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姚婷婷:时隔八年再拍剧,《请叫我总监》背后也有我的成长循环

2022年5月22日刊|总第2880期
图片
跟《匆匆那年》时相比,现在的网剧创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网剧的工业化流程已经非常成熟了,特别是在类型化上,已经有很多创作经验。所以,《请叫我总监》我们从一开时就很明确,定位是职场爱情轻喜剧。
对一个导演来说,拍东西从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最后的成片,是要靠团队去实现的。有了每个人的智慧和付出,最后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我这几年拍戏时组成的团队,大家结成了非常深厚的“战斗”情谊,很多到现在也一直在合作。
创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故事去寻找匹配的视角,但天然的女性视角并不是限制。很多时候,我自己的经历,包括女性特有的成长经验对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从真实的经验出发寻找自己讲故事、拍片的方式,这也是必经之路吧。
2014年的夏天,28岁的姚婷婷凭借她执导的第一部剧集《匆匆那年》在业界崭露头角。这部在“自制剧元年”创下诸多第一的作品,正式将网剧带入了与电视剧比肩的上升循环,也为姚婷婷的职业生涯按下了加速键。
有些意外的是,在这之后的数年间,姚婷婷密集的创作脚步却与爆发式增长的网剧重合不多。直到今年初夏,一部画风轻快的职场爱情剧《请叫我总监》开播,我们才看到了她交上的第二份剧集创作答卷。
从青春质朴的《匆匆那年》跃入轻巧灵动的《请叫我总监》,姚婷婷的创作跨度看起来似乎不大。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稳定反而更具有戏剧性。
图片
2014年到2022年正是剧集行业经历摆动周期的八年。从视频网站入局、行业迅速繁荣到业外资本出清、整体降本增效,在这个大循环中,姚婷婷的创作并没有被带节奏。
《匆匆那年》后,她先后执导了校园青春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奇幻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VR电影《时光投影里的秘密》等。姚婷婷的作品并不是总是越来越“贵”,但都有她按照自己步调进行的创新尝试。
《请叫我总监》是在影视寒冬周期中启动的项目,从筹备、拍摄到播出都在疫情防控的节奏下推进,但姚婷婷却在这部剧中看到了给观众欢喜和力量的可能。她为这部剧投入了2年的时间,之前积累的创作经验、磨合的团队班子,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请叫我总监》临近收官时,我们与姚婷婷做了一次深度对谈,聊了她拍摄这部剧的感触与体验,也回溯了她八年来的创作历程。
以下是姚婷婷的讲述。
宁檬让我有共情
2020年《请叫我总监》的剧本初稿刚出来的时候,澜姐(制片人黄澜)就发给我了。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宁檬这个人物很吸引我。
图片
一个有投资人梦想的秘书,怎么面对各种困难,一步步变不可能为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一个成长为主线的故事,让我有很多共鸣。我刚入行时,状态跟宁檬就很像,做导演就像是个遥遥无期的梦。对表现一个女孩怎么摸索、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比较有感觉。
当然,剧中宁檬这个人物,我们突出的是她坚定、有韧劲的一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她身上寄托的希望——希望能鼓励到那些有梦且还在追梦的人,希望观众在经历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压力后,还能在这部剧里获得欢喜和力量。
图片
跟《匆匆那年》时相比,现在的网剧创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的时候,大家都是试着来。对故事怎么跟观众链接、观众会有怎样的反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现在,网剧的工业化流程已经非常成熟了,特别是在类型化上,已经有很多创作经验。所以,《请叫我总监》我们从一开时就很明确,定位是职场爱情轻喜剧。
职场和爱情并行的时候也得有个侧重点。《请叫我总监》以宁檬这个人物为主视角去讲故事。她的目标是想做一个投资人,而不是想去谈恋爱。这就决定了,这个戏注定是以职场成长为主线,爱情是在两人关系变化中才慢慢发生的。用轻喜剧的方式,是为了增强可看性,让观众更容易投入一些。原著的风格本来就很风趣,也给我们打了底子。
职场成长为主线跟行业剧还不同,我们拍的每个投资案都是为了写人。为了表现主角们在介入到一个项目之后,做了什么样的选择,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怎么去克服这些困难的,还是围绕着人物成长去写。
图片
为了把职场部分做实在,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的调研,广州、上海、杭州包括在北京都采访过一些投资公司和创业公司。我自己也是个投资的外行,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把采访过程中自己能感知到的很多细节,放到剧里,那观众肯定也就容易接受。
比如,宁檬在剧里发现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加热水杯,就是我们去广州东菱,一个做小家电的公司采访的时候发现的。当时我看到那个水杯,就说这水杯真好,还买了好几个。包括后面的健身器材、多功能锅之类,这些跟日常生活是有关系的,能让观众迅速理解里面的逻辑。
这部戏是去年的3月份开机的,我们先在杭州拍了3个多月,然后又转场去上海的两个取景地拍了接近1个月,前后拍了120天。
剧里的城市背景是上海,但很多内景戏,包括大家看到的既明资本公司的主场景,其实都是在杭州的棚里拍的。我们当时在棚里用了LED屏,虽然是棚拍,但是演员一进去就好像是在上海金融中心似的,很有沉浸感。
图片
这部戏在拍摄上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用了很多对应手法。这是为了突出宁檬的个人成长,也是想强调她和陆既明之间关系的变化。
比如,宁檬第一集在公司出场,也就是陆既明在办公室大发雷霆,她回公司救火。这里她从电梯里出来之后的镜头,跟后来既明资本倒闭,她最后一次回公司看一眼的镜头,几乎完全一样。但公司的景象、宁檬的身份气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非常强烈的今非昔比的感觉。
图片
图片
包括宁檬和陆既明,他们两人之间的视角其实也是一直在发生变化。一开始表现这俩人,因为陆既明个儿比较高,我们拍他们俩的对手戏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他俯视宁檬的感觉。但在后半部分,我们有一个重场戏,是陆既明在柠檬家楼下,他一直仰视看着柠檬在窗边接电话。
图片
还有一些前后照应的贯穿细节,比如宁檬留在公司里的那个小玩偶,后来又多次出现,甚至还影响了两人的情感发展。
因为剧的篇幅长,前后时间跨度也大,这些对应关系观众不一定全部都能捕捉到。但只要发现一处,看剧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部短片带我走出迷茫
《请叫我总监》好看,离不开演员们的好表演。松韵(谭松韵)和小新(林更新)的搭档很有反差感和火花,他们身边的几对儿——苏鑫和王秀竹演的一对青梅竹马,王丽娜和罗辑演的“顺手牵羊”组合——观众也都挺喜欢。
图片
这部剧里合作的演员,很多都跟我之前拍的戏有点渊源。小新在我之前拍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时候客串过,松韵也是之前就认识,但因为档期原因一直没能合作。
大家都觉得很有喜感的司机小宋,这个演员叫罗辑,是我硕士毕业短片《顶缸》的男主角。那个短片是我回东北老家拍的,在我奶奶家取的景,罗辑当时还是辽宁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那是他主演的第一个片子。
图片
回想当时拍《顶缸》的时候,心里真的是非常挣扎迷茫。这个片子不仅是我的毕业作品,为我的学生生涯画句号,还是我能不能再继续坚持梦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片子拍出来后,在FIRST青年电影展和金鸡百花微电影大赛上都拿到了一些奖项。虽然也没有人因为这个就找我来拍片,但起码自己的内心是坚定了一些的。
图片
《顶缸》剧照
大概在毕业半年之后,我拍了短片《特殊交易》,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故事的灵感是我妈妈跟我讲的一件事。我妈妈是小学老师,她有天打电话跟我说了一个奶奶找人给孩子代开家长会的事,当时我就很喜欢,很有拍出来的冲动。但那时候的市场确实没有机会,没有像现在这么多渠道能让你去创作。
当时正好听说中央六套在做类型短片创投季,可以去投稿,我就把这个故事投了过去。创投选了12个故事,我的故事非常幸运地入围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别人投钱给我拍东西。我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尽一切的可能去拍了这个短片。
图片
《特殊交易》也是回我沈阳老家拍的,我的父母、同学、老师都给了非常多的支持。像片子里面的学校,都是在我妈工作的学校取的景。里边的老师,包括这个男主角的同学、家长,都是妈妈学校的学生跟老师演的。
当时拍片组成的团队,大家也结成了非常深厚的“战斗”情谊,很多到现在也一直在合作。《特殊交易》的制片人赵力帜比我高两级,是中国传媒大学03级摄影方向的。我拍毕业作品《顶缸》的时候,他就过来帮忙做制片,现在也是《请叫我总监》的执行制片人。《特殊交易》的摄影周文操后来还帮我拍了《匆匆那年》《谁的青春不迷茫》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包括《请叫我总监》的联合导演杨同坤,也是在《顶缸》的时候就有参与。
图片
对一个导演来说,拍东西从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最后的成片,是要靠团队去实现的。有了每个人的智慧和付出,最后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创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好的合作伙伴,《请叫我总监》的编剧澍玲是我同班同学,周游和我是同级校友。仲宁也是和我一起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家都是老战友,默契度很高。
《特殊交易》当时是在搜狐展映的,监制尚娜和制片人朱振华看到了这个短片,就联系到我,说这有个小说,你看看感觉怎么样。再然后,就有了《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是我拍的第一部剧,它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记,但最重要的是它给我竖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认知。
图片
当时,制片人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创作空间,让我们去拍想要的80后青春的感觉。包括选演员,每个角色都必须选到大家都认为最适合的演员为止。我们当时都是一起投票,编剧、导演、制片人包括casting团队,每人都有1票。所有选角都是投出来的结果。
《匆匆那年》的整个拍摄过程非常和谐也非常紧凑,大家都全情付出。当时我们还体验了一把边剪边播的状态。当我的工作全部完成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失恋的感觉。
找到自己的声音
《匆匆那年》刚播了几集,我就接到了光线的邀约,说有一个项目叫《谁的青春不迷茫》,愿不愿意一起来聊。就像我刚才说的,在毕业前后我是真的经历过一段非常迷茫的时间,所以对这个主题很有共鸣。
图片
这个电影虽然有原著小说,但是跟作者也是编剧之一刘同聊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故事。原著是散文体的,从一个北漂的男青年视角出发。我们聊的时候就说,要做一个全新的故事,只是主题围绕着“迷茫”展开。所以相当于是重新做了一个原创的剧本。
这个片子的剧本周期很长,前后做了四稿。最终的电影,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高中女生的视角展开的,表现的是她从所谓的乖乖女一步步成长的过程。我也把我很多个人的成长经验,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
进入拍摄阶段,《谁的青春不迷茫》对我也是一个挑战。电影对导演的视听要求,包括在90-120分钟之内去讲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跟剧还是完全不同的。它需要在集中的时间内把很多东西高强度地传递给观众。包括拍摄节奏也不一样,电视剧讲的是一天杀几页纸,电影是一天拍几个镜头。
《谁的青春不迷茫》之后,我又拍了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包括到现在我也是电影和剧都在做。但电影的思维方式和剧的思维方式,确实在创作中有很大的不同,我自己的状态也会根据项目去调整。
图片
在拍毕业短片《顶缸》的时候,我挺喜欢的一个评价是,这短片不像是女导演拍出来的。就是觉得,抹去女性视角,才是跟大家都站在同一起点上了吧。
但现在我不那么觉得了。创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故事去寻找匹配的视角,但天然的女性视角并不是限制。很多时候,我自己的经历,包括女性特有的成长经验对创作也有很大帮助。《谁的青春不迷茫》是这样,《请叫我总监》也是这样。从真实的经验出发寻找自己讲故事、拍片的方式,这也是必经之路吧。
【文/铁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