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观察|2021年全国地铁客流表现大盘点!

|图:Metro Dove
|文:Metro Dove
近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2021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本文将对部分重要的指标进行简要分析。
欲想了解更多客流相关的指标,可以参考此前的地铁科普文:
01
周转量情况
各市周转量(单位:万人次公里)简图如下:
图片
梯队内部排序方面,前5名和客运量保持一致,但6-10名当中,除重庆仍以明显优势领先外,其余差距不大——武汉杭州均超越西安,南京继续排名第10,说明武汉杭州的线网框架更大,其平均运距更高,而相对来说西安的需求集中在市中心。11-15名梯队也如此,客运量明显领先的长沙,周转量仍然低于天津,说明尽管天津表观客流强度和客流都十分一般,但其线路运距,特别是9号线等线路表现出色,提升了周转量。
全网平均运距(周转量/进站量,单位:km)简图如下:
图片
可见线网规模和整体运距呈一定正相关,线网规模越大运距往往越高——毕竟换乘系数往往也上升,长距离通勤的便捷性提升。但运距高有可能是因为只开通了市域线(如温州,绍兴,嘉兴)。此外部分城市(如天津)原始数据明显有误。
若考虑换乘,即(周转量/客运量)指标,可以得到平均单线运距:
图片
可见线网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单线运距普遍落在7.5-9.5km之间,而这些城市里面,北京上海又相对较大——说明它们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大得比较充分了。而超过10km的城市多为站距较大,线路数较少的网络,小于6km的往往是其它制式拉低又或者建成区较小,远距离通勤需求小。
总体来说,考虑线网效益,进站量和客运量自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周转量及其强度也不容忽视。地铁毕竟是兼具大运量和速度快的特点,其中远距离运输功能应该是要被合理开发的。对于有余力的一二线城市,建设一定比例的郊区线及市域快线,进行产业和人口发展的疏导,是十分重要的。
02
线路断面客流情况
目前关心客流量的读者可能存在一种误区:由于客流强度指标易于获取,而将其摆在过于重要的位置。客流强度指标只是建立一个目前地铁效益的最低标准——无论是0.7万人/公里还是4万人公里/公里(后者为周转量强度,考虑了运距),预计达到该效益的线路就可以上马建设,至于全网是否达标并不重要——毕竟该指标会受疫情,老线被新线强烈分流等影响,而部分城市的表观客强甚至是包含城际或轻轨,但和地铁网并网运营的线路。因此对于线网来说,其单线断面和拥挤度才是更需要考虑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方向,以及未来修加密线应秉持的思路。
各地各线路断面客流情况如下:
图片
图片
可见一线城市主要通勤线最大断面都在4w以上——一般对应需要6A/2.5min间隔才有较好的乘坐体验。而对于京广部分线路车型小的硬伤,只能进行大小交路和不对称运输,对最大断面区段进行加密。其中对于北京上海,其人口绝对值增长应该基本结束(当然顶尖人才仍会不断吸纳),线网客流峰值在疫情打击下可能已经过去,未来运输压力应会逐步减小。广深落户政策相对宽松,其人口绝对值仍可能进一步增长,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分流线以及导流线缓解压力。线路编组方面,由于建设资金充足,潜在需求仍不小,因此尚未有转向中小编组的必要,不过8A编组线路仍然应该用在刀刃上,同时可以开发市域线网,进一步将都市圈的通勤时长缩小。
而客流前10名的其余6城,除了成都1号线以外,其骨干线路断面多为2-4w,6A/3min间隔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这些线路的需求,因此从这个梯队的城市开始,盲目追求8A编组必要性已经不大,尤其是新线线位往往不如老线,因此更多的6A,更好的运营组织,可能是更好的思路。
而前10城以外的城市,无一断面客流超过3w,最大的为青岛3号线的2.61w——说明对于这些城市,其使用大编组的需求更小了,6A和6B,甚至更小的编组混合使用也比较足够了。目前来看,这些城市里面潜力较大的是沈阳和青岛——市区公共交通体量较高,但市区线较少,因此市区线逐渐建成后其客流应还有大的上涨,但客流断面是否会进一步上涨有待观察。
最后观察2019年底以来开通的新线,这些新线基本上没经历过疫情前时代,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线路客流断面的最大可能。一线的上限是深圳10的3.58w,已经达到5-10名梯队的骨干线路水平,说明客流需求相当不错,但离喂饱它的8A编组仍有距离。其余城市表现最好的为成都5号线、厦门2号线和杭州5号线,都在2w+的档次,其中成都5为成都1分流线,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也稍高于后两者。而另外两线都是线位相对独立的线路,2.5w断面可能是近期的天花板。因此实际情况来看,非一线城市选择车型时,不宜按超过2.5w断面进行选择,即使有财力提高舒适度,6A编组也应绰绰有余(8A土建成本高,车站长,乘坐体验也未必很好)。
03
单站最大客流情况
各市最大单站乘降量简图如下:
图片
如果说断面客流一般是反映城市的通勤效益,那么单站最高乘降量多数时候下反映的是城市的节假日爆发力。所有城市里面,最大单站乘降量发生在基本没有休闲属性的工作日的仅有4城——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济南,其它多数发生在节假日前一天、或节假日内部(多数是首日、个别为次日或最后一日),因此部分线网体量不大的城市,因其明显的节假日属性及单中心线网形态,单点客流反而能超过前面的很多城市——如长沙的最大单点客流仅次于上海和广州,居全国第三。车站位置方面,多为重要商圈或枢纽站,而且往往是骨干线换乘站(如体育西路站、新街口站、五一广场站等)。
04
换乘系数总表
2021年各地换乘系数情况如图所示:
图片
在先前各市客流年报里面,已对每个城市的换乘系数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其中双线线网换乘系数多为1.2上下,三线、四线一般能达到1.3-1.4,市区线密集、运距小的城市在中小体量下都能冲到1.5+乃至1.7+。而对于大体量线网,1.5+是标配,超过400km应该要到1.6+,而超过500km一般要到1.7+。当然对于年中或年末开通新线的城市,其全年平均换乘系数意义则相对小。
换乘系数同样不宜追求过高或过低,合理的就是最好的,而且这和城市路网和线网结构有关,体量近似的城市里面,中心区交流密集的,换乘系数往往不会低,而结构松散一些的换乘系数就会偏低。对于线网规划,能做的只能是减少无谓的换乘,比如避免郊区线单点断头,和因为交而不换导致的绕路。
05
轨交占比
2019-2021年各中心城市轨交占比情况如图所示:
图片
大多数城市都呈现每年有一定的上涨的趋势,即使是2020年出现疫情也不例外——毕竟疫情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进行共同打击,而地铁相对来说往往更抗跌:一方面是新线增加,另一方面是便捷性和乘坐轨迹更简单。
轨交占比上涨比较快的城市主要有成都,西安,杭州,长沙,南昌,宁波,都是有相对自身来说大体量的新线开通,极大优化了线网结构和密度。而其它城市多数是因为客流培养带来的自然增长,或少量新线开通带来的提升。
目前轨交占比最高的多为运营里程长,开通时间早的城市——如老“六强”北上广深蓉宁,都超过了55%。此外杭州在线网飞速完善之后,轨交占比也跃升到第一梯队。南宁在4/5号线开通后,也达到了50%。这些城市的地铁新线任务已经不再是抢其它公交车的客流了,而是提高乘坐舒适度,进一步对线网进行分流,让更多人出行转向公共交通,换句话说,提升的应该是轨交占全部出行的比例,而不是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而对于中小体量且轨交占比已经达到50%以上的城市,其实地铁建设可以适当放缓,然后考虑进一步的公共交通运输优化,激活其它客流潜力。
而对于轨交占比30%-50%的城市,他们的线网体量往往属于中等,客流体量也还可以,但还有一定开发的空间,对于它们来说,优化公交和地铁的接驳,引导更多乘客使用(新)地铁线,进行客流培养,是更必要的。
对于轨交占比小于30%的城市,多数客流体量较小,也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些城市地铁建设速度普遍缓慢,而且不乏公共交通体量扎实的城市,假如剥夺它们报批地铁新线的空间,其实是不利于它们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毕竟地铁线网一般到四线、五线才是效益高峰,只建设一两条就停止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建设资金少,难度大的城市,也可以考虑适当的扶持,帮助这些城市更好地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嘛。
此外有一个特例——重庆,其公共交通考虑的是全域总量,因此轨交占比有失偏颇,当然其地形劣势导致它要达到其它城市的覆盖度需要更多的线路,具体可以翻看此前的年报。
06
2022年展望
考虑到2022开年疫情的持续压制,总体客流指标达到2019年或2021年水平应该是不现实了(2022年5月的工作日,由于北京、上海疫情,全国总量甚至不如2020年同期),但很多平均指标还是会呈现一定的,有趣的变化。而即使是客流断面,由于更偏向反映通勤客流,大降的可能性也很小,新线的成长效果还是可以通过它来观察。当然更希望全国的疫情能逐渐平静,客流回归正常量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