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轨道交通区域总体运能和服务质量提升:“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丛书

目前一些人口集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已逐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干线铁路等多层次、多主体轨道交通网络相对独立运营的局面,跨主体、跨线路的网络化水平还不高,各制式间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协同运营,不同轨道交通方式的组合效益难以充分显现,对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拓展的引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要求。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丛书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相关成果以装备研制促进产业发展,构建协同运输及服务生态模式,引领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理论及技术发展。
本丛书可供铁路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教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及研究院的管理和研究人员参考阅读使用。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丛书目前已出版三本:
1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关键技术及系统装备》
图片
本书重点从应用角度出发,研究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关键技术与系统装备。主要分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需求,剖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机理,研究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关键应用技术,研制成套系统装备及仿真测试验证平台,形成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便捷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新模式,达到区域轨道交通总体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双重提升的目的。
作者简介
刘岭,北京大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铁道学会通信信号分会信号专委会秘书长,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通信信号)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央企业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副理事长。长期从事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列车运行控制、智能交通技术研究以及装备研制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铁路集团重点课题等项目,带领团队攻克多项高速列车运行控制重大技术难题,成功研制系列化及自主化列控系统装备,相关成果在高速铁路广泛应用。累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专利4项,曾获得国家专利奖银奖、铁道科技特等级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铁路重大科技成果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并于2018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于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专家。
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组织理论创新与发展》
图片
基于不同城市群多样化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本书以典型区域的多制式轨道交通复合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协同运输与服务需求为出发点,面向需求更密集、层次更多样、增长更强劲、品质更高端的区域交通发展需求新特征,探索安全、畅通、便捷、合理的区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构建普适于我国不同城市群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理论与技术体系,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彭其渊,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理论及系统技术研究。国家级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主编。现为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交通运输类专业认证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轨道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和交通工程分委员会委员。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詹天佑青年奖和成就奖、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四川省、铁道部、教育部等各类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9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两部,出版专著4部。
3
《区域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决策理论及关键技术》
图片
为实现区域轨道交通资源和效益的最优化配置,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区域轨道交通整体运能和效率、提升路网总体运输能力、减少旅客跨制式旅行时间,本书开展多方式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业务分析与数据采集处理,研究基于出行链和大数据的运输需求精细化预测,构建“点-线-网”多尺度的有效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与评估模型,实现运输需求引导下的运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多制式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和效应最大化的精细化运输方案协同编制理论与优化技术,形成支持联程联运、枢纽换乘、运力调配、应急协同、出行扰动等关键环节的区域轨道交通智能协同组织成套理论,研制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希望有助于提高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营组织水平。
作者简介
吕红霞,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全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研发培训中心总工程师,四川省轨道交通智能运输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铁路运输组织及信息化研究工作,主持研究的计算机编图系统软件、铁路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编制系统、城轨运行图编制系统获得广泛应用。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 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申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软件著作权35项,主持编写标准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性能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四川省科技项目等国家、省部、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入选国家铁路局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
丛书研究精华
本丛书研究点为——着力系统解决好区域内外联系的综合交通发展问题,在现有多层次、多主体轨道交通网络同步运营的局面上,进一步提升跨主体、跨线路的网络化轨道交通协同运营难题。
本丛书的成果能对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理论及技术应用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可促进产业发展,推进我国轨道交通区域总体运能和服务质量提升。
丛书亮点
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加快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循环中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轨道交通的总体运能和服务质量尤为关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项目最终构建了基于系统多制式复合网络特性和各组份系统互操作协同机制的理论及技术体系,形成了成套系统及装备,并完成应用示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9年重点科研专项已经完成了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应用体系研究,在重庆、广州、成都、西安、温州等地进行了应用探索。重庆市建委支持了城轨快线与普线协同运输、城轨快线与城市轨道交通联合应急调度指挥中心等多个项目研究。
本套丛书基于以上科研成果,所著内容密切结合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战略需求,瞄准了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深层次问题。各丛书分册作者均为轨道交通领域相关方向专家,有多本专著图书的写作经历,图书的学术水平和内容质量均有可靠保障。
(本文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