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美食 儿时端午记忆——黄米蒸凉糕

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同地方志记载,过去,大同通常在节前十天就开始呈现出节日的景象了。除卖粽叶、马连、糖稀、玫瑰、鸡鱼肉类外,街巷两边还会有许多小摊点,专卖五色线、符条、符块(包括用腊光纸编织的马和青蛙等)、剪纸鸡,以及各式荷包、香囊等。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家门、院门上要悬艾虎、艾符、剪纸鸡和香囊以避邪,并要煮艾水沐浴,以避虫毒。大人小孩手腕、脚腕上挽五色花线绳,避虫蛇,护身保平安。门头上还要挂五谷锦袋,祈愿五谷丰登好年景。
图片
贴符挂艾
采艾,编符,挽花线绳儿,缝香囊和五谷锦袋,买红枣,泡粽叶,包粽子,蒸凉糕,都是大同人端午节的标配。包粽子,是南方北方都有的习俗,而蒸凉糕,是北方晋蒙冀地区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一说粽子,一说凉糕,首先想到的是糯米,北方人也叫它江米。不过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一方人,过去的北方搞不到糯米,也缺少苇叶。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物流闭塞的年代,塞北地区也是见不到什么糯米的。那么想做粽子和凉糕,就只好选择另一种米,黄米。
小米来自谷子,黄米来自黍子。小米粒小,黄米粒大,小米黄米都含糖,而黄米更具粘性更筋道,这正是做粽子、蒸凉糕所需要的。
包粽子需要更多的材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精致活儿。而蒸凉糕相对就省时省料,又方便易操作。老大同人就有蒸凉糕的习俗。
图片
黄米凉糕铺粽叶
要提前半天泡好黄米,只有泡透了的米才更好用。红枣洗干净,剔去枣核儿,切成四六瓣儿,泡水中待用。苇叶子铺在锅里稍微煮一会儿变得浸润柔软,同时苇叶子的清香也弥漫开来。
锅中加适量的水,逐渐加火升温,泡好的米下锅,稍微熬一阵儿并慢慢搅拌均匀,人们把这个程序叫“出”一下。“出”的过程,一是让米初熟,二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出黄米的粘性。
笼屉底部,打十字儿铺好两三层苇叶,已经变粘的黄米舀在笼屉里摊平。摊平一层后,撒一层红枣瓣儿儿,要是条件好,再撒些青红丝子就美绝了。摊上两三层大约两寸厚就好,太厚了不易蒸熟。
盖好笼屉,座锅加水,最好把原来煮泡苇叶的水也加进锅里,让苇叶的清香充分地释放渗透。旺火蒸上个把钟头,米彻底蒸塌熟透就好了。
蒸熟的大糕饼倒扣在案板上,苇叶把四周裹严实,把边缘上的苇叶包起拢到中心,手掌蘸水,连续拍打苇叶子直到平整地粘连好。然后压上蒸笼盖子,上面再压一个重物,比如一块石板,或者一面大的坛盖子。尽量压实压紧,直到糕饼变冷。蒸过的黄米和红枣冷却后,它们的粘性再一次得到释放,越发的筋道。
打开一部分苇叶子,裁一大块凉糕下来,切成小份儿,再放点白沙糖,入口又糯又沙更美。不过老大同人吃凉糕,还有个蘸糖稀的习惯,凉糕加糖稀,类似于吃黄糕蘸糖饧,甜上加甜,糯润爽滑,又一种味觉体验。至于之前要夹入的红枣儿,也有人图方便,直接和黄米放锅里一块儿“出”,提前与黄米融合入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十分地好。
做一大块凉糕,就如包一个巨大的粽子。味道相似,凉糕更朴实更亲民,一勺儿来一块,吃得滋润,吃得挡口瓷实。
图片
黄米凉糕沾玫瑰糖稀
好多年不吃黄米粽子和凉糕了,吃的几乎全是糯米的粽子凉糕,如今就连糯米都是好几个品种,长米,圆米随便选。枣子也是各种样子,各种味道。而人们亲手包粽子蒸凉糕的次数却少了很多。
曾经,我们多少人因为能喝到一杯浓浓的糖水而开心满足,多少孩子掰着手指头数念着或许一年只能吃一两次的,香甜无比的粽子或凉糕。可如今,又有多少人闻糖色变,对糖和甜食避而远之。
所以怀念。
图片
黄米粽子
文章内容来源于大同文旅,转载请注明出处!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