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黏菌素 E和B 如何区分?

多黏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有 A、B、C、D 和 E 这 5 种。因良好的疗效、较高的相对安全性,临床主要使用多黏菌素 B(PMB)和多黏菌素 E(CST,又称黏菌素)。
PMB 和 CST 结构和体外活性非常相似,很多时候大家傻傻分不清。
所以,本文笔者结合相关资料聊聊各自的特点。
一、多黏菌素类结构特点
PMB 和 CST 的化学结构如下:
图片
多黏菌素 B 和 E 的化学结构
两者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其中PMB的 6 号位上是苯丙氨酸,CST 是亮氨酸(见上图)[1]。
这一微小差别,导致CST 水溶性较 PMB 差[2]。
二、多黏菌素类制剂
多黏菌素类本身呈碱性,因此 PMB 常以硫酸盐的形式制成注射剂[4],而 CST 有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 E 和注射用多黏菌素 E 甲磺酸钠(colistin methane sulfonate,CMS) 两种制剂。
图片
多黏菌素甲磺酸盐化学结构
CMS 抗菌活性部位(伯氨基)被甲磺酸所掩盖, 所以CMS 本身没有抗菌活性,是一种前体药物,需给药后在人体转化成 CST 才能发挥抗菌活性[6]。
CMS 本质上是 CST 的衍生化产物
由 CST 的伯氨基与甲醛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氨基甲磺酸结构(如上图),衍生物解决了多黏菌素 E 水溶性较 B 差的问题,同时解决了过去认为硫酸盐的毒性较大,且注射给药刺激血管引起剧烈疼痛的问题[5]。
三、多黏菌素类剂量单位及其换算
PMB 长期以来均采用效价表示其抗菌活性,故临床使用中不存在用药剂量混乱的问题。
CMS 由于各国的计量单位不一样,因此换算比较复杂,主要有 3 种:
国际单位(IU)
多黏菌素 E 甲磺酸盐(CMS)
多黏菌素 E 碱基质量(CBA)
临床应用剂量较为混乱[7]。通常的换算方法为[8]:
多黏菌素 E 甲磺酸钠,100IU ≈ 80 mg CMS ≈ 33 mg CBA
硫酸多黏菌素 E,1 mg ≈ 2.27IU
硫酸多黏菌素 B,1IU = 1 mg
总结各国已上市注射用多黏菌类药物剂量单位换算表[8]如下:
图片
四、多黏菌素类药动学特点
CMS 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以原型经肾脏排泄,仅少部分(约 20% 左右)经肾脏转化成有效成分 CST,CST 和 PMB 主要经非肾脏途径排泄,路径如下图。
图片
多黏菌素 B 和 E 体内代谢过程
此种代谢差异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9]:
CMS 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迅速达峰(约 10 min),但因代谢缓慢,其活性成分表[8],影响其起效速度。
PMB 给药形式是活性的药物,进入体内可以直接发挥抗菌作用,所以达峰时间较快,约为 1 h,其半衰期也较长。
多黏菌素 B 和多黏菌素 E 的详细对比如下:
图片
由于 CMS 在体内转化为 CST 的过程受较多因素影响,PK 数据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肌酐清除率及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患者 CST 的稳态浓度差异可高达 10 倍[10]。
五、多黏菌素类药效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PMB 和 CST 的抗菌作用相似,但PMB 的抗菌活性强于 CST
不同的多黏菌素 E 制剂抗菌活性不同,CMS 的活性低于多黏菌素 E 硫酸盐,毒性也较低,多黏菌素 E 硫酸盐因毒性应用较少,主要用于药敏试验
总体上由于 PK 参数的差异导致临床应用侧重不同[8]:
PMB 静脉给药结束即可达到血药峰浓度,更适用于血流感染的治疗
CMS 为前体药物,本身无活性,需要在体内转化为多黏菌素 E 后才能发挥药效,CMS 60% ~ 70% 经肾排出,在尿液中转化为 CST 而适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
另外,受到多黏菌素类药物最高耐受剂量限制,肺炎患者静脉用药时很难达到所需的肺组织药物浓度,指南推荐对重症肺炎同时辅助多黏菌素类药物吸入治疗。
《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 48 版)[13]推荐CST雾化,并指出 PBM 可导致肺上皮细胞毒性不能用于吸入治疗
其他文献也指出用 CMS 雾化,《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多黏菌素 E 甲磺酸钠可以优先选择用于雾化。
CMS 为前体药物,直接雾化效果存疑(除非肺部也有类似肾脏的活化功能)。
六、多粘菌素类不良反应
肾毒性:最近研究[14~15]显示 CMS 肾毒性大于 PMB
CST 和 PMB 体外细胞毒性相似,为什么临床研究显示 CMS 肾毒性大于 PMB 呢?
▲可能跟二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关:有研究[16]显示多黏菌素摄入肾细胞呈饱和现象,即增加多黏菌素剂量即使超过阈值也不会增加肾细胞摄取。所以在给予相同的日剂量时,若减少给药频次,可能会降低毒性。虽然 CMS 和 PMB 通常都是 q12h 给药,但因为 PMB 进入体内后可以快速达峰值直接发挥疗效,然后降低到谷值,对于肾细胞可能只会呈现一天一次的摄取饱和状态。而CMS为前提药物,需要水解成活性物质,需要至少 7 h 才能达峰值,这个水解过程缓慢,活性药物的消除也缓慢,从而导致肾细胞不呈现一次饱和而持续摄取,从而增加多黏菌素E在肾细胞的摄取,从而增加 AKI 发生率。
▲CMS 为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为有效成分比较缓慢,血药浓度波动较大,为使其尽快达到有效浓度,可能给予的剂量往往过高,体内代谢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加其肾毒性。
皮肤色素沉着:PMB 所特有的 ADR
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武汉两位抗疫英雄就是因为使用多黏菌素 B 导致变成了「黑人」。
皮肤色素沉着可能与其结构中存在苯丙氨酸有关。据李大魁、金有豫、汤光翻译的《马丁代尔药物大典》记载:苯丙氨酸有治疗白癜风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有 60% 以上存在色素再沉着,亮氨酸则有改善肝病的作用[17]。
其作用机制是由于硫酸多黏菌素 B 引起组胺释放,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并使皮肤 IL-6 过度表达,引起黑素细胞大量着色,从而引起皮肤变黑[18],停药后是否能自行完全缓解,目前未形成一致意见,但色素沉着不影响抗感染治疗。
支气管痉挛:PMB 肺毒性更为明显
AHMED 等[19]在体外细胞试验中发现,24 h 内 PMB 诱导肺上皮细胞凋亡的毒性约为硫酸多黏菌素 E 的 2 倍,而 CMS 几乎无此毒性。基于此,《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 48 版)[13]建议吸入多黏菌素时宜选用 CST,而非多黏菌素 B。
有研究[16]指出导致 PMB 肺毒性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理条件下,PMB 的聚阳离子形式较 CMS 的聚阴离子形式毒性大
也有研究[20]指出是 6 位氨基酸的不同导致肺毒性的差异:PMB 苯丙氨酸含有芳香苄基,CMS 亮氨酸含有脂肪族异丁基,苯丙氨酸的芳香性和较大的尺寸导致两者立体构象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生物活性,导致前者与肺上皮细胞、肺表面活性剂、转运蛋白质和黏蛋白等结合增强,从而使得前者抗菌效力增强的同时不良反应相对较大。
但 CMS 作为前药,本身无抗菌活性,需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 E 方能起效,起效时间长,靶部位药物转化率低,有研究[21-22]显示人类肺部中仅有 1.4% 的 CMS 转化为多黏菌素 E。PMB 以其活性形式给药,可以迅速在肺部达到治疗效果,杀菌作用强[22],并可中和内毒素,疗效相对多黏菌素 E 更优
从目前文献来看,CMS 吸入治疗肺炎的相关研究较多,安全性好,但其转化率低,疗效有限;而 PMB 吸入治疗肺炎较 CMS 疗效好,国内临床可获得,但肺部不良反应尚不十分明确,这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对照研究进行评估。
小结
CMS 是前体药物,需在肾脏转化,其转化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 PK 参数个体差异较大,且血药浓度受肾功能影响。
PMB 主要通过非肾脏途径消除,且总清除率与肾功能相关性不大,剂量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可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质量浓度,受肾功能影响较小。
因此,PMB 更适合血流感染,而 CMS 更适合尿路感染。
至于雾化治疗肺部感染,笔者认为还需更多试验来验证两者的优劣。
目前,多黏菌素 E 硫酸盐的相关研究数据较少,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丰富临床选择。
比如,是否可用多黏菌素 E 硫酸盐雾化治疗肺部感染,既避免了 PMB 的肺毒性又解决了 CMS 肺部转化率的问题。
首发:丁香园临床用药指南
策划:圆脸大侠
参考文献:
[1] Kasiakou SK,Tam VH,et al.Polymyxin B:similarities to and differences from colistin(polymyxin E)[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07,5(5):811-821.
[2] William MM,Kirby MD.Colistin[J]. JAMA,1961,23: 854.
[3] 乔涵,游雪甫,李聪然.多黏菌素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7):770-770.
[4] Barnett M,Bushby SR,Wilkinson S.Sodium sulphomethyl derivative- sof polymyxins[J].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Chemothera- py,1964,23: 552-574.
[5] Horton J,Pankey GA.Polymyxin B,colistin and sodium colistimethate[J]. J Urology,1982,128(4) : 874-875.
[6] Mackay DN,Kaye D,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olistin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impaired renal function[J]. N Engl J Med,1964,270 (8) : 394-397.
[7] Nation RL,Li J,Cars O,et al. Framework for optimisation of the clini- cal use of colistin and polymyxin B: the Prato polymyxin consensus [J]. Lancet Infect Dis.2015.15(2) : 225-234.
[8]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等.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4):292-310.
[9] 赵宝红,陈瑞玲.多黏菌素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药品评价,2019,16(8):17-22.
[10] GARONZIK S M,LI J,THAMLIKITKUL V,et al.Popula- 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 and formed colist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from a multicenter study provide dosing suggestions for various categories of patients[J].Antimicro Agents Chemother,2011,55 (7) :3284-3294.
[11] Jian L , Nation R L ,Milne R W , et al. Evaluation of colistin as an agent against multi-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ScienceDir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5, 25(1):11-25.
[12] 刘治国,杨雪,车道标,等.多黏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9,34(5):701-705.
[13] 范洪伟,王焕玲,吕玮,等译.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48 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18: 124-125.
[14] Phe K, Lee Y, McDaneld PM, et al. In vitro assessment and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of comparative nephrotoxicity rates associated with colistimethate versus polymyxin B therapy[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4, 58(5): 2740-2746.
[15] Rigatto MH, Oliveira MS, Perdigão-Neto LV, et al.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listin versus Polymyxin B.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J]. 2016, 60(4): 2443-2449.
[16] TRAN T B,VELKOV T,NATION R L, et al.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of colistin and polymyxin B: are we there yet[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6,48(6) : 592-597.
[17] 李大魁、金有豫、汤光.译《马丁代尔药物大典》(37版).
[18] Mattos KPH, Cintra ML, Gouvêa IR, et al. Skin hyperpigmentation following intravenous polymyxin B treatment associated with melanocyte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J]. J Clin Pharm Ther, 2017, 42(5):573-578.
[19] AHMED M U,VELKOV T,LIN Y W,et al.Potential toxicity of polymyxins in human lung epithelial cells[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7,61(6) : e02690-16.
[20] ROBERTS K D,AZAD M A K,WANG J,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of the major lipopeptide components of polymyxin B and colistin: last-line antibiotic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J]. ACS Infect Dis,2015,1(11) : 568-575.
[21] YAPA S W S,LI J,PATEL K,et al.Pulmonary and systemic pharmacokinetics of inhaled and intravenous colistin methanesulfonate in cystic fibrosis patients: targeting advantage of inhalational administration [J].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2014,58(5) : 2570-2579.
[22] LIN Y W,ZHOU Q,ONUFRAK N J,et al. Aerosolized Polymyxin B for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etermination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indices for aerosolized Polymyxin B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a mouse lung infection model[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7,61(8) : pii: e0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