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要失掉的东部地区,究竟有多重要?

虽然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并未像人们最初预测的那样闪电般地攻城略地,速战速决,进展中的伤亡数量也相当大(这倒是他们作战的一贯风格,特别扛揍),但费了大劲后,俄熊还是没有白忙的。
至今,俄军已基本将亚速海搞成了自己的内海,扎波罗热核电站并入了俄罗斯电网,大部分俄控区也接入了俄语广播和俄语电视台,在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卢布开始代替乌克兰格里夫纳,甚至连基础教育的课本、大街上的标牌,都正在按照俄语模式进行更新。
图片
与此同时,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报道,俄国防部下属的一个委员会表示,俄军第3阶段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将是掌控北方的哈尔科夫州,黑海南部要塞兼工业区的敖德萨州和尼古拉耶夫州。
图片
红色部分大致为俄控区,粉色为下一阶段的目标
看这个架势,似乎要把乌克兰“瘦身”成一个内陆农业国。
可以说,整个乌克兰的工业精华,大部分都位于东部和黑海沿岸区域。
这些地区俄族人占比较高,传统产业链也和俄罗斯本土工业高度配套。
原本按照苏联的规划布局,乌克兰的工业基地大部分都属于主体俄罗斯工业的关联产业。因为承接苏制工业体系,它们跟西方还不兼容。
而且,如此庞大的工业布局,既没有上游也缺乏下游,加之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这些工业离开了俄罗斯,往往很难创造出价值,搁到别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图片
同时,能源方面,它们也需要俄罗斯的供给和补贴。
由此双方形成了一种循环互补的经济——你的机器我们包圆儿;你的厂子我们供油供气!
原本,颜色革命前,乌克兰的大部分工业企业还能通过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保障着大致正常运作,在俄罗斯的军火重工产业中喝口汤吃点肉。
没成想,两次颜色革命后,乌克兰开始疯狂地去俄化,不但禁止俄语和俄罗斯、苏联相关的一切事物,还试图直接割裂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
这导致,乌克兰自废了原本不错的工业能力。
在把自己的工业体系玩死的同时,他们还嫌东乌工业区死得不够透,对乌东各州,特别是顿巴斯地区进行了暴力“去俄化”....
图片
这个乌东的顿巴斯地区,不但俄语人口占比高(此地很多乌克兰族日常也只说俄语),经济上对俄罗斯的依赖也尤为明显。
顿巴斯地区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业合作对象,就是俄罗斯,如果直接选择决裂,几乎就等于让当地人去喝西北风。
而且,当地居民很多都是产业工人世家,大多数人对苏联相关的事物并不怎么厌弃,因而看俄罗斯,也总感觉很亲切。
图片
顿涅茨克人在列宁广场上集会
与此同时,有着乌政府和西方势力撑腰的各色新纳粹武装,又开始明目张胆地对俄语人口进行无差别的迫害甚至屠杀...
图片
法国纪录片《顿巴斯》中,真实讲述了屠杀场面,结果被西方人权组织列为了“禁片”压了7年多才得以公开
因单位倒闭而失业在家生活困顿,又惨遭报复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们一怒之下,拿起了武器进行反抗。
就这样,2014年2月起,顿巴斯战争开打...
期间,还有悲催的马来西亚航空17号客机不幸躺枪。具体真相,至今扑朔迷离。
图片
同乌克兰离心力最强烈的顿巴斯地区,属于乌克兰的“老工业区”和重工业基地。
顿涅茨克的煤炭、精制钢、焦炭、生铁、钢铁产量,几乎都占到了乌克兰全国产量的一半。
顿涅茨克的交通领先,很多工厂、煤矿都拥有自己的专用铁路,该地区的铁路里程占到乌克兰第聂伯河以东的40%以上。
图片
顿涅茨克的矿工,是当地民兵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甘茨克则拥有乌克兰最大的内燃机车制造中心,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冶金和化工产业都非常发达,还是卫国战争时代的“革命老区”。
图片
卫国战争中悲壮的“青年近卫军”的事迹,就源自卢甘茨克州的煤矿城市克拉斯诺顿。英雄们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不过,正如前面说的那样,这些工业只有挂靠到俄罗斯身上,才能高效运转起来,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类似的还有俄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开了进去的赫尔松州。
图片
随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渐行渐远,赫尔松州原本的车辆和船舶制造维修业,都逐渐垮掉了,工业已经呈现半瘫痪状态。
相比之下,俄军公布的“第三期”目标之一,尼古拉耶夫,也强不到哪去。
图片
因为没有订单,更无力维持日常运作,此地的重要标志——前苏联最大造船厂,苏联唯一的航母建造总基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它也是辽宁号前身,瓦良格航母的诞生地),早在2018年7月3日,就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宣布破产。
以至于有人曾戏称,别说是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你哪怕就是把金山银山,甚至全宇宙给了乌克兰,他也都会败光的。
图片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内被废弃的军舰
境遇明显要好些的,是位于基辅西郊的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
这个前苏联著名航空设计局,欧洲最大运输机的生产地,即便在颜色革命后的一段时期内,仍旧坚持向俄罗斯战略巡航导弹提供着发动机,再加上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订单,这才维持了下去。
图片
安东诺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的航空展,这算是乌克兰工业最后的体面了
此外还能持续盈利的,就是位于扎波罗热的马达西奇公司,以及马里乌波尔的伊里奇钢铁厂和亚速斯塔尔钢厂(欧洲规模最大)。
图片
这个耗了俄军80余天的亚速钢铁厂和相对比较容易就拿下的那个伊里奇钢铁厂占了乌克兰钢铁产能的50%左右(其余的大部也在乌东地区),都隶属于一个企业集团,它们的老板是乌克兰大寡头雷纳托·阿克梅托夫——他趁着乌克兰独立后的私有化浪潮,曾经以“白菜价”收购了大量国有资产。
图片
正当俄乌战争焦灼之际,亚速钢铁厂的主人,阿克梅托夫包下了伦敦金融城四大高楼之一,开了一个投资中心
那么,如果接下来俄军能完成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三期”目标,对于乌克兰而言,可以说得上是在“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的基础上,还给他顺便再来了个“去工业化”。
这里就随便说几个全球家喻户晓的乌克兰工业重地:
马达西奇公司:世界知名发动机生产商,曾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位于扎波罗热市。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设计局:前苏联著名坦克设计生产单位,T-34的诞生地,位于哈尔科夫市。
图片
T-34坦克原产乌克兰哈尔科夫
黑海造船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位于尼古拉耶夫市(前面也说过了)。
总的来看,一旦俄军“第三期”目标实现,乌克兰将失去:
1.80%的矿产资源;
2.几乎全部的炼油厂和大型油库;
3.重要的粮食产区和黑土良田;
4.四个大型港口(出海口被封死);
5.核能和煤炭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
6.黑海大陆架上的绝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田;
7.一半以上的钢铁产能;
9.大型造船基地和80%以上的国家军工综合体;
图片
这时,乌克兰将彻底成为一个内陆国家
虽然正如前面说的那样,乌东地区的很多厂矿已经处于濒死和半死的状态,那很大程度上,就跟同俄罗斯境内配套产业的割裂有关,一旦俄罗斯给输点血,一下子就被盘活了。
而乌克兰得到的,就是悲剧地被“去工业化”。
另外,更不容忽视的还有,失去乌东之后,乌克兰失掉的不仅仅是工业能力,大部分的农业能力也将随之丧失。
乌克兰东部的黑土带占比要高于西部,再加上更发达的工业基础,乌东的农业能力,也长期领先于西部地区。
图片
因此,乌东不仅是乌克兰的工业中心,同样也占据了农业的多半江山。
比如,差不多能说得上是开城迎接俄军的赫尔松州,其当地俄族居民只有大约15%,而乌克兰族人口则超过了八成,占据绝对优势。
图片
红圈里连接克里米亚半岛的,就是赫尔松州,紧靠黑海要塞尼古拉耶夫
他们之所以更倾向于俄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满乌克兰当局的农业政策。
黑土肥沃的赫尔松是乌克兰最大的粮食州,被誉为“乌克兰的面包篮子”。
此地的工业企业,也大多跟农业有关。比如,这里是前苏联地区最大的收割机制造基地,拥有着整个欧洲规模第一的食品罐头厂,还是欧洲重要的化肥生产区。
苏联解体后,随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渐行渐远,赫尔松州原本的跟俄罗斯配套的车辆和船舶制造维修业,都逐渐垮掉了,开始越来越倚重农业和脚下的黑土地。
可让当地人最无法接受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几个大寡头的接力操纵下,赫尔松农民们世世代代耕种的黑土地,竟然像变戏法一样,不断转为了美国粮食公司的财产。
图片
全球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以上,唯一的那家法国粮食集团,它背后其实也有美国资本
而且,除了控制土地,西方资本还操控着乌克兰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例如,种子不能用本土或者俄罗斯的,必须要从美国或者欧洲买(欧洲的种子公司,背后也有美国资本),农药化肥,甚至是部分农用机械也要进口。即便乌克兰自己的农业科技和机农用机械并不差,但西方公司们,就是不让用。
更霸道的是,按照相关的“合作协议”,乌克兰只能依据西方给出的“订单”出口粮食,而粮食加工特别是粮食深加工,则是绝对禁止的——因为粮食加工的利润更大。
这“魔幻般”的操作,让那些老实巴交的乌克兰农民那是一万个看不懂,更想不通自己在家门口辛辛苦苦种地,为何变成了给美国人“打工”呢?
图片
战争中,乌克兰农民穿着防弹衣也得坚持下地
此情此景下,在赫尔松人特别是当地农民们看来,无论他们属于乌克兰族还是俄罗斯族,大都已经对基辅的那个为美国人“提供服务”的乌克兰政府失望透顶。
所以,除了东部地区的那些困窘的产业工人,农民们也深受伤害。
图片
其实,自古以来,战争的目的就是土地、人口、资源。
而一旦俄军顺利占领了乌克兰东部地区和黑海沿岸各州,在重建城市和工农业,盘活当地废弃产业的过程中,俄熊不仅掌握了土地和资源,更会获得大部分人心。
即便如此,被“瘦身”后的乌克兰,因为西部地区也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产业,他们做欧洲人的梦想,可能将会更难实现——一旦加入欧盟,不但要拿走大量补贴,更会抢占欧盟诸国原本就很紧张的就业岗位。
欧盟和整个西方世界,绝不会因为乌克兰的“惨”,而放弃自己的核心利益,这点可以大胆预测。
图片
他们最擅长的是“气氛搞起来”、搞到位
总之,“大毛”能不能通过揍“二毛”复兴国家还不好说,但乌克兰妥妥的是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