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岁月的艾香

图片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农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是过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大早,家家户户打扫门庭,在太阳出来之前把艾条用红绳系住插于门楣,作为辟邪驱毒的信物。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这样写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可见,过端午节“蒲艾簪门”的习俗古已有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明朝张岱在《夜航船》里也说:“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
图片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先秦·诗经《王风·采葛》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战国·屈原《离骚》
长在山野水滨的艾草,携带着浓郁的苦香,携带着大自然的密码,从历史的长河里,从《诗经》的短章里,从《离骚》的长卷里飘来了。你看,露未干、雾未散的清晨,沉浸在爱情里的人,站在艾草丛里,踮着脚尖,望眼欲穿。置身于《诗经》里的艾草,竟然还是一株“相思草”。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宋·文天祥《端午即事》
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好不容易逃脱后,不幸又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他壮志不已,决心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艾草化出的这远古朴实又浪漫的爱情,这悲壮的明志诗词,就永远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
图片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宋·苏轼《浣溪沙五首·其五》)。
艾草,因为它太普通,因而我们这儿也叫它“艾蒿”。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乡下随处可见。端午前后,山坡上,田埂头,野地里,阡陌旁,乃至残垣荒院,往往生长着青青蓬勃的艾草。
一簇簇茎秆修直的茂密艾蒿,墨绿的叶片在微风里婆娑摇曳,走到它身旁,一股浓浓的别致幽香便迎面扑来。这清新的熏香,是从大自然中萃取出来的,微苦却沁人心脾,入脑入心。
在艾蒿丛前待久了,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株艾草,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药香。正如苏轼诗中所言:雨过天晴,初夏的阳光光洁明亮,艾蒿的气味好似薰香一般扑鼻而来,面对如此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心情愉悦,很是受用。
图片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唐·和凝《宫词·其一》
隐身于乡野的艾草,只与山野亲近,与村庄亲近,与飞鸟亲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一心一意地汲取阳光雨露,把自己修炼成一味良药,成为百草之王。
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
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
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
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元·王旭《水调歌头· 端午》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是一剂草药,具有理气血、除湿寒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可平喘、镇咳及祛痰,能止血、抗凝血等。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还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安神醒脑的作用。作为食材,味道独特,清香鲜美。民间更有一种说法,端午节太阳出来之前采摘艾草,其药效倍增。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小时候的端午,母亲会缝制小香包,里面装上晾干的艾叶,让我们佩戴在身上,祛病避邪。一个夏天,我生了满身的痱子,痛痒难忍。母亲烧了一锅艾蒿水给我洗澡。连洗几天,止痛止痒,不久痱子便退去了。
端午节前后,父亲会割来艾蒿,拧成拇指粗细的艾蒿绳晾晒干。夏季的夜晚,点燃的艾草散发出淡淡清香,那是乡村原生态的蚊香。艾草升腾的烟雾伴着夏季打麦场上夜露的清凉,乡亲们拉着闲呱,弥漫着山野农家的烟火味,这是一曲乡村的田园牧歌,简单、闲适、祥和、惬意。直到今天,我仍沉浸艾香中,难以忘怀这一特殊的感情。
图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殷尧藩《端午日》
艾草青青,端午情长。端午来了,小院里,家门口,那独特的芳香,从远古的深处飘来,从容不迫地穿越历史烟尘,沉淀着悠悠时光,却依然散发出那古朴醇厚的清香。插一枝艾草于门楣,眼前顿时萦绕着古韵、诗情……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