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沪抗疫日记丨方舱灯光太亮91岁爷爷睡不好 唯一眼罩送给他

2022年初夏,上海疫情形势严峻,急需支援。虽然上有七旬抱恙的老父,下有刚满四岁的幼童,但是想到上海医疗资源紧张,更多的父母和孩童对白衣天使的期待,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体检考核,我于4月15日踏上援沪抗疫的征程。
第一次进入方舱工作 耐心了解每一位患者需求
我们进驻的足迹馆亚定点医院是在原世博城市足迹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有1000张床位。在黄浦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团队牵头管理,陕西、福建、云南三支医护人员支援,形成联合医疗团队。收治符合定点医院治疗标准的黄浦区患者,其中以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为主。
图片
图片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入方舱工作,虽然接受了很多培训,但是实战工作经验还是不足,因此,我格外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每一项护理操作,即使是夜班,我也坚持不间断地巡视病房,观察每一位患者的需求。一次,我发现76床的陈爷爷坐床边不睡觉,经询问得知床对面灯光太亮,影响了他正常休息。于是我和同事动手做了一个简易版的“纸箱屏风”,固定在床尾用以遮挡灯光,但陈爷爷睡得还是不踏实。回到酒店后,我找到自己仅有的一个眼罩,进行了清洗、消毒,隔天上班送给陈爷爷,当他接过眼罩时,兴高采烈地说道:“蛮好,蛮好。”之后,91岁的陈爷爷睡眠效果越来越好,精神头也愈发充足,身体状况很快好转, 4天以后核酸检测阴性,顺利出院了。
给三年级女孩打印试卷 孩子绘画感谢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位三年级小女孩欣欣,因为疫情学校停课,孩子上网课学习效率低,妈妈很担心孩子视力。我打印了两份试卷递给小女孩,妈妈很是意外、开心。没想到这个小小举动,欣欣深受感动,悄悄地画了一幅漂亮的手绘画,并贴在护办的“同心墙”上,并问我:“我可以把想说的话写在阿姨的背上吗?”“当然可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西’望你我,安然无恙”——小女孩稚嫩的字体写出了内心的坚毅,也写出了我们所有医护和患者的心声。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心心相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把疫情的阴霾冲散。
22岁小队员表现出色 医疗队众志成城一心守沪
在援沪的一个多月里,领队闫红林、副领队王胜昱时刻会关心关注着每名队员的生活工作状况,细致询问、耐心叮咛,嘱咐大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在物流不畅的情况下,每一个节日,组织上都会为我们精心准备一份的惊喜。“5.1”国际劳动节下午,我和所有的护士姐妹们一样,收到了一盒费列罗巧克力、一束鲜花和节日祝福,巧克力浓浓的香味在舌尖化开,一股香甜注进心间,那是组织的关心和爱护、激励和鼓舞。
在我的小组里,两位接近“00后”的队员,她们是郭凤鸽和宁琪,郭凤鸽1999年11月出生,还没满22岁,是我们医疗队里最小的队员,作为新兵,面对病毒,她们毫无惧色,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日常工作中,她们不但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而且面对困难,乐观勇敢,迎难而上,还主动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劝慰每一位患者,为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树立了战胜病毒的信心,用实际行动彰显青春担当。
抗疫有我,整个医疗队携手并肩,手握在一起,心连在一起,凝聚成众志成城的刚毅力量,我们战胜了一切困难和考验。没有一个黑夜不会逾越,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援沪守沪,心向暖阳。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沪护士 刘明明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