莞落地的集聚地。
第二,广深港澳科技成果的中试验证工场。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区,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都有紧密联系,希望科技成果能够在东莞转化。
第三,青年创新创业的训练营。松山湖双创社区已打造一个科创训练营品牌,未来也会在各个创新创业社区有这样的品牌活动。因青年创业者在这边可能会水土不服,有这种很自然很舒服环境给他创业,可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第四个,创投资源集聚的创富平台。创新创业要落实到创富,否则只有盲干。双创综合体为企业起步和成长来提供资金的资源。
南都:具体规划是怎样的?
钟靖平:工作方案是分了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今年底,计划启动1~2个创新创业综合体。中期,2024年年底累计3~4个双创综合体。长期目标,到2026年底,建设不超过8个的双创综合体,在全市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和格局。
在政策方面,每个双创综合体,我们会连同共建镇街和园区,双方各投入不高于1000万元。每个双创综合体可以根据所在地方的特色和需求,量身定做一套扶持企业团队落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图片
“松山湖模式”是什么?
南都:文件提到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这个模式是什么?
陈松:我们一直在摸索。从这一年多运营来看,我们认为是一种产城人融合的创新创业模式,产业服务、城市功能以及人才集聚共同推进。
第一,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要聚集一批国内外,特别是港澳台人才、高精尖人才的集聚。
第二,集聚一批优质硬科技企业。没有硬科技企业,所谓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只有这硬科技企业进来以后才能够带来人带来技术,带来产业,带来研发方向。
第三,搭建一个全链条生态服务体系。从企业谈判、招商入驻、金融服务、税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也是为整个全链条服务做一个铺垫,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第四,国际化的配套服务环境。要把高精尖人才引进来,好的企业引进来,必须要有一个优质的国际配套服务环境。
图片
南都:松山湖双创社区最开始推广时提到“成本洼地,服务高地,政策特区”优势,这一优势它是否长期存在?
陈松:社区成立一年以来的话,优势和劣势都是在对比当中产生的。现在的优势包括政策、成本、服务,但它都是相对的。
只有在持续的、不断地改进,把服务、品质、环境都提升上去,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让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要打造“宜业、宜创、宜业、宜居”,从全方位来提升社区品质,将优势持续的打造下去,才能够满足未来社区发展需要。把社区打造成创新创业创富的一个新高地。
南都:社区是不是还需要更多的自身造血能力?
钟靖平: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是我们打造的第一个双创综合体。建设一年多来了,从当时要去招商引资,到现在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已经是社区造血能力的一种体现。从社区揭牌的时候大概2000人,到现在是大概有3500多个常驻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整个社区的氛围已经活跃起来了。
作为指挥部的其中一员,原来可能一个月要来几次来商量工作,到现在一个月不碰一次头,通过机制完善,工作磨合,社区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
过去是以“招才引智”来引领社区的软硬件建设,到今年是以“服务企业发展”来提升园区的整体运营水平。我相信通过三年的打造,整个松山湖国际创业社区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态势。
图片
下一个双创综合体 滨海湾、寮步还是凤岗?
南都:这5~8个的双创综合体,究竟会落在哪些镇街呢?
钟靖平:通过近半年的一个调研,跑了很多镇街,跑了很多园区,很多的机构进行接洽。原则是成熟一家,再推进一家,宁缺毋滥。主要符合四点:
第一个,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地方工作部署。比如说滨海湾,市政府定义它为引领未来东莞发展30年。
第二个,有产业的基础。你从零来做,对创业者的吸引力是不够的。
第三个,合作方比如说园区或者镇街,它有这种意愿和决心。
最后一个,它应该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产业空间能用于承接这么多项目。
南都:哪一些镇街才是符合条件的?
钟靖平 :我们正在策划的是跟滨海湾新区,依托现有青创广场,打造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同步也在策划依托现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已搭建的松山湖声学实验室,连同凤岗镇政府和寮步镇政府就围绕声学打造三方创新创业综合体,就发挥松山湖双创社区的中心作用,设立两个基地。
在松山湖双创社区里面,也在打造一个小型综合体,围绕集成电路,从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验证到企业孵化、培育。
图片
产业空间 成本 它们更有优势
南都:松山湖双创社区,周围有像华为这些科技公司,也有大量的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的创新优势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在其他综合体可以怎么做?
钟靖平:松山湖科学城已经20年了,它真的已经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这个优势在东莞其他地方是很难复制的,而且我认为也没必要复制。
建创新创业综合体,是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以省级的高新区,还有全市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纽带,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节点,来打造全市的创新创业生态。
当然每个镇街(园区)都有它的优势,比如说有些镇街也有松山湖没有,如它的产业空间相对松山湖来说要多一些。另外说生活成本可能也没有松山湖那么高,有些创业者也希望到其它地方,但只要能享受到松山湖科学城资源就可以了。
建双创综合体主要是充分发挥所在地的,通过科技局的力量导入松山湖科学城的资源,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南都:陈总从您的经验来讲,对于新建的这些双创综合体,有哪一些建议?
陈松: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面来做文章,比如说运营的机制上面,一定要统筹好。像社区成立现场指挥部,由市科技局牵头,当地镇街或者管委会作为主体,地方国企像东实集团参与。
分工来看,政策方面的或者资金方面是由市科技局来牵头导入,然后招商引资由投促局或者相关部门进行。地方国企以它融资、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来推动。顶层设计很重要,否则推动过程之中就很困难。
第二方面,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像我们还是有些先天条件不足的,以前我们是作为科研办公楼的为主体来设计的。因此规划方面的话,不能单纯地就是某一类型,比如科研、产业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还是要全面一点。要有办公、中试车间、配套服务、实验室设备仪器,还有公共配套服务。从早期就把它像综合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概念,把它规划好设计好。
第三方面,做好人才全程的服务。社区有一个科学家俱乐部,大家坐在一起,可能在交流或者是一起沟通时就会产生一些火花,灵感就是那一瞬间就出来了的。
第四方面,打造国际接轨的高品质配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比如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专家公寓等等。
其他综合体在我们的经验上,可能很快的就能够起成效。
图片
攀登下一个万亿GDP 它们必不可少
南都:双创综合体的建设预期达到怎样的效果?
钟靖平:我相信松山湖双创社区的一些经验甚至是教训,可以作为我们推动下一批双创综合体的宝贵经验。
一个综合体从谋划、成立到产出效果,一年会有初步的成效,三年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比较大贡献。
双创综合体是东莞创新生态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棵树,只有到一个森林里面,它才不会被风吹倒,一滴水只有到大海里面才不会干渴。希望来东莞或者东莞土生土长的项目,能到双创综合体,能融入到东莞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去,不停汲取发展所需要的养分。
期待双创综合体能为东莞迈入2万亿GDP俱乐部这个更长远目标,每年都能贡献应有的产出。
陈松:作为一个过来人,大湾区建设的话确实是蕴藏了无数的机会。创新创业社区各方面的话慢慢会日渐成熟,服务会更完善。希望更多国际上或者是海内外的创业人才能够落户湾区,企业最好能落户未来打造的双创中创新创业的综合体,在这里上市敲钟。
莞惠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 联合出品
监制 陶然 田霜月
策划 周昌和 潘劲松 何永华
统筹 谭伟山 梁锦弟
摄像 刘辉龙 曾奕静 刘媚
剪辑 李克川
出镜/脚本 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