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赵盼儿斗茶惊艳众人,制作茶百戏的名场面终于来了!

文/红豆
大家看《梦华录》了吗?一口气追了十多集,发现真的很好看。
女主赵盼儿在剧中不仅开茶馆,还是位点茶高手。
图片
从钱塘到东京后,赵盼儿重操旧业开了一间茶馆,叫做半遮面,以三娘做的桃花果子和宋引章弹奏的琵琶乐佐茶,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
随着生意的红火,也引发了“本地蛇”茶汤巷的不满。茶汤巷的胡老板上门辱骂,觉得不过是几个娘子,随便骂一骂她们就会关门的,谁料到竟然碰了块铁板,索性就想在茶道上见真章。
图片
怎么说呢,在茶道上,这个胡老板对自己确实是很自信,但是他忘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真理。更搞笑的是赌注是如果,赵盼儿输了,那么半遮面就要关;如果他输了,他只要赔礼道歉。
图片
想都不用想当然是赵盼儿赢了,虽然结果不重要,但斗茶的过程却很好地显示了我们中华非物质遗产茶百戏的精髓和赵盼儿和自身和解的过程。
图片
在梦华录第1集的时候,赵盼儿在钱塘时已经稍稍地展露出一点点茶百戏,当时她不过看似在茶上随意画了几笔,一朵花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
图片
而随后斗茶这一场戏,更是挺好的就是希望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
要知道茶百戏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但是在宋代以后就渐渐失传,到清代就几乎没有记载。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
图片
回到电视剧中,茶汤巷胡老板拿出了好茶跟好工具,于是迫不及待的就大展身手起来了。
图片
而赵盼儿这边呢,则踌躇了良久,最后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站起来起舞。
有一些网友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有些尴尬,说好好的斗茶就斗茶,为什么要跳舞呢?
图片
大概是因为茶汤巷老板一开始来踢馆说她们以乐伎佐茶,下贱,所以赵盼儿直接展示,惊艳众人后才在最后解释自己虽没入贱籍但以其中所学歌舞琴音与茶相结合,这是半遮面的茶之道。
图片
二则也战胜偏见,赵盼儿释怀了自己身份,不因自己曾经没入乐籍自卑。
图片
将茶叶磨成粉末后,便是将粉末投入烫热的盏中,这个步骤其实非常讲究茶粉与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关键。
图片
茶粉往往少至只有一撮指甲盖大小,先加一点水调成糊状,然后一手扶茶盏,一手持茶筅,轻轻击拂将茶粉和水搅匀,击拂出均匀细腻的泡沫,这就叫做点茶。
图片
所以,一般认为点茶法的精髓在于注水和筛打。
所谓汤色、水痕、茶味,斗茶既要都茶味也要斗色斗浮,即茶汤的颜色和茶沫的咬盏。通俗的理解就是“谁白谁赢,谁的沫子先散谁输。
图片
宋徽宗所作的《大观茶论》一书,也提到宋人对于好茶的标准,从外观上看,要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泡沫越持久。
在茶汤的颜色这一局里,胡老板和赵盼儿的茶都是纯白色,皆为上品。(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黄白又次)。
图片
那么在咬盏上呢?
两人都把茶倒入另外一个专门的容器中,然后用清水在茶汤上写诗作画。胡老板写了一个茶字,赵盼儿画了一幅画,高下立见。
图片
北宋《清异录》记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图片
只有打出更为绵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画和欣赏的时间,所以自然是赵盼儿赢了。
图片
其实,宋代饮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将茶磨碎、研细,最好还要用罗筛出细末,然后将茶粉放入烫热的盏中,点好的茶可以直接一个人喝掉,也可以像剧中用小勺舀到小杯中分享。
图片
不少人看了这一段后,都忍不住感慨,斗茶这集古韵的味道要破屏而出了!双方也赢得文雅,输得体面。
图片
那为什么说这也是赵盼儿通过这一次斗茶和自己和解了呢?
因为当一切尘埃落定后,独自一人的赵盼儿在月下忍不住翩翩起舞,那一刻的她深知跳舞和音乐就是她成长里的一部分,不可抹去的专长,靠着这个才技压老江湖。最后的起舞,既为欧阳旭的情伤疗愈,也为与顾千帆开启新关系卸下心防,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和过去。能让人物成长的情节就是好故事,就是必不可少。
图片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吧,感觉宋代除了弱一点外,真的方方面面都很好啊~的确,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宋朝都当仁不让。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如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种种生活情趣一直为后世所追慕。
图片
从这点茶、品茶、斗茶中,我们仿佛都可以感受到了宋式的浪漫。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