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业”,带你感受一番阳江乡村香云纱晒莨场的美

阳春市合水镇潭震村
大片的草坪上
一匹匹丝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深深浅浅的红褐色由远及近
与绿意盈盈的草地相互映衬
仿佛以大地为画布
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图片
匠心巧手浣云纱,绸缎绫罗染物华
工人们将竹竿压在泛着水汽的丝绸上
并将晒干的丝绸折叠整齐
远远望去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这一幕,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云纱”染整工艺中
最重要的环节——“晒莨”
香云纱又名“莨纱”
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
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
除菌驱虫等特点
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
图片
合水镇是广东省蚕桑专业镇
省参事室、广新集团牵头的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入驻后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产业
将闲置的山地、撂荒地流转集中租用
作为蚕桑、茧丝绸产业项目用地
通过“非遗+产业”盘活土地资源
增加村集体收入
为当地村民提供土地租赁收入
以及一批“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图片
香云纱制作涉及10余项工序
其中“晒莨”环节需要充足的日光
每当晴好天气
晒莨场每天可晾晒1000多匹丝绸
工人们将丝绸铺在草地上后
还要使用自制的葵叶扫帚
将布料上的水珠扫开,提高晒干的速度
看上去像手执画笔在天地之间创作
自有一番意趣
图片
“除了阴雨天气,我们每年的工作时间大概6个多月。现在太阳出来早,6点多就开始工作,有时每人要同时负责10多匹面料,在短时间内完成铺展与‘卷绸’。”村民莫相告诉记者,他原本在广州打工,得知香云纱晒莨场落户家乡的消息,主动报名争取工作机会。在家门口就业工作更稳定,也方便照顾家庭,现在一年收入达7万元。
图片
随着香云纱晒莨场建成试运营,合水镇蚕桑产业“补链强链”更上新台阶。目前,广新集团联合合水镇政府,计划启动占地面积100多亩的香云纱晒莨场二期项目,将非遗传承与现代审美创新有机结合,打造综合文化创意园,推广香云纱文化、传承香云纱工艺,将香云纱产业与休闲、蚕桑产业示范基地与旅游观光产业融合发展,可为当地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
图片
“立足产业帮扶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计划3年投入2000万元,其中产业帮扶项目12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活力、有乡愁的美丽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让乡村振兴底色更新、成色更好。”广新集团驻镇工作队队员、潭震村驻村第一书记巫卫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