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能和王蒙先生及他的作品相遇,很有意义”

图片
旋转木马式的主舞台结构将主人公的人生具象化呈现。转台上、镜框内外,再加上包裹式的影像,《活动变人形》在多重空间中展开了一幅中式婚姻生活的图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欲望、希望、理想,是他的头。他的本领、行为、成就,是他的身。他的环境、地位,是他的腿。这三者能和谐,哪怕只是能彼此相容,你就能活。也许还能活得不错。不然,就只有烦恼、只有痛苦。在话剧《活动变人形》中,有段台词这样解释“活动变人形”这一概念,剧中主角倪吾诚就是这样一个处于矛盾和夹缝中的失意知识分子。
《活动变人形》是中国作家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该小说以倪吾诚的儿子倪藻作为语言学家于1980年出访欧洲,拜访父亲当年的朋友开篇,回叙几十年人间沧桑和倪吾诚的一生经历,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概括了数十年间中国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
2021年,这部经典作品被首次改编,搬上戏剧舞台。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李伯男执导,温方伊执笔改编。舞美设计刘科栋用旋转木马式的主舞台结构将主人公倪吾诚的荒唐人生具象化呈现,并通过三重空间的建立展开了一幅中式婚姻生活的图卷。转台上、镜框内、镜框外,再加上包裹式的影像,构成了多重视角,既有倪吾诚的,也有他之外角色的,还有观众的,用一个跳进跳出式的空间结构打造出具有强烈思辨和反思气质的舞台空间。
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碰撞在剧中继续,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并于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中夺得最佳年度剧目、最佳投资人、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5月13日、14日,《活动变人形》回归广州大剧院连演两场,同时开启该剧的新一轮巡演。新一轮演员有所调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韩文亮和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李贺分饰男女主角。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该剧导演李伯男,分享文学作品改编的幕后故事。15岁那年,李伯男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看了一场《阮玲玉》话剧,被剧场魅力深深吸引,为了实现戏剧导演梦,他三进中央戏剧学院,终于如愿,历经十余载,已创作原创戏剧作品90余部。李伯男作品风格商业却不低俗,用诙谐的调笑引发深刻的思考。“我们这个职业是个学习的职业,所以我们非常幸福,边工作边学习,这个过程对自己是滋养。”
01 “被小说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打动”
南都:当初接到《活动变人形》的创排邀请是怎样的感受?
李伯男:心里还是挺兴奋的,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的上乘之作,能有机会对这样的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很难得。读了小说后,被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打动。
南都:小说打动你的点具体是哪些?
李伯男: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作者的生命体验,《活动变人形》更为特殊,文学界把它评价为带有王蒙先生半自传色彩的一个作品,小说主人公刻画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文学界也称之为审父之作,一个作者写他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男人,这个男人又是非常矛盾、复杂的,这样的作品我想是有它独特价值的。
南都:你也在北京长大,对小说中北方的生活也比较熟悉,有亲切感吧?
李伯男:对,我和王蒙先生一样都是河北沧州人,他小说有沧州、北京,我们都属于在北方文化语境长大,所以我比较能感知他生活中所表述的那种质感,这对我的二度创作是有益处的。
南都:长篇小说如何浓缩在近3小时的舞台上?
李伯男: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改编成戏剧。小说艺术和戏剧艺术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它叙事的方式,艺术的本体的特征不一样,戏剧是聚焦的艺术,我们要兼顾戏剧本身的规律,要寻找到剧场本身需要的戏剧性。
南都:要怎么兼顾文学性与可看性?
李伯男:要注意在文学改编时,不能因为剧场性削减它的文学含量,不能因为集中简单顾及了戏剧性和剧场性,就把它很多的文学质感、细节,以及丰富性给稀释掉。这就需要我们二度创作的时候,要用各部门的综合艺术、手段把它传达出来。
导演通过综合艺术的表达,能够多维度、多角度把这个戏的文学价值体现出来。
02 “伟大作品在每个时代都能影响人”
南都:你之前说过,这是一个关照当下的作品。
李伯男: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小说、剧本、演出,都能跟今天读者和观众发生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并不只是现实意义上的对应,戏剧具体干预到的不仅是我们的现实,还对人的精神有所触动,经典作品应该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影响人们的认识,对生活、对情感,还有关于时代、民族、文化……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价值,也是今天演出的意义。
南都:有观众也说,能在演员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李伯男:他的感悟可能有的时候不太说得清楚,但他可能带着一种思索、对生活的追问,离开了剧场,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感悟不断地发酵,偶尔还会回味这个戏的某一个人物,人物某一个生活细节,哪怕是某一句台词,对他的人生、认识、理解生活,可能有所影响,我觉得这是戏剧的价值、剧场的魅力。
南都:去年一轮巡演结束后你会看一些评价吗?
李伯男:会,有时还会去问观众去了解,我们创作者还是挺在乎反馈意见的。剧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审美完成,不像读小说,读者自己在家里完成,是很私密的过程,剧场的传达需要很多观众同时在场,这种剧场的效果,就成了我们创作者特别在意的一件事。
南都:二轮巡演更换了很多演员,和新一轮演员合作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
李伯男:这次因为疫情防控等各种原因,换了很多演员。我想一个成熟的作品或者经得起检验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换演员的作品。一个演出是人保戏还是戏保人,人保活,还是活保戏,我想一个好的作品应该能被不同的演员演绎,以不同的角度表达对一个作品不同的理解。我也很期待换完演员后观众的反应。
南都:这几天和新一轮演员排练,感觉怎样?
李伯男:很兴奋,新鲜。一个作品每一次复排、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再创造。演出应该常演常新,应该在每一次演出,跟观众的交流当中,观众和创作者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演出才有价值。
03  “首演王蒙先生到场,很紧张”
南都:王蒙老先生有给你一些什么艺术层面的指导和建议吗?
李伯男:他很关心,最早也是他推荐,希望能用这部作品立在舞台上,因为这部作品对他太重要了。他从来不干预戏剧的创作,但我们会求助他,我们能有这个机会跟他直接交流,我们会想尽办法去挖掘,直接从作者那获得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非常有收获。
我想他在看首演的时候就是抓盲盒的感觉,大幕拉开,会是什么样的呈现方式。
南都:首场演出,作者本人来看,紧张吗?
李伯男:非常紧张,演员第一场是给导演演的,导演第一场是给编剧或小说作者演的,他会非常在乎作者。我更在意的是我去感受他看完这部作品,他看到他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是一种什么样的触动?他那种内心的波澜是我们愿意去捕捉的。我能感觉到他看完作品,自己好像又回到了他创作的那段岁月,或者说那时创作的内心体验。
南都:观众来看这个戏的话,需要先读一遍小说吗?
李伯男:你可以看过小说来看戏,也可以完全没有看过小说,它本身是戏剧作品,是剧场艺术,当然你也可以看完小说再二刷,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04 “文艺工作者应该讲好中国故事”
南都:《活动变人形》这部作品对于你的艺术生涯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伯男:它是一个很意外的收获,能和王蒙先生以及他最重要的作品相遇,在艺术上、文化上、精神上、情感上都有丰富的获得感,对我的人生是非常有价值的。
南都:现在这种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你觉得文艺工作者或者院线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担当?
李伯男:我觉得应该讲好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活动变人形》就是一个非常独特、有价值的中国的故事,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独有的,我们走过的那段历史。我觉得人们需要戏剧,生活需要戏剧,希望能有更多有营养的、对生活、人生有意义的戏剧诞生。
南都:也可以引导年轻人多看文学作品是吗?
李伯男:那真是功德无量。每一部有价值的戏剧,观众都会有丰富的收获,对情感世界的构建,甚至对人格的干预。有戏剧修养的人内心是充沛的,可能是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句台词带给你的。
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剧照摄影: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