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分享 《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名人之后讲述古代中国如何成为海上强国

主讲人 晓东
江苏新闻广播《晓东有话说》主持人
图片
多次获得江苏省广电总台年度优秀主持人、先进工作者、江苏广播十大名牌节目主持人、年度优秀主持人等荣誉。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一等奖获得者。作品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政府新闻奖一等奖。
本书导听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代中国一度是海上强国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水师建于何时?白江口海战为何让日本近一千年间未敢再对亚洲大陆开战?为什么是孱弱的南宋成为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起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作者详尽讲述了中国古代海洋发展最为强大的两百多年,让我们看清古代中国如何成为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的海上强国。
你将收获
■ 古人造船出海,从寻仙、打仗到外交、经商,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
■南宋、元朝及明初三百年间,古代中国是真正的海上强国。
作者介绍
罗荣邦
(Jung-pangLo)
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专家
罗荣邦是康有为的外孙,幼年时曾与康有为度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许多年后编译的《康有为传记与论丛》令他小有名气。但他一生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中国海洋史。1934年,罗荣邦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协助李约瑟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分析中国水师的文章,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打开小程序购买本书
音频文字稿
(上下滑动查看)
提起中国古代史,人们会想到朝代更迭,想到围绕土地发生的大规模战役,想到优美的唐诗宋诗元曲等等,可能很少有人想到中国古代的海上探索和背后的故事,也不知道古代中国其实是一个海洋强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由康有为的外孙罗荣邦撰写。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探索以提升海洋实力,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海上势力在明初达到顶峰。
比如造船技术一度世界领先。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大船平均每艘可载500人。
比如航海足迹远至东非。宋朝时,中国人能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了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的规律,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也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在南宋、元朝及明初的两百多年间,中国水师的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在东方海道上飞速发展。中国商人活跃于利润可观的东亚贸易中,从热带陆地到南海都散布着华人聚居地。
中国最早的水师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在位第九年,下令主掌舟楫的官员集结船只运送军队东征。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人掌握了颇为先进的造船技术,船舶已经成为常用的交通工具。公元前8世纪,有胆识的中国船员就往返于山东至辽东海峡各个岛屿之中。春秋时期,公元前485年,吴国的舟师沿海北上讨伐齐国,这场战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甚至可能是东亚历史上出海作战的先河。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各诸侯国极力扩张本国领土,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即中国只是天下一角,并非整个世界,东海的彼端还有其他国家存在。这一假说经过方士们的渲染润色,演变成后来的“三神山”传说。据说有海上的方士告诉齐王和燕王,说渤海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路程不远,只要派船出海就能求得长生不老药。齐燕两国君主都曾采纳建议出海寻药,虽然一无所获,但他们的出海探险为后来秦始皇派船远航做了铺垫。秦始皇时期,两次派徐福出海寻找“三神山”、求仙药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变得家喻户晓。汉武帝时期,平叛南越,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福建部分地区和越南部分地区,水军发挥了极大作用。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时期,由马援率领的水军与今天的越南水军展开水战并取得胜利,翻开了中国古代海军史的新篇章。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人出海,发现夷州,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吴国的水师远征至中国南海,在中南半岛沿海地区建立政权。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注重海上交流,曾经征伐林邑。林邑是位于中南半岛的古国,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隋唐时期与高句丽、日本多次交战,尤其是白江口海战,白江口是现在的韩国锦江入海口,基本上确定了唐王朝在东亚的绝对地位,从此日本遣唐使与阿拉伯商人往返中国络绎不绝。这场战役于公元663年进行,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在百济白江口展开海战。唐将刘仁轨以少胜多,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也就是日本水军打得大败。在白江口战败后,近一千年间,日本都未敢再对亚洲大陆开战。
5世纪之前,中国人出海的动机和水师活动都与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岛有关,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神话传说,激发了中国人开始海洋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至12世纪,也就是南宋之前,中国已经有1700多年的航海历史,但此时的中国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海洋强国,这时的水军只是辅助武装力量,通常只在战争时期才被调动起来,他们效力于雄心勃勃的王朝,保卫领土,保护商贸往来。但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特有的封闭性,这个时期的中国并没有一支大型的商贸舰队,去海外的中国商人们往往需要搭乘外国的船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业船运垄断了东亚海域的运输业。总的来说,早期的中国在海上事务中缺乏活力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世纪末之前中国将重点都放在北方和西北边境上,比如防范匈奴等,而让中国的视线从大陆转向海洋需要一次彻底的基础目标转向,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转变要等到南宋时期才会发生。
也许大家很好奇,为什么恰恰是孱弱的南宋成为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起点?这和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政治上来说,金人侵入开封,掳走宋钦宗、宋徽宗及一众皇亲国戚,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两年之后,金兵南下,如履平地般攻下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绕开宋军长驱直入长江以南富庶地区。1130年1月22日,金兵攻入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宋高宗和他的官员登船出海逃离。金兵势不可挡,13天后先头部队就到达今天的宁波地区,把宋兵逼得无力抵抗。生死存亡之际,忽然有一支南宋船队破浪而来,弓箭手和十字弩手登陆从两翼包抄金兵。金兵遭此突袭措手不及,近千人被击杀。尽管这只是一场小小的胜利,却是宋兵自靖康之耻以来对金人的首次胜利,极大提升了宋人的士气。虽然金兵的主力很快赶到并占领港口,但宋兵掩护主力部队从海上撤离的目标已经达到。懊恼的金兵不愿放弃,出海追击宋高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南宋水军将领张公裕率军与前来追击的金兵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双方连阵型都来不及布置就匆忙开战。结果,张公裕命大型海船击沉无数金兵的轻型舰,南宋水军再次取得胜利。此后,南宋水军在与金兵的交战中又几次获胜。虽然这些小型战斗的胜利对整体战局不起决定作用,也无法影响战争总体进程,但却是节节败退的南宋军队迸发出的微弱之光,由此,南宋开始重视水军建设。
11年后,南宋与金朝签订了臭名昭著的《绍兴和议》,南宋答应了包括处置抗金名将岳飞在内的全部要求,以此换取了近20年的停战时间。但好战的金人并没有就此放过南宋,南方富庶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一直是他们觊觎的对象。20年后,金人完颜亮集结了庞大的力量,对南宋发起蓄谋已久的侵袭。早有防备的南宋排兵布阵,这时被编入金军的大汉军和水手们投诚,再加上风向的适时转变,都大大帮助了南宋水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南宋在这场战役里大获全胜,战舰丝毫未损,还俘虏了金人的几个大将。完颜亮的主力部队几次试图渡江,都被宋军击退。宋军使用了一种类似于原始炸弹的武器,名为霹雳炮,对金兵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炸弹有两种,一种是在水中爆炸产生巨响,另一种是在空中爆炸,向敌人洒下石块或石灰。连续的失败让金兵人心涣散,但完颜亮却依旧坚持己见,强迫所有将士要在5日之内渡江。不堪忍受的金兵在将领的带领下发动兵变,杀了完颜亮,拒绝冒险渡江。
与金人的几次水上交战,让南宋彻底意识到扩充水军的重要意义。一百多年间,南宋3次扩充水军力量。蒙古人的入侵让汉人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考验南宋的是能否利用水师力量抵挡蒙古铁骑的强烈攻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南宋成为海洋强国转折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济了。宋朝失去北方之后,通往西域的交通被切断,固守的南方因为连年征战,农业收益不佳,这迫使南宋政府提高其他收入,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对外贸易。中国人开始注重海上活动,海洋成为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过去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未曾像宋朝一样如此依赖海外贸易的收入,中国人也从未如此关注海洋事业。这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让中国人掌握了东方航道。
南宋为了抵御北方的异族侵犯,保护海上商贸正常进行,扩大了水师。此外,在科技发展方面,南宋时期,出现了罗盘型结构的指南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大的突破。随着精确度的不断提高,指南针渐渐被运用于航海,成为不可缺少的指引工具。随着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人们开始绘制海道图,以上种种因素都为元朝及明初水师和商贸的扩张以及中国的海上帝国奠定了基础。
美国一位军事理论家曾在《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指出,比起政府的远见卓识或精明作风,濒海国家的历史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深,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国民性。从宋末到元代及明初,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也是因为多方面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发达,技术的进步和贸易的繁盛更加促进了这种转变。这一时期,经济中心南移,大陆上的商业路线相继中断,东南沿海开始崛起。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经济、战略、政治及人口、文化中心都相继南移。罗荣邦在书中这样写道: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秩序失衡,其混乱程度和激烈程度史无前例。外邦侵犯、祸起萧墙、社会动荡、经济萧条造成了混乱的大环境,颠覆着中国人的心理,刺激了他们开拓和扩张的精神。战乱让北方的人们背井离乡,来到东南地区寻找新的机会,他们在城镇从事手工业和贸易,宋元时期的工商业由此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但战争总是无情,即使是大型城市也无法保护人们的安全,于是勇敢的人们又被迫迈出了新的步伐,出走国外。人民对海洋和外邦的兴趣也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宋高宗、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政策在很多方面既顺从了民意,也是为经济形势所趋。
元代作为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时期,在军事上特别是水军上,可以说对宋朝进行了“拷贝”。他们复制了宋朝的水师体系,借鉴了宋朝的海上经验和技术,用汉人管理水军。据马可.波罗记载,元朝公主阔真真外嫁波斯时,并没有走北方由蒙古和各大汗国控制的绝对安全的陆路,而是乘坐忽必烈为她准备的由13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横穿南海和印度洋,乘风破浪几千里,在波斯湾登陆,这充分彰显了元朝的水军实力。这一时期,蒙古人横扫了欧亚大陆,降伏了高丽,并多次远征日本。然而,将领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元军的团结受到重创,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东征日本之外,朝廷还南征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巨大支出让蒙古人开始扶持海外贸易。元朝的船舶在东海、印度及波斯湾进行贸易,中国商人成为进出口商,还掌控着东方海域与印度洋大部分运输业务,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而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一时期也成为蒙古帝国的重要贸易枢纽。在当时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可以发现,当时与泉州进行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达到98个。为了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元朝采取重商抑农的政策,大力扶持商人。而那些从政策中得到好处、有钱有势的商人阶层,也反过来积极支持和回馈元代朝廷,协助朝廷造船,经营海外贸易,甚至在海外国家充当间谍,为元朝扩张海上势力。
宋元时期对水军的重视和持续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日益重要,为明代达到中国古代海上强国的巅峰奠定了基础。1405年到1407年,明朝永乐皇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第一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展示明朝国力。在爪哇,船上170人“入市”时“意外”被杜马班王朝国王杀害,郑和对此强烈抗议,并逼迫国王派遣使臣到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致歉。应用外交手段通过多次谈判,该事件顺利解决。郑和船队出访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各国后,穿过今天的孟加拉湾,抵达南印度古里国。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造访浡[bó]泥国,也就是今天的文莱。浡泥国王甚至千里迢迢携家眷和陪臣共150多人远涉重洋,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明成祖朱棣热情、隆重的接待。渤泥国王在南京游览月余,不幸染病,虽经御医精心调冶,终因病情过重病逝于南京。明成祖遵其遗嘱"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按王礼埋葬了他。可以说,今天南京乌龟山上的那座浡泥国王墓,也是明朝海上强国的一种体现。
郑和七下西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0年间,明朝官员的多次出海活动充分展示了当时中国的水师实力。整个亚洲海域,从日本海到非洲东海岸,都留下了中国战船的踪迹。中国的海上势力在此时发展到巅峰。
南宋、元朝及明初300年间,中国海上实力以惊人速度迅猛发展,中国水师先后控制了黄海、东海和南海,最后势力范围甚至远达印度洋海域。中国船运业在水师庇护下掌控了东方海路和海上贸易,大量华人出海在南方热带地区建立聚集区,中国的政治地位远超东方各国,是真正的海上强国。然而,明朝中后期,腐坏的朝纲和游牧民族的再次崛起让朝廷无暇顾及海上事务,海洋实力又一次回到由盛转衰的循环中。
罗荣邦用一本书的篇幅叙述了中国海洋发展最为强大的三百年,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打造海上强国的故事。面对未知的海洋,勇敢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地冒险、探索,那些人和那些事从不该“被遗忘”,因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让今天的我们走得更远。
(本期编辑 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