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被以色列军队枪杀的女记者

5月11日,以色列军队袭击了巴勒斯坦城市杰宁,一名叫希琳的女记者惨遭爆头。
希琳全名叫希琳·阿布·阿克利赫,1971年生,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人,长期受雇于半岛电视台。
图片
图自:观察者网希琳本人
5月11日当天,听说以色列军队侵入了杰宁镇后,希琳和同事前往现场进行报道。
为了让自己显眼而不被以色列军队误伤,希琳在防弹背心上印有十分明显的“新闻”字样。
到达现场后,希琳和同事找了一块开阔的空地,准备报道。“地形开阔+显眼标志”,只要以色列人不瞎,就不会看不见。
结果,刚准备好设备,还没开始报道,“哒哒哒”,一阵枪声传来,希琳当场中枪倒地。
同事想上去救援,但是密集的枪声持续了好几分钟,同事只能找建筑物躲起来,从而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
最终,希琳本人不幸身亡,另有一名同事受伤,事后,以色列官方辩解说,他们是正在和武装分子交战,从而“误杀”了记者。
但无论记者的同事,还是周边居民,都证实当时以色列军队并没有和武装分子交战,附近也没有武装分子,因此以色列军队开枪纯粹就是故意找事,故意杀人。
事情还没完,以色列人嚣张到什么程度呢?
在希琳葬礼的路上,一队巴勒斯坦人抬着灵柩行进,周边的以色列军警突然冲过来,不由分说地大打出手,导致灵柩摔落在地。
整个事件,从头到尾都非常恶劣。
无论是英美还是欧盟,对这件事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动作(布林肯装模作样地谴责了一下),而在香港暴乱时,记者哪怕被警察碰一下,西方都可以跳起来。
以色列干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而是每年都有,最高峰的2014年,当年多达16名记者死于以色列军队袭击,比叙利亚内战遇难的记者都多(13名)。
除了一言不合枪杀记者,屠杀难民以色列也是一把好手,二十年前,地点同样是杰宁镇,曾发生过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事件。
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军队在总理沙龙的命令下,突然闯入了巴勒斯坦的杰宁镇和附近的杰宁难民营。
本着“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的精神,以色列军队对难民们说,我们绝对不进去,你们不要害怕。
难民们信以为真,跑都没跑,以色列军队从容包围了难民营,然后宣布,你们这些难民中有恐怖分子,立刻交出来。
这时难民们如梦方醒,想跑都晚了,“以色列军队即将发起屠杀”的传言立刻成为热搜。
对此,以色列军队表示:“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我们要对付的只是恐怖分子,你只要不是恐怖分子,怕个啥”。
至于怎么甄别恐怖分子呢?以色列使用了先进的“人脸识别”法,说你长得像恐怖分子,你就是恐怖分子。
然后,以色列军队将枪口对准难民,疯狂扫射,妇女儿童也不放过,还顺手摧毁了一百五十栋建筑物,导致450个家庭无家可归。
这就是当年震惊世界的“杰宁大屠杀”,据巴勒斯坦官方统计,造成千余人死亡。
关于以色列为什么要进行此次大屠杀的原因众说纷纭,其实根本原因是难民营人口众多,失业率也高,对巴勒斯坦抵抗组织来说,在难民营招兵买马比较容易,杰宁难民营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以色列早就看杰宁难民营不顺眼了。
凡是抵抗的,杀!
此次被杀的女记者希琳也是同样性质,希琳长期进行揭露以色列罪行的报道,以色列看不惯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杰宁大屠杀发生后,在英美和欧盟的操纵下,联合国假惺惺地派出了以芬兰前总统马尔蒂为首的“第三方独立调查团”。
然而,这个所谓的“第三方独立调查团”,既不独立,更不真心调查。
他们提交的调查报告里说:“杰宁难民营事件的确死了上千人,但大部分人,都是由于患有基础病才死的,真正死于以色列军队子弹射击的人,也就几十个。
事情哪有你们说的那么严重,何况抛开事实不谈,被屠杀的难民就没有责任吗?面对以色列军队开枪射击,你们干嘛要还手呢?”
字里行间透露出,巴勒斯坦人一定要反思的意思。昆山龙哥听了,都后悔自己没生在以色列。
这份对巴以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报告,就是在英美和欧盟的操纵下出炉的,杰宁大屠杀事件,和本次女记者被杀事件,西方的态度都是嘴上谴责,实则支持以色列。
而在以色列数十年的持续侵略下,巴勒斯坦可以说是人间地狱,惨到什么程度呢?
以色列把巴勒斯坦的海岸线全部占了,巴勒斯坦的城市全部都封锁,物资、人员的出入,全部以色列说了算。巴勒斯坦人每天定时被以色列放出去上班,时间到了必须回去,不许停留,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宠物一样,这些,你在西方媒体上看不到。
西方对以色列的态度需要区分英美和欧盟(欧洲),他们是有分工的,英美唱“白脸”,显得咄咄逼人,欧盟则唱“红脸”,天天念经呼吁尊重巴勒斯坦人权,谴责以色列。
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还真以为欧盟反对以色列侵略,其实,欧盟非但不反对,反而很开心。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欧洲一直在“巴以问题”上实际支持以色列,必定是以色列这么干合乎欧洲的利益,而不仅仅是“犹太人控制媒体”。
那么,以色列对欧洲究竟有什么利用价值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欧洲人最怕什么。
欧洲人历史上最怕两个东西:东欧的俄罗斯,中东的穆斯林。
这篇文章就不讨论俄罗斯了,重点谈论中东。
公元七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使得阿拉伯人实力大增。
发育完成的阿拉伯人从公元635年开始大规模北上两河流域,当时波斯的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在两河流域已经互相打了几百年,也没分出胜负。
拜占庭和波斯之间的战争,节奏都是非常慢的,大家慢悠悠打野发育,六分钟前都不团战。
阿拉伯人上来就五个人压野区,波斯和拜占庭哪见过这么凶残的,野区被反烂了,被打得高地都不敢出。
波斯萨珊王朝先被灭掉,末代王子还跑到大唐求救,大唐慷慨地为王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拜占庭虽然没有被灭国,但丧失了大部分疆土,一度被攻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拼死抵抗才保住了水晶。
丧失了大片土地的拜占庭渐渐支撑不住,只得向西欧求援。
当时的欧洲情况非常糟糕,比如法国连续七个荒年,农民们快活不下去了,别说树皮,树根都吃光了,大家都成了穷鬼,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图片
恰好拜占庭来求救,不正好利用战争转移社会矛盾?
于是,在封建贵族主导下,西欧进行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在东地中海地区攻城掠地,占领了大片领土,并在新占领的地方建立了四个国家:
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
这四个“十字军国家”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成果,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也是九次十字军东征中,唯一获胜的。
图片
图自网络:“十字军国家”的大致方位
“十字军国家”大约坚持了两个世纪才被灭掉,在这两个世纪里,“十字军国家”就像“防波堤”一样,挡住了众多中东涌来的巨浪,欧洲反而可以以“十字军国家”为前哨,不断进行骚扰,迫使伊斯兰世界疲于防守,难以大举进攻欧洲。
同时,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这四个国家和拜占庭,欧洲便基本不用担心遭到伊斯兰世界的陆上直接进攻。
当然,理论上伊斯兰世界可以从北非渡海,但是欧洲的海上力量比较强大,并不太担心。
直到十三世纪末,四个“十字军国家”陆续被灭掉,伊斯兰世界才重新开始了对欧洲的大规模进攻,失去了“十字军国家”的配合,拜占庭在前线独木难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克,拜占庭灭亡,欧洲大陆的“防波堤”彻底消失。
从此奥斯曼土耳其大军直面欧洲腹地,成了欧洲人数个世纪的噩梦。
了解这一段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欧洲看待以色列的心态,是把以色列当作了当年“十字军国家”一样的“防波堤”。
以色列国土越大,能挡住的阿拉伯人就越多。
如果把视野放大一点,以色列北部的邻国黎巴嫩有大约400万基督徒,主要分布在北部,占黎巴嫩总人口的40%。
而黎巴嫩南部就是以色列的眼中钉——真主党,这里是黎巴嫩什叶派大本营。
如果以色列一路向北拓展,吃掉黎巴嫩南部,和黎巴嫩北部的基督徒连为一体,足以组成缩水版的“防波堤”,为欧洲“遮挡巨浪”,而过去以色列曾经在黎巴嫩扶持过一个傀儡政权,傀儡政权的主力就是黎巴嫩基督徒。
这也是欧洲支持以色列的根本原因。
当然,仅仅挡住阿拉伯人是不够的,正所谓斩草要除根,让阿拉伯人不能崛起,才是治本之策。
当年阿拉伯人能够迅速崛起并牢牢压制拜占庭,就是因为阿拉伯人当年实现了统一,统一的阿拉伯世界体量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
所以当今欧洲绞尽脑汁也要分裂阿拉伯人。
从地缘上说,阿拉伯人广义上可以分为西亚部分和北非部分,西亚和北非的连接点,就是迦南平原地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
图片
图自百度:迦南地区
以色列势力越大,迦南地区越混乱,北非和西亚的沟通就越困难。
以前这两个地区互相之间是畅通的,大家互相做买卖,现在多了一个收买路财的,钱给少了过不了,钱给多了成本提高了一大截,买卖就亏本了,这买卖还能做吗?
买卖做不了,那两地之间的沟通就少了,差异便会变大,统一便不可能。
只要北非和西亚的沟通不畅,阿拉伯人之间就不可能统一,从这一点上看,以色列和欧盟共同利益满满,以色列深知自己人口不多(八百万),国土太小,一旦让阿拉伯人统一,将无力抵挡。
所以以色列常年不休地在当地搞事,今天杀一个记者,明天屠几个难民,反正迦南地区的乱局就不能停,多说一句,和以色列有共同利益的不止是欧盟,还有美国和英国。
观察地图我们会发现,迦南地区不仅是北非和西亚的连接点,也是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连接点,迦南地区无法实现和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融合就难以推进,这也是中国立场一直支持巴勒斯坦的原因。
对于素来以阻止欧亚大陆联合为最高利益的英美来说,以色列这个楔子的性价比太高了,这才是英美一直支持以色列的原因,至于犹太人的势力,那都是次要因素。
除了“防波堤”和阻止阿拉伯人统一,以色列人手里还握着欧洲不得不重视的筹码。
欧洲最缺什么?
俄乌战争告诉我们,欧洲最缺能源,欧洲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但是缺少资源,能源尤其缺。
欧洲的邻近地区能源储量丰富的,就是俄罗斯和海湾国家。
所以欧洲的计划一直是这样的,从俄罗斯和海湾国家以欧元支付,进口能源,然后用进口的廉价能源发展制造业。
欧洲从海湾国家进口能源有两种办法:管道或者船运。
管道理论上要么从海湾国家,经陆路伊拉克、土耳其一线到达欧洲,要么走黎巴嫩以色列一带,本来管道的可行性还不低,但是美军侵略伊拉克之后,紧接着又是叙利亚内战,两河流域一片大乱,陆路方案被无限期搁置。
目前海湾国家的石油到达欧洲主要走船运,要么经苏伊士运河,要么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线比好望角线短一个月左右,很有经济吸引力,但是走苏伊士运河会经过东地中海,以色列在这里影响力巨大,要想从此过,就得给以色列几分薄面。
图片
有人偏要说,就不给面子,以色列能咋滴。
苏伊士运河东岸的西奈半岛一直有恐怖组织,要是不给面子,那就今天绑架一个埃及士兵,明天炸一座教堂,从而威胁苏伊士运河的航运安全,幕后主谋是谁,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既与以色列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又一定程度上有求于以色列,那么,欧洲从自身利益出发,实际偏袒以色列,纵容以色列搞事,就是理所当然了。
以色列和英美联手搞事,虽然可以分裂阿拉伯世界,客观上确保欧洲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优势地位,进而剥削中东,但是一个发展不起来、动荡不安的中东,也会产生茫茫多的难民和贫困人口,难民和贫民会大量被虹吸到欧洲。
欧洲受得了吗?
老实说,还真受不鸟,但是嘛。
一个统一的中东,绝不会像现在一样低声下气,势必全面发起对欧洲的反击,光是能源涨价这一条,就够欧洲制造业喝好几壶的,能源成本涨了,其他商品价格也会全面上涨;
而与之相比,一个分裂的中东,不过是搞点恐怖袭击而已,大部分欧洲人的福利不会因此而减少,至于明天会怎样?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要是哪天实在受不了了,大不了翻脸不认人,把难民统统抓去捡肥皂,反正“翻脸比翻书还快”本就是欧洲的传统文化。
两“害”相权取其轻,欧洲选择了较轻的那个。
2022年5月11日,巴勒斯坦女记者希琳被以色列军队杀害,然后事件被迅速掩盖,其背后,是西方对以色列的纵容,以色列的所作所为合乎西方的利益链,日后,类似的悲剧依然会一再重复。
-------------------------------------------
第二本书已出版
内有从未在公众号发布的《深海 · 杨琳篇》、《日本国运史 · 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