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再度入选“新一线城市” 五维度解析青岛为何“站得稳”?

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2年6月1日发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下简称:《榜单》)中,青岛再次入选新一线城市。
据了解,《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1年全年或截至2022年年初的数据。这份《榜单》每年都会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来评估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情况。
青岛成为《榜单》中“新一线”的常驻“嘉宾”,靠的是什么?我们不妨用《榜单》评价体系中的五个维度一一来解读下。
图片
维度一:商业资源集聚度
《榜单》认为,在商业文明的进化中,每一种商业模式都会在潜力更高的市场得到验证,然后再向其他城市拓展复制,这构成了城市之间商业资源的级差,也让品牌资源汇聚成为一座城市商业繁荣最直观的标尺。而商圈的升级与扩容,让城市有了更强的商业资源承载力。城市商圈、次商圈的边界和能级不断扩大,拓展着城市商业空间的新格局。
图片
青岛从最初的中山路商圈,到后来的台东商圈、浮山湾商圈、金家岭商圈、李村商圈,以及下辖的各区市各自培育起的商圈,商业空间不断拓展,凝聚起了遍布整个市域的消费热区,成为城市的活力之源。
在繁华的商圈背后,是不断增长的市场主体和消费数字。
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23日,青岛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00万户,实有注册资本83508.95亿元,其中,个体工商户1234854户,同比增长5.64%,占市场主体总量的61.71%,占到市场主体总量的绝大多数。
同时,截至2021年底,青岛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878元,比上年增长8.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574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21元,增长12.4%。同时,线上市场快速拓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网络销售额742.7亿元,增长26.9%。
维度二:城市枢纽性
城市网络的建立,将商业语境中可流通的一切资源放到了更广大的范围中调配,也将城市的功能和角色分散到更广阔的空间汇总,让一个个的节点围绕城市构建起属于这座城的商业生态。
图片
从交通的联系上看,青岛市作为山东省内东部核心城市,在全省规划中,还担负着胶东经济圈龙头的重任,无论是区域功能的承担还是要素的聚散,都让青岛的枢纽地位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商业资源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势能本来就来自能级的差异,消费者需要寻找更高阶和丰富的消费场所时,必然会去向区域商业中心城市;而品牌也需要首先在区域商业的枢纽站稳脚跟,摸清客户,并搭建起供应链基础,才能进一步向纵深的市场拓展,于是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增强,青岛的区域中心地位也不断凸显,枢纽性不断增强。
枢纽怎么体现?交通运输的数据不会说谎。青岛市2021年全年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货运量4.0亿吨,比上年增长11.8%;完成客运量5144万人次,增长63.3%。全年港口吞吐量6.3亿吨,比上年增长4.3%;拥有空中国内航线185条,国际航线19条,港澳台地区航线2条,全年新开航线25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6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航空货邮吞吐量24万吨,增长14.9%。
维度三:城市人活跃度
《榜单》对活跃度的诠释为,人们在交往和使用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的出现,引致了供给的出现,这个循环,激活或创造了城市的功能,也令它们始终充满活力。
图片
《榜单》认为,消费活跃度、社交活跃度和夜间活跃度构成了城市人活跃度,其中,抹平地域人文地理差距后,最重要的无疑是消费活跃度。
2021年,青岛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343.4亿元,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32.0亿元,增长21.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33.7亿元,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41.8亿元,增长14.6%。
政府财政支出作为另一重要消费端,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教育支出308.8亿元,增长7.0%;科学技术支出51.3亿元,增长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3.1亿元,增长9.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3.8亿元,增长3.0%。
城乡同步增长的消费活跃度,带来的是全市的百业兴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同步随之获得发展,公共服务和物品供给更加充裕,个人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随之增长,城市的整体活跃度也在供需循环中水涨船高。
另一组数字更是为活跃度提供了佐证:截至2021年末,青岛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6条,长度达到284公里,运营车站128个,开行列车67万列次,总运营里程2177万列公里,年客运量24659万人次,日均客运量68万人次;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0595辆,公交运营线路925条,线网长度9377公里,年客运量82765万人次,日均客运量227万人次,熙熙攘攘的公共交通,绘出了城市活跃的另一个侧影。
维度四:生活方式多样性
《榜单》称,连续多年量化追踪了城市休闲娱乐供需的多元程度之后,得出结论:城市的兴旺程度,往往取决于社会需求是否旺盛,尤其是城市文明中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端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是否被挤压。
图片
而青岛的高阶需求,则体现出了逆势的上扬,据统计,青岛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363元,同比增长11.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全市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4.5%,化妆品类增长24.5%,金银珠宝类增长62.4%,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2.5%,通讯器材类增长159.7%,智能手机类增长152.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28.5%。
作为海滨旅游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一直是青岛的优势项,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青岛市也以其旅游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提前复苏,2021年,青岛全年接待游客82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1411亿元,增长37.4%。截至年末,拥有A级旅游景区109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25处,3A级旅游景区7处。拥有星级酒店85个。其中,5星级酒店11个,4星级酒店22个,3星级酒店39个。
维度五: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指向的是城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抗风险、始终保持良性发展的能力,《榜单》对高成长力城市的画像包含了产业创新氛围浓厚、人才不断流入。其中两个关键词:产业、人才。
图片
产业方面,截至2021年末,青岛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境内上市公司达到5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54家,比上年增加115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06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总数达97家;累计有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现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
产业兴盛的背后是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全市202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3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31.8亿元,增长12.2%;有效发明专利46609件,比上年增长22.6%;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6.28件,比上年增加5.28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616件。
人才方面,2021年青岛新引进集聚人才26.1万人,人才总量突破251.1万人。提到人才,不得不提的就是人口,稳固的劳动力结构离不开稳定的人口数量。2021年年末,青岛全市常住人口1025.6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9%。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1.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7.17%,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38.1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8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5.35万人。
科技创新带来了城市发展的生产力,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带起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人才和人口带来的结构性劳动力要素,则为城市的未来扎牢了根基。
千万人口、一万四千亿GDP、一千三百亿预算收入,在新一线城市名单中站稳脚跟的青岛,锚定的目标绝不止于“新一线”——区域的龙头,开放的门户,高能级枢纽……一切标签都指向一个总目标: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策划制作
^_^
责编:小勇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