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云链、铁建银信、建行融信……哪种E信模式更具优势?

摘要
新冠疫情延续三年,实体经济成为全民寄托,供应链金融走上台前。尤其是在2016年以后,经过各界人士的推动,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各类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出台极大了鼓舞了供应链金融行业从业者的信心,以及给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利好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很难。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家出台政策越多,越说明这个行业越难落地
近几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奇葩的现象,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多级流转、分拆等E信模式成为了供应链金融的代名词。如果哪家公司没有这样的业务,就不是优秀的供应链金融企业,那我们今天就来重点讨论下E信模式是否是真的创新
-01-
E信是什么?都有哪些模式
自2015年中企云链下半年开始上线云信至今,E信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近七年,结合市场上的不同的E信模式,可分为科技金融型E信平台、产业集团型E信平台和金融机构型E信平台这三类
注:E信是由大型企业集团通过E信平台,将其优质企业信用转化为可流转、可融资、可灵活配置的一种创新型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在E信期限内通过E信平台,可将其接收的E信进行转让、融资或持有。
图片
E信模式的核心两个要素是资产和资金。这里的资产主要指央国企等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资金主要是指央国企等核心企业的闲置银行授信
-02-
科技金融型E信平台的王者:中企云链
科技金融型E信模式要从2015年5月,由中国中车联合中国铁建、中国船舶、国机集团、中国航天、首钢等联合成立的中企云链说起,2015年9月首单云信业务落地中车,之后引入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2大金融机构作为股东,搭建了路人眼中的巨无霸供应链金融平台。一手拥有强大央国企核心企业资源,一手拥有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低价的资金,这样的平台势必将引领行业的发展。经过了7年的发展,中企云链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下:
1.光芒褪去,盈利模式仍未固化
根据中企云链官网数据,目前注册企业数为16.8万家,云信累计交易为1.8万亿元,云信确权为0.6万亿元,实现保理融资为0.4万亿元。中企云链运营7年,从这个数据来看并不优秀第一点,看似拥有了16.8万家企业注册和1.8万亿元的云信交易数据,但是这个两个数字背后看不到任何盈利点;第二点,从确权0.6万亿和融资0.4万亿来看,7年的时间,每年的确权金额为800-900亿元,融资为500-600亿元,这个数字与常规的保理公司、科技型的线上保理业务或者保理资产证券化来比,没有任何优势。
从E信模式的核心要素来看,中企云链的股东资源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产业股东提供资产,银行股东赋予资金,但是这里边一个重要的问题出来了,就是谁在进行资产的风险定价。很明显,既不是中企云链,也不是银行,而产业链中央国企核心企业。因为资金主要是央国企等核心企业在银行的闲置授信,每一笔授信都有其固定的价格。而中企云链的角色是科技服务商,提供了平台、营销和运营等服务,但是这个服务费用的收取基础是融资规模,而不是交易量。
目前行业的收费标准基本上在年化5‰至0之间,基于目前中企云链的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持续亏损再所难免,虽然增加了租赁、票据、普惠助贷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是对于目前的中企云链来讲仍是杯水车薪。
2. 估值低下,股东纷纷自立门户
E信模式优势我们很容易看到,通过核心企业线上化开立E信,将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传递至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可以通过持有的E信进行拆分流转(支付)、融资和持有至到期。这个业务的本质就是传统的反向保理的线上化升级版,仍然是围绕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展开,也明确了中企云链此类企业的服务对象为核心企业和链接N个银行等金融机构。
这样的平台类似于核心企业信用额度流转的路由器,在路由器与N个银行实现接口打通后,核心企业只要登陆平台就可以将N个银行的闲置授信额度进行流转。这一点目前仍是科技金融型E信模式的优势,但是对于中企云链巨无霸的央企股东来讲,中企云链的运作模式并不高效,后续出现了如中铁建、中车这些股东自立门户。
股东自立门户的原因很直接,第一,云信模式可复制性很强,对于中铁建、中车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来讲几乎是0成本;第二,中企云链科技化效能过低,股东无法看到合理的投资回报。结合中企云链2021年2月的股权挂牌,其估值仍达不到一个独角兽的级别。
3. 看似量大,金融机构有苦难言
中企云链自2015年上线云信产品至今,累计融资规模0.4万亿,合作金融机构达40家以上,这个规模实在是无法满足各家金融机构的营收要求。业务要想实现合作,一般都要完成平台与银行的接口打通。目前,已经发现部分金融机构在实现接口后,连系统开发成本都无法回收,这个大饼继续画下去的难度很大
科技金融型E信平台如何有效地发挥其路由器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成为核心企业限制授信出借盈利的平台以及如何为金融机构提升供应链融资或普惠融资规模则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03-
产业集团型E信平台的爆品:铁建银信
中国铁建2017年上半年设立保理公司,2017年9月铁建银信平台,截至2021年底,铁建银信开具规模约2,000亿元,笔者结合此前银信平台公布数据,铁建银信的融资有效率在60-70%,因此其银信融资规模约为1,200-1,400亿元。根据铁建保理财务报表,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资产总额为133.5亿元,负债总额为116.5亿元,营业总收入为9.9亿元,净利润为2.3亿元。仅从财务指标就可以看出,铁建银信预估在2021年为铁建集团贡献近4.5亿元的净利润。
1. 建工集团,应付量大
铁建银信平台背靠中铁建集团,根据中铁建集团2021年年报,应付账款金额为3,620亿元,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在141天。拥有上万家供应商,应付规模近4,000亿元,铁建银信平台逐渐成为集团供应商重要的结算、融资平台。在集团的统一协调下,供应商上线由银信平台与各层级子公司对接完成,上线速度、营销成本明显低于科技金融型E信模式。
2. 闲置授信,自主定价,产业自融
铁建银信背靠中铁建集团,拥有大量的银行闲置授信,铁建银信平台一方面将各类供应商和资产进行线上整合,另一方面将集团闲置授信通过平台传递至供应商,赚取利差。主要收益体现为再保理利差和平台服务费。这种模式下对于链条上的供应商不可避免的加重了生存成本,这个生存成本主要表现为银信期限与合同付款期限可能存在延长的可能和几乎不可议价的银信贴现成本。
产业集团型E信平台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自融的工具;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应付账款资产资源压低金融机构的授信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融资成本转嫁供应商或者延长账期或者将E信作为支付手段。即便是各类金融机构知悉模式中的各种手段,只能无奈地充当资金批发商的角色
近期,国资委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财评【2021】104号),要求2022年起,除原有合同已有书面约定外,原则上不再开具6个月以上的商业承兑汇票和供应链债务凭证,防止变相延长付款时限。通知要求中央企业是坚持开放共享,中小企业以其持有的集团内单位出具的商票、供应链债务凭证、应付账款办理贴现、保理等融资业务的,中央企业不得拖延确权,不得将融资机构限定为集团内部机构,严禁高息套利。集团对相关内部机构绩效考核时,应降低上述(如保理、供应链债务凭证)业务利润权重或予以剔除,引导相关内部机构提升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对比近期银保监会对银承、商承开立期限等进行约束,也反映了与国资委一致的要求。
国资委出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团自融行为,是否真的有效,从账期、融资成本上利好中小企业仍需要关注
-04-
金融机构型E信平台的先锋:建行融信
各类金融机构只能在E信中充当资金批发商的角色吗?这个答案肯定是否。我们已经发现从五大国有银行到地方城商农商行都搭建了E信平台那我们今天就以建行融信为例来介绍下金融机构型E信平台。建设银行构建融信平台的出发点主要有:
1.  主动出击,多元产品服务客户
融信是2017年建行构建的E信平台,这对于建设银行来讲,其对公客户中不乏核心企业,如何更加高效地服务客户,提高客户的闲置授信使用额度都是比较好的策略。同时建行的这类客户并不是都如中国铁建一样可以进行自建平台,建行主动建设E信平台,一方面是为了固化客户,另一方面也是产品创新的展现。
2.  兵临城下,自建护城河
为什么说建行属于自建护城河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很多核心企业原本在建行获取银行承兑汇票授信,银承一般都是有保证金的,保证金比例一般在5-20%之间。当核心企业选择自建E信平台或参与科技平台E信平台后,可以通过E信进行上游供应商的结算支付、确权融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控制E信的有效期限,另一方面通过E信提高支付规模后,可以降低在银行的银承保证金,降低约束性银行资金的占用。这样建行的银承授信业务及保证金规模都会受到影响。
第二,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本身就是在央行的规则下开立,不受银行的限制,持有人在拥有贴现资质的银行就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自行贴现。建行拥有大量的银承、商承客户,一直希望可以构建自身的护城河,将客户的票据开立、背书转让、融资贴现都锁定在建行。若是在央行的规则下,这一点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融信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建行融信的构建出发点如此,其他银行也是相似的。银行设立的E信平台不仅仅是资金优势,同时也给客户提供了更多产品选择,提高了银行覆盖产业上下游客户的能力
-05-
三类E信谁与争锋?
结合核心企业资源、核心企业营销能力、资金能力、融资定价能力和产业链客户覆盖能力等五个维度来对三类E信平台进行分析。
图片
从上表可以看出,产业集团型E信平台、金融机构型E信平台和科技金融型E信平台的优势分别为资产、资金和资产资金端的路由器。虽然各家都有不同的优势,但是E信的融资有效性仍是各平台生存基础。E信的融资有效性不仅仅受到核心企业授信费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银承贴现价格的影响。
E信模式归根到底是核心企业反向保理的升级版,并不是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也不能代表供应链金融的全部。供应链金融不是核心企业自融的工具,应成为产融结合的典范,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的有效路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E信模式,更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的综合服务
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之路仍需要更多摸索,市场上的资方仍在主体信用的执念中无法自拔,如何过渡到资产信用,如何解决交易、中小企业融资、库存和订单的融资才是供应链金融的明天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发展已经近90年,在中国不到30年,我们仍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探索,共创供应链金融的明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源:问思供应链
声明:此公号(ID:cnzifi)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END
—论坛速递—
2022年7月28日·北京,期待您的参与!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