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巷整治提升五年间,胡同重拾“安静和烟火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老大爷养的兔子跑到了路中间,女孩们在家门口做游戏,奶奶抱着孙儿跟邻居聊天,笼子里的鸟儿叫喳喳,这是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里的午后景象。
“住在胡同里的人喜欢安静,也爱邻里之间的烟火气儿。”自小生长在这里的72岁老人张毓说,这几年胡同的路平了,车少了,地面干净了,环境漂亮了,也把静还给大家了。
自2017年起,北京先后启动了两轮、为期5年的“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文华胡同就在这两轮改造中变了面貌。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城管办科长刘杨也是街道的街巷长,她介绍,改造前,胡同有私搭乱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无序、公共设施老旧等多重问题;整治中也曾有居民思想工作难做、改造需求众口难调等矛盾。
对此,街道组织多方力量查访问需,了解居民诉求、收集居民意见与建议,逐一对应解决居民生活难题。
从整体风貌到百姓需求的细枝末节,刘杨如数家珍:对胡同内民居屋顶进行翻新,统一更换安装了有门禁、可防盗的原木门,增强居民安全感;关停周边违法“七小门店”,实施准物业管理;在周边区域开展居民停车自治;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清洗、修缮;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设;检修消防设施、增设公共文体设施、布置文化景观……胡同肌里得以恢复,老城风貌重现。
图片
6月2日,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居民的绿植和鸟笼摆在门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治理环境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看来,第一轮和第二轮环境整治提升的本质区别在于“精细化,标准更高了。”
陈志娟介绍,第一轮整治后发生“老整治老反复”的问题,“究其根源要把文明行为创建抓起来,环境问题大多都是人产生的,要让老百姓要参与进来。”
先是首都文明办作为牵头单位的加入,将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结合,背街小巷的治理从北京市核心区逐步推广到城6区。在基本整治完成的基础上,老百姓还有一些更细的、更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停车、绿化空间不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无障碍设施需要完善,乃至涉及养狗、吐痰文明习惯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的工作启动,范围也从城6区扩大到了城16区,面积更广,方案更精细化。
除了城管委和首都文明办,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也加入进来,更加强调规划引领的作用。北京多个街乡镇都有自己聘请的责任规划师团队,结合街巷特点和群众诉求,来做持续的更新改造。
一街一巷一策。西城区城市管理委街巷管理科科长刘强举例,坐落于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成为整条胡同精神气脉的核心,因此改造以尊重、保留历史文化,突出街巷风情为目标,坚持修旧如旧;什刹海街道以景区为核心,更注重绿道和景观;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开展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都是拿着原来的老照片一版一版比对,找最合适的改造方案。”
据介绍,北京市选派1.63万余名街巷长,招募小巷管家3.98余万名,整合网格员、协管员等队伍,开展街巷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12345市民服务热线里群众反映的街巷环境问题,成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的重要靶向。北京市市政务服务局每月通报梳理诉求前3类的环境问题和诉求排名前10的街道,北京市城管委与相关部门帮扶指导诉求量靠前的街道,督促落实。
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全市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 2021年,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到95.6%。
图片
6月2日,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老人抱着孩子坐在家门口乘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已到收官之年,陈志娟说,接下来,这项工作还会与“十四五”的街区更新行动相结合,和“美丽院落”、老旧小区整治等公共空间的治理一起,“连线成片”,在一个个片区形成和谐风貌,并巩固下来。
“城市环境整治一直在路上,它持续有新的问题反映出来,老百姓也会有更高的诉求,以前不合适的会不断修正完善,工作常做常新。”陈志娟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