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眼镜蛇效应”?它会给供应链带来哪些问题?又该如何预防?

# 遇到“眼镜蛇效应”,我们该如何预防?
一、“眼镜蛇效应”
前阵子有粉丝张三前来投稿,向我诉说了他最近遇到的问题,想要征询一下我的意见。
张三是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经理,主要客户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公司每年会出口大量的货柜。
今年年初时,国际海运费用居高不下,公司承受着很大的运费成本压力,于是负责运输采购的同事没有接受货代的报出的高价合约,想要等到运费降下来后去订舱。
张三手上有一票货,几十个货柜就没有订到集装箱舱位。等啊等,等到花儿也谢了,运费还是一动不动。
眼看着交货期要延误了,张三不断地催促采购尽快找到集装箱舱位,终于在3月底时,采购再也找不到更低的价格,只能接受货代报价,订好了从上海港出口的舱位。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从3月末开始,上海浦东地区开始封控,物流停摆,很难找到可以进出上海的卡车。张三想尽了办法,终于是在4月末的时候,花了大价钱搞到了运力,把几十个货柜运到了港口。
原本3月初就应该发的货物,被活生生地耽误了2个月。张三的美国大客户一直在催货,并要求他承担空运货物的费用。本来想要省点运费,这样一来,非但没省下钱,还付出了比原先方案更多的费用。
张三心里堵得慌,想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
听完了张三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著名的“眼镜蛇效应”
图片
话说在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德里市内的眼镜蛇泛滥成灾,被蛇咬到非死即伤,造成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老百姓害怕被蛇咬,于是非必要,不出门,经济停滞,英国殖民者的税收收入就减少了。当时的殖民政府决定要解决城里到处溜达的眼镜蛇,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恢复经济。
眼镜蛇个头大、毒性强、很难搞,只有靠重赏才能找到勇夫,于是殖民者就很慷慨地拿出了大笔赏金,发动了消灭眼镜蛇的运动。
在奖金的刺激之下,人参与猎杀眼镜蛇的活动,效果很显著,蛇的数量迅速下降,猎人们也都拿到了钱,活动发起者和参与者都很满意,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是随着蛇的数量越来越少,猎人发现捕蛇变得越来越内卷了,只有在荒郊野外才能抓到蛇,他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少。
为了能持续拿到赏钱,猎人们开始了业务创新,转换身份,从捕蛇者变成了养蛇专业户,通过饲养眼镜蛇,杀死后上缴,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殖民者也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城里已经看不见蛇了,猎人们还能抓到那么多的蛇?”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殖民者终于掌握了猎人们骗取赏金的证据链,于是,殖民地官员英明地中止了悬赏眼镜蛇的活动。
作为回应,养蛇者也释放了全部的眼镜蛇,让它们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因为蛇已经没有任何的价值了,继续养着它们还要浪费饲料的钱。
最终,德里的眼镜蛇问题比悬赏之前更严重了,城里的蛇越来越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加剧了决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社会现象就被叫做“眼镜蛇效应”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故事有点魔幻,毕竟是来自于神奇的印度。我再举个例子,以前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曾在一家大型的超市打工。超市的老板是一位绅士,很有道德感,也非常珍惜食物。
在每天晚上超市关门后,店里如果有食品包装破损了,没卖出去,老板就会慷慨地送给像我这样的底层打工人,这是一项福利,既避免了食品浪费,又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看上去是双赢的局面。
但后来也发生了“眼镜蛇效应“,老板发现食品包装破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经过调查,根本原因是一小撮基层员工在故意地破坏包装,这样他们就能免费获得这些食物,简直就是零元购。
老板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愤怒地推翻了他原先的决定,宁可把包装损坏的食物丢弃,也绝不再赠送给员工。
二、为什么会发生眼镜蛇效应“?
大家对于这两个故事有什么感想?有人可能会说“决策者不太聪明,被一些人给忽悠了”。
但是这些决定是由决策者来制定的,比如抓到蛇发奖金和食品包装破了送员工,殖民者和老板在决策时,并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决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决策者都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决策可能会造成“副作用”,这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思维的盲区”。
回到文章开头张三的案例中,显然他的采购同事只盯着运输成本,在决策的时候,仅考虑了运费,却没有想到可能会造成的交货延迟,以及后续的超额运费。
采购在思考问题时,仅看到了眼前的问题,他的眼光不够长远,没有想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会给公司整体成本带来何种影响。
做决策的人为何会陷入思维盲区?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考虑问题不够周详,如果我们往深层次去挖掘,就会发现他们的思考模式是线性的,使用的是一种很单纯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型。
在眼镜蛇的案例中,殖民者发现问题是蛇泛滥成灾,解决方案就是重金悬赏。超市老板发现食品只有包装坏了一点,扔掉太可惜,解决方案就是送给员工。张三同事发现运费太贵,解决方法是等到运费下降后再订舱位。
他们在决定后都立即执行,也都遭遇到了决策带来的副作用。殖民者发现赏金猎人“养蛇为患”,超市老板发现员工故意破坏包装,张三发现他要付出更多的超额运费,这些都是在决策之初没有想到的问题。
当我们在处理复杂的、环节之间有相互影响的情况时,就不能使用简单的线性思考模式了。
三、循环思考模式
在复杂的机制中,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连接、而且能互相影响的。供应链就是这样一套机制。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来形容供应链的复杂性,“按下葫芦浮起瓢”。
比方说,当我们想要提升订单交付率,如果简单地增加安全库存数量,就会发现存货越来越多,但交付问题依然存在。
当我们想要降低采购费用,如果简单地找价格更便宜的供应商,就会发生质量投诉和生产报废越来越多,但整体的采购支出金额依然很高。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供应链是由许多环节连接起来的,也就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可能会对其他环节造成潜在的影响,或是说“副作用”。
基于这种情况,有经验的管理者就会在决策时,考虑可能存在的影响,采用循环思考模式,而不是线性模式。
循环思考模式也是从问题本身出发,比如订单交付率低,客户很不满意,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问题明确了,目标也就清楚了,那就是要尽快提升交付表现,按时足量把订单交给客户,这些步骤与线性思维模式是一样的。
关键的不同在于,循环思考会考虑决策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
增加安全库存就是提升所有相关物料的库存水平,但经验告诉我们,造成交付问题的原因很多,物料短缺仅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可能是产能不足或是质量不合格率较高,或是其他的原因引起的。
仅仅增加安全库存,未必能解决及时交付的问题,但肯定会让库存越来越多。有时候,解决方案比原来的问题更糟糕!
正确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系统性地分析,找出交付率低的根本原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纠正行动,才能精准地消除根源,提升交付及时率。
张三的情况也是如此,采购遇到的问题是运费过高,目标就是降低费用,但是被动地等待价格回落需要时间,而张三的大客户是等不起的,急着要拿到货去完成销售额。
这是采购员不曾考虑到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采购及时和张三沟通情况,并和客户解释海运市场价格行情,询问客户是否可以吸收部分运费。
客户如果不愿意承担额外费用,张三可以先把客户最急需的货物安排走高价合约,剩余的、不那么着急的货物可以等一段时间看看,因为在第二季度里海运价格是有可能降下来的,这样就避免了客户抱怨和超额运费。
供应链是一套复杂的机制,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做决策时,一定要思考一下,这项决定是否会影响其他的利益相关方?使用循环思考模式,让决策更加合理,避免由于短视行为造成的意外后果。
作者 | 卓弘毅
来源 | 弘毅供应链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