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解读力发展的5个阶段

图片
图片
马利是一个漂亮的小婴儿,有着一头深色的鬈发、一双深邃的大眼睛,脸蛋儿方方正正。
马利一岁多的时候,她的父母第一次发现了问题。她不再那么频繁地咿咿呀呀了,但还没能讲出哪怕一个词。
等儿科医生将马利转介给听力领域的专业人士时,她已经两岁了。一个月后,她被诊断为严重失聪,甚至可能是先天的。
01
由于在互动、社会化和沟通方面的种种差异,马利和其他失聪儿童在心智理论的发展速度上与正常儿童截然不同,这也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当然,失聪只是能影响心智理论发展的众多童年经历中的一种,但它的影响更为深远。
图片
心智理论是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复杂建构。它不仅基于意图、思想、情绪、想象、心理实体和不受干扰的心智而产生,也能激发它们。也恰恰是基于这些要素,我们才能够伪装、欺骗、理解、说服与教育他人。
最终,这些汇聚成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就像任何复杂的项目架构一样,它不得不随着时间推移循序渐进地发展。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关注几个关键节点,他们能一步步地追踪孩子是如何进步的。
▌欲望的分化。
即使是对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偏好。当孩子明白这一点时,他就能够理解某个人喜欢苹果,而另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喜欢。
▌信念的分化。
人们对同一个场景完全可能有着不同的信念。假设一个孩子看到两个人在犹豫不决地看着一个封起来的盒子。孩子到了某个时期就能领会,这两个人完全可能对盒子里放的是什么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明白,信念是可能因人而异的。
▌知晓-不知晓。
某人知道盒子里有个苹果或其他什么东西,其他人却不知道。孩子是能够理解这种差异的,也即是,孩子能够理解“某些人可能不知道其他人知道什么”。
▌错误信念。
“不知晓”与“错误信念”并不相同。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不仅对朱丽叶遭遇了什么一无所知,还误以为她已经去世了。在这一节点时,孩子就会理解“虽然某件事的真实情况是这样,但有人会以为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面貌”。
▌隐藏的心智。
不管是欲望信念,还是知晓-不知晓,这些心理状态都不一定会通过动作或表情表达出来。为了显得对主人家有礼貌,讨厌苹果的客人完全可能会假装喜欢苹果。一个不懂装懂的人则可能因为运气好,歪打正着说对了话。到某个阶段,孩子们终会明白:心智是能够隐藏的。
下图的这些卡通画,展示了孩子理解人们心理状态的过程,研究人员深入考察了其中的每个阶段。
图片
02
有一项“西蓝花还是小鱼饼干”的当代经典实验的第一项,它所着眼的正是第一个阶段,即“欲望的分化”。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贝蒂·雷普乔利和艾莉森·高普尼克让18个月大的孩子分别品尝了西蓝花和小鱼饼干,并问他们更喜欢哪种食物。
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选了小鱼饼干。随后,贝蒂面对孩子,又分别品尝了两种食物。她对其中一种食物微笑,说:“真好吃!”又皱着眉头对着另一种说:“真难吃!”
大约有一半的人看到的是:贝蒂觉得小鱼饼干好吃,西蓝花难吃,这是符合孩子们本身对此的好恶的。而另一半孩子看到的是,贝蒂的表现与他们的态度并不匹配:她喜欢西蓝花,而非小鱼饼干。
紧接着,测试开始了。两个小碗被摆在了贝蒂和孩子之间的桌子上,一个盛着小鱼饼干,另一个盛着小块的西蓝花。贝蒂把她的手心朝上,放在了两个碗的正中间,看着对面的孩子,说:“我还想再吃一点儿,你能再给我拿些吗?”
尽管贝蒂小心翼翼地避免指向任何一个碗,大多数18个月大的孩子还是给了她本人所表示喜欢的食物。
在“不匹配”的情况下,他们给的是西蓝花,而在“匹配”时,则是小鱼饼干。
“西蓝花还是小鱼饼干”这一测试表明,孩子是能够了解欲望的分化的:不同的人想要的东西不同,急于得到的东西不同,避之不及的东西也不同。
虽然孩子本人可能更喜欢小鱼饼干,但贝蒂却可以喜欢西蓝花。关于这一点,年长一些的孩子的事例,还可以更清晰地表明。
图片
国际公认的儿童心智理论权威亨利·威尔曼教授在《孩子如何社交》这本书中首度揭示,决定孩子未来社交能力的关键,不是性格,不是情商,更没有技巧,而是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在不断发展的心智解读力。
威尔曼教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儿童如何一步一步构建出一套复杂的心智理论,并借此来理解人们说话、做事、思想和感觉。这本书告诉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孩子天生具有潜在的强大社交力,培养孩子的心智解读力,就像想象力、创造力一样重要。这项关键能力,是孩子未来驾驭社会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