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的今天,从交大走出的新中国首任飞机总设计师为国捐躯

图片
今天是520
也是歼-8首任总设计师
黄志千逝世57周年
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成长
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他在和平年代不幸遇难
告别了他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
短短51载人生
演绎了一代中国航空人的不朽传奇
‍‍
黄志千出生在中华大地动乱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门,将自己一生献给了钟爱的航空事业,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演绎了一代中国航空人的不朽传奇。
“他们重视的是航空工业之创建,而非个人问题。回顾当年,他们报国有心,而无利己之念……”
黄志千爱人对他的评价,是这位航空巨匠一生的追求。
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23岁的黄志千怀着抗日救国志愿参加空军,积累了宝贵的飞机制造实践经验。
学生时代的黄志千,就不同于常人。他的大学同学、航天专家王子仁回忆说:“志千性格内向、寡言谈,因络腮胡很密,面目虎虎然,同学们亲切地称他‘黄老虎’。”
沉默寡言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特有的专注与细致。
留学英国时,黄志千抓住难得的机会,刻苦学习航空设计技术。当时,英方禁止中方人员进入设计部门,还封锁了核心技术资料。但优秀的黄志千被英方破例选中,负责机身后部结构设计。
图片
1947年,英国伦敦郊外,一架“流星”喷气式战机灵巧地在云朵中穿梭,最高飞行速度达到975公里/小时,创造了飞机飞行速度的世界纪录。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飞机试飞成功,黄志千心中有了新的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也能制造出喷气式飞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黄志千辗转回到祖国怀抱。彼时战争刚刚结束,国内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黄志千在徐舜寿领导下,编制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规划,助力新中国航空工业踏上新的征程。
在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的过程中,黄志千更是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组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建设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队伍、为601所的成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做出突出贡献;
主持了新中国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研制工作、开启了新中国自主设计歼击机的先河。
研制歼教-1
黄志千回国后,当时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制造业几乎是一张白纸。专业的设计人员寥寥无几,见过喷气式飞机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缺少技术资料,黄志千就带领技术人员就从科研院所借来外文资料,边翻译边学习;缺少试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焊接加工。
图片
当时,歼教-1设计图纸多达上万张。为了确保上百人设计的图纸协调一致,黄志千通宵达旦地审核把关。为了尽快让年轻人练好基本功,黄志千会在图纸上进行详细地修改和批注,以便设计人员及时发现图纸问题、提高设计图纸的能力。
在飞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发现新机型常常出现颤振问题。当时,正值东北的冬天,风比钢硬、钢比风冷。但是,团队上下攻克难关的意志坚如磐石。在多数东北人选择“猫冬”的时候,黄志千带领设计人员拖着木质战机模型,顶风冒雪跑到城市郊外,进行风洞试验。
“每次试验,他都在场,像守望自己孩子一样,观察战机的一举一动。”顾诵芬院士回忆说,长达2个月的时间,黄志千带领设计人员一起梳理试验现象数据,确保了战机两侧进气设计的可靠性。
千辛万苦,终于等到新型战机诞生之日。这一天,黄志千激动不已——
图片
△歼教-1
1958年7月26日,在北陵机场,当信号弹划破天际,歼教-1呼啸着向跑道滑去,轻盈地飞上蓝天,成功做出多个高难度动作,其技术难度在我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史无前例。
如今,人们已无法想象,研发者当时在完成这“惊天一飞”时所拥有的巨大决心与勇气。歼教1型飞机从1956年11月开始设计,到1958年7月前飞上天,只用了1年9个月的时间。其研制周期比日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同时代教练机的研制周期都短。
仿制米格-21
歼教-1飞机设计完成后,黄志千又领导了对苏式米格-21型飞机的仿制及预研工作。
根据中苏协议,1961-1962年,苏联向中国有偿转让了米格-21型飞机的生产权,并提供了全套生产图纸、技术资料(但不包含设计资料)。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不派专家到中国来,提供的图纸批次又乱,很多地方不协调,无法组织生产。
黄志千便亲自主持制定了发图协调原则和技术文件管理制度,组织审核了所有图纸及资料,保证了该机的仿制生产,并为以后歼7型飞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组织发图的同时,他坚决贯彻“仿制、摸透、到自行设计”的方针,及时组织了反设计及预研工作。
1963年7月,他与徐舜寿一起作了“62式(米格-21型)飞机设计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的技术报告,总结了“摸透”工作中的成果与经验,在他们的组织领导下,使中国的航空工业稳步地迈上了自行设计马赫数为2倍音速歼击机的新阶段。
研制歼-8
20世纪60年代,美军高空侦察机常常侵入我国领空,我军雷达“看”得到,但战机“够”不着。研制一款速度快、航程远、战斗力强、能与当时世界同类型战机相匹敌的“竞争机”的重任,就落在黄志千和他的同事们肩上。
当时,我国仅具备仿制第一代超音速战机的能力,直接跨越到自主设计2倍音速战机的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图片
△歼-8
在歼-8研发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时,战机“心脏病”的问题成为他们前行的“拦路虎”。为了让战机更符合部队需求,黄志千带领联合调查组,走遍空军部队、院校和机关,收集部队对歼-8飞机总体方案的意见300余条。
受当时导弹至上的潮流影响,歼-8飞机起初设计时没有安装机炮。与一线飞行员深入交流后,黄志千得出结论:机炮仍是必备的重要武器,要在歼-8原有导弹方案基础上增加一门机炮。
在黄志千的激励下,管德顺利完成了歼-8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工作,建立了一整套颤振计算程序,奠定了我国航空气动弹性专业的基础。
图片
他为天空而生,又在天空陨落。
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带队前往欧洲考察时,乘坐的班机失事,他不幸遇难。此时,距批准歼-8战机研制方案仅仅3天。
“天空没有留下我的身影,而我曾飞过。”这位航空赤子以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他挚爱的飞机设计事业。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遗志,成功把歼-8战机送上祖国的蓝天。
航空工业的播种者
与黄志千共事的人,都听过他提出的“苗子、尖子论”:
“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技术拔尖的尖子和技术不那么拔尖、却也有很好潜力的苗子。苗子出尖子,尖子带苗子,苗子带全体,互相促进,搞活人才队伍。”
在黄志千的眼里,顾诵芬无疑是“尖子”的代表——早在歼教-1研制初期,年仅26岁的他即被黄志千委以设计飞机气动布局的重任。
时至今日,年过九旬的顾诵芬院士仍然记得恩师的教诲:“志千同志对我们这些晚辈十分关心,要求我们有严格的工作素质,培养了我们良好的设计习惯。他常说,‘这些青年人,将来是我国飞机设计的宝贝,要把他们的基本功练好,练扎实。’”
图片
△航空工业沈阳所黄志千烈士纪念塑像
歼-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时,顾诵芬的名字赫然在列。此时,距恩师黄志千逝世已过去了整整20年。“新生事物总会有失误,知错就改,不要考虑个人得失。”获奖后的顾诵芬,脑海中闪现的不是战机首飞成功时的庆祝场面,而是老师这句朴实温情的话语。
20世纪60年代初,顾诵芬担任歼-8气动布局设计的副总设计师,为了战机上的一处改进设计进行了大量数据计算。不少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黄志千了解情况后,鼓励顾诵芬坚持大胆创新,直到做出最好的设计。
当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整合起来,就是对这位功勋卓著的航空巨匠最好的追思。黄志千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几代航空人。
图片
△顾诵芬(左一)、黄志千(左二)与同事们在沈阳合影
一颗星星陨落了
但天穹依然群星灿烂
这个520我们一起缅怀先烈!
编辑:单珊、邵阳
审稿: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