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

文/清歌向暖
图片
皇太极/历代帝王贵妃尊贵像朝服
01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一代枭雄努尔哈赤病逝。
经过一番明争暗斗,第八子皇太极最终登上了汗位。
不过,这大汗皇太极是当上了,但想像他爹那样在后金一言九鼎是不可能的。
为啥呢?
因为实力不够。
努尔哈赤生前,创立了八和硕贝勒议政制,成为后金最高的权力机构。
八大贝勒分为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四小贝勒(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
努尔哈赤去世时,四小贝勒年龄太小,杜度和岳托俩人还是代善和皇太极等人的子侄辈,没有办法对最高权力展开角逐;
而四大贝勒之中,皇太极排名是垫底的。
皇太极能当上大汗靠的还是其他三大贝勒联合起来捧他,所以代善等人不是他的下属,而是他的合伙人。
对下属你可以敲桌子训话,对合伙人你敲个桌子试试?分分钟撤股让你散摊子。
皇太极只能接受其他三个合伙人跟他一起主持后金集团董事会的事务。
遇到什么事还得四个人商量着来。
02
为了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领导人,皇太极动了很多脑筋。
当时的后金虽然打了几个大胜仗,但面临的困局也不少,对内要解决人民群众的饿肚子问题,对外要时刻预防大明朝廷带人反推。
而之前宁远之战的惨败,也让皇太极认识到,明朝还不是那么容易被拿下的。
因此,他调整了战略目标,派人去宁远找到袁崇焕,表示自己愿意议和,然后把精力暂时放在了朝鲜一边。
图片
1626年形势图
而袁崇焕(此时为辽东巡抚,并负责关外一切事宜)为了探听后金的虚实,于天启六年(1626年)十月,派都司傅分爵、田成翻译李喇嘛等三十四人前往沈阳。
当然,名义上他们是给努尔哈赤吊丧,另外祝贺皇太极即位的。
《明史·袁崇焕传》载: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
皇太极热情接待来使,充分表达了与明朝和好的愿望。
不过,皇太极的条件有点苛刻:让后金和朝鲜取得同等的政治地位,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这是天启朝,不是后来的崇祯朝,怎么可能答应。
而袁崇焕的议和条件是:把之前你们侵夺的大明领土都还回来,你皇太极直接给我退回赫图阿拉算了。
很明显,议和双方各唱各调,根本不着四六。
其实袁崇焕自己也知道,皇太极是不会接受这议和条件的。
那袁崇焕干嘛还要执着于和皇太极打嘴仗呢?
很简单,双方都在利用议和,争取时间。
到天启七年初(1627年),明廷不仅将山海关到宁远一带的各处城堡都修葺完成,而且从宁远往北的锦州、大凌河、中左所三城也被明军收复并整修一新,“关宁锦防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七十多里。
而皇太极也没闲着,天启七年(按后金年号为天聪元年,都是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阿敏和济尔哈朗东征朝鲜。
朝鲜的战力依旧很拉胯,两个月时间,平壤又丢了,朝鲜国王李倧逃到了江华岛,被迫向后金称臣。
图片
03
朝鲜不是皇太极的最终目的。
打下朝鲜只是为了后金在打大明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这不,后金军从朝鲜返回没几天,皇太极就立刻亲率主力杀向锦州。
《满文老档》载:
尔一面遣使议和,一面急修城垣。前宁远城冻,掘之未堕,自以为得计,遂诈称议和,乘机筑城耳。
此时的锦州城主体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外围还有一些地方没有修复完整。
皇太极抢的就是这个时间,要是真让明军站住了脚,以后想要拔除就很困难了。
此时的锦州城里,参将赵率教是最大的官。
皇太极想不战而胜,派人在锦州城下喊话,称有话对赵率教说。
赵率教派两人缒城而下,来到后金军营中。
皇太极质问来人:“这里是我家的地方,你们在此修城想干什么?”
(上次宁远之战前,高第放弃了锦州)
并派两人随明军回城,劝赵率教投降。
赵率教本来只是来修城的,后金军来的太快,他出不去了,只有留下暂代守城事务。
但赵率教严词拒绝这一无理要求。
别废话了,开打吧。
第二天 ,后金军兵分两路,向锦州城西、北两面发动猛攻。
明军照例用大炮重创来敌,后金军伤亡惨众。
自从宁远之战后,明军尝到了用大炮守城的甜头,就改变了战法,并不一味的跟后金玩野战骑兵互砍。
(也确实拼不过)
虽然这种乌龟壳式的方法很遭人诟病,堂堂天朝上国,怎么可以缩在城里不出来呢?
但这种方法很有效,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皇太极继续把锦州围的水泄不通,几次试图派人劝降,都被赵率教拒之城外。
赵率教不是白痴,能打进来你还废这么多话?
我就是欺负你打不进来。
皇太极大怒,又一连攻了数日,但除了增加兵士伤亡数目,毫无效果。
锦州拿不下来,而宁远、前屯方向,明军的援军也没有丝毫移动的意思。
图片
皇太极的围城打援计划失败。
袁崇焕看的很清楚,如果此时宁远的明军大举救援锦州,这场战争就成了添油战术,明军有多少人都不够后金吃的。
如果锦州真成了明军的绞肉机,那山海关必定动摇,明朝在关外也就彻底扳不回来了,因此断不能分兵去援锦州。
(可惜后来的洪承畴没把握住这套思想)
后金军包围锦州城半个月,毫无进展,皇太极焦燥不安,就想改变一下作战计划......
04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留下了一小部分士兵监视锦州城内明军的动静,他自己则亲率大部队奔赴宁远,并于二十八日将宁远包围。
这时的宁远城四周已经挖出一道深深的防护壕,壕和城之间列有车营。
显然,宁远的明军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皇太极查勘地形之后,觉得逼近城垣难以纵击,便命令攻城部队后退,想引诱明军追击。
远离城墙,这样就有利于后金骑兵发起冲击了。
但明军没有上钩。
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只得下令部队攻城。
但,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觉得这个举动太过危险——明知对方有枪,这不是拿命去填吗?
就建议:先退兵吧,以后想办法。
四大贝勒,除了皇太极之外,谁都不愿意出兵。
但是,他们越是劝阻,皇太极就越是不听。
打锦州也好,宁远也罢,都是皇太极的立威之战。
什么都还没捞着呢,退兵?我的面子往哪搁?我还怎么当老大?
于是皇太极亲自下场带人打冲锋。
而明军早已做好准备,城下车营火器齐发,城上红衣大炮轰鸣,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济尔哈朗和代善的两个儿子都挂了彩。
接着,明山海关总兵满桂亲率士卒和冲上来的清兵展开厮杀,从早晨激战到中午。
图片
清军损伤数千人,始终未能接近宁远城墙一步。
皇太极只有下令向后撤退。
05
屋漏偏逢连夜雨。
皇太极又接到锦州方面送来的报告,说,锦州城内的明军趁后金大队人马进攻宁远之际,突然开门冲出,留守的后金军抵挡不住,折损了一些人马。
更气人的是,明军并未深入追击,而是又退回了锦州城内。
后金军想报仇都找不到人影。
皇太极想,一时半会儿宁远也拿不下来,便又率军北返,于五月三十日再次围困锦州。
六月四日凌晨,皇太极下令倾全力攻城,他自己亲临城东南二里的教场督战。
由于明军依托高大的城墙,辅以巨炮,构成强大的火力网,后金军很难靠近城墙。
后来后金改用抬运车梯,冒死抢渡护城壕。
可壕沟又深又宽,又是明军特意加长过的。
渡过谈何容易。
双方激战到傍晚时分,拥挤在壕沟边的清军士卒不断被弓箭击中,尸横遍地。
这一仗,后金军队士气大挫,回营之后,士兵们个个抱头大哭。
《清史稿·太宗本纪》载:
既,明总兵满桂出城而阵,上欲击之,三大贝勒均谏止。上怒,趣诸将戴兜鍪,率阿济格疾驰而进,败其前队,追至宁远城下,尽殪之。诸贝勒不及胄而从,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被创。锦州守兵亦出城合战,我军复迎击之。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阵殁,上临其丧,哭而酹之。我军还驻双树铺。乙未,复至锦州。六月己亥,攻锦州,值天溽暑,士卒死伤甚众。庚子,班师。
皇太极不敢再在锦州停留下去了。
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宁远达二十四天之久,不仅寸功未立,反而损失了大批兵士。
其惨败远远超过其父努尔哈赤发动的宁远之战。
于是六月四日当晚,即下令退兵。
回师途中,把明军尚未修筑完成的小凌河城和大凌河城拆毁泄愤。
图片
宁锦大捷示意图
06
宁锦大捷,对皇太极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对于明廷来说,似乎是一个转机。
不过,大明并没有抓住这次可以乘胜追击的机会。
事出反常必有妖。
因为朝廷内部的矛盾再次影响到了辽东局势。
此时在朝廷里当家做主的是九千岁魏忠贤。
而袁崇焕的座师韩爌是东林党出身,袁崇焕又是东林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怎么尿到一个壶里去?
宁锦之战刚结束,在魏忠贤的幕后操纵下,阉党就向袁崇焕发动了攻击。
无中生有的指摘袁崇焕不救锦州是畏首畏尾......
最终,袁崇焕被放归广东老家。
宁锦之战的功劳,魏忠贤全部占去。
阉党上下因宁锦大捷获得封赏的不下百人,连魏忠贤还不会说话的从孙子魏鹏翼都被封了安平伯。
《明史·袁崇焕传》载:
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遂乞休。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七月,遂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及叙功,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
图片
魏忠贤
07
而真正的指挥者袁崇焕只被加了一级工资,别的啥也没有。
对于这个结果,连魏忠贤的心腹霍维华都觉得“粪坑里跳高——过分了”。
就上了一本奏疏给袁崇焕鸣不平。
为什么霍维华会触、敢触魏忠贤的霉头?
因为霍维华得到了一条惊天大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