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圆满收官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太原6月15日消息 6月14日,在山西运城河津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老窑头新村交房仪式上,11位村民代表喜领新居钥匙。该村472户1453名村民将搬出大山,彻底告别土窑洞,住上了水电暖一应俱全的住宅楼。这标志着河津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圆满收官。

老窑头新村交房仪式

老窑头村位于下化乡最东端,东临209国道,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河津县志》记载,清光绪29年,老窑头沟内就有大小煤窑48座。大量的煤炭开采,既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造成地基沉陷,水源断流,山体开裂,房屋倒塌,村民深受其害。2017年,在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被列为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异地搬迁形式进行安置。新村位于河津市区东部,占地45亩,规划建设框剪结构住宅8栋11层528户,同时规划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宴会厅、日间照料中心及服务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68887平方米,绿化率32.8%。项目总投资1.4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贴资金及煤矿配套资金5133万元。经过五年的努力,目前住宅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他附属工程正在逐步完善中。

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聘请专业机构编制《河津市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2015—2020年)》,制定出台了《河津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本着“尊重民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于2015年、2017年分两批实施了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203户7078人的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项目,占全乡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按照“三同步、四结合、五统筹”要求,通过广泛征集民意,将南桑峪、陈家岭、老窑头三个行政村集中安置到市区东部,将上化、周家湾两个行政村集中搬迁到龙门大道两侧。对搬迁任务较少的下院、杜家湾两村实行了货币安置。五个安置小区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方位治理。除南桑峪村于2008年实施外,其余四个村共规划建设住宅楼26栋,全部为框剪结构电梯楼,容积率均为3以下,绿化率均达到30%以上,实现人车分流。绿化、硬化、亮化齐头并进,水、电、暖、通讯设施一步到位。同时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等,开通了公交专线,真正实现了凤凰涅盘,化茧为蝶。

下化乡党委政府以党建统搬迁工作,强化基层治理,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村民劳动技能,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乡政府会同人社部门,对搬迁村民开展家政、月嫂、餐饮、电焊等技能培训,对接国内一二线城市和市校合作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全乡共组织劳务输出500余人,人均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会同农业农村局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340人,统一持证上岗,推广农业新品种,提高农业附加值。各搬迁村党支部依据实际领办企业,寻找出路。目前,南桑峪、陈家岭、上化、杜家湾等村与驻地煤矿合作,成立运输车队和后勤服务队,承担煤炭外运任务和驻矿后勤服务工作。全乡承运车辆达300余辆,解决就业近千人。因地制宜做强产业,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全乡已发展花椒、核桃、油松20000余亩,保证了50岁以上农民有活干。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帮助村民创办各类企业。全乡共创办物流公司、养殖场、家具店、小饭店、馍铺、超市、家庭农场、电商等各类主体企业200余家,带动村民就业360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进城前的8000元跃升到30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