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是如何诞生的?|对话主创

《警察荣誉》周一正式收官,但在追剧的观众心里,“八里河派出所”的故事像是发生在不远处的真实故事,并不会随着“全剧终”而画下句点。
这是一部“非常规”的类型剧:和以往“警察剧”多以刑警、以刑事案件为蓝本的剧集不同,《警察荣誉》聚焦的是民事案件,是基层民警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人情味”和“烟火气”是观众评价这部剧时提到最多的词。
上线以来,《警察荣誉》收到不少好评,豆瓣评分也一路高涨,从开分时的7.7,到如今已经到了8.5。许多豆瓣热门评论都表示,“终于有国剧的导演愿意把镜头对准我的生活。”
图片
这样一部在类型赛道中具备一定创新价值,同时又能获得大部分观众好评的作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对于当下的剧集市场及其他创作者又有怎样的参考意义,无疑是值得被讨论的。
我们和《警察荣誉》的总制片人戴莹、制片人张妍、导演丁黑及编剧赵冬苓分别聊了聊,尝试为大家还原和复盘《警察荣誉》诞生的全过程。
目标清晰,一拍即合
几乎所有主创人员在谈到《警察荣誉》的成功时,都会首先强调剧本的重要性。
《警察荣誉》的剧本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赵冬苓在五六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剧《南城警事》。“想做一部这样的剧”的念头和她多年来的编剧经验开始产生交集。
赵冬苓曾经创作过多部警察题材的剧本,比如1996年的电影《紧急救助》和2006年的《督察队长》,在对警察职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创作一部反映基层派出所普通警察工作和生活的影视剧”这个想法,开始在她的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
在剧本创作阶段,赵冬苓看了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看到有很多观众会关注、关心基层民警的生活,这坚定了她创作的信心。在《警察荣誉》播出后,的确也有很多观众称其为“剧版守护解放西”。
图片
来源:官博@电视剧警察荣誉
也可以说,从创作初期,《警察荣誉》就有着十分明确的基调。“我们就是想写身边这热气腾腾的生活。不去写警察破大案除大恶,我们就写警察每天处理这些鸡毛蒜皮,和身边这些有着种种人性弱点的老百姓打交道;不写警察身上的大智大勇,而是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写年轻人在这其中的成长,写年长者在生活的疲惫中如何对待这份职业,以及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表现出警察的使命和荣誉。”赵冬苓总结道。
至于大部分观众所感受到的“真实”,也在剧本创作阶段就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2019年8月,《警察荣誉》的剧本正式启动,赵冬苓带着编剧团队实地到访了济南的五个派出所和一个刑警队,采访了几十位一线警察,还跟着警察们一起值了几个大夜班。“我是非常非常'迷信'采访的,”赵冬苓说,“我要找到能够拿起来就放到作品里的、完整的案例或者任务,才能触发进一步的艺术创作和再加工。”
剧中“赵继伟”的师父“张志杰”被观众称为“八里河扫地僧”,每每有他在的案件,大家都会在弹幕上直呼“安心”。“张志杰”的原型是济南龙洞派出所一位年近五十岁的辅警,一个月挣两三千块,一直住在集体宿舍,被同事们称为“破案狂魔”,因为他一门心思只想着破案。有一次,他偶遇了一个身上有着奇怪伤口的人,就因此破获了一个专门盗窃工地物件的犯罪团伙,这个案件最终也成为了剧中一个案件的原型。
图片
“本剧中绝大多数的人物和案件,都是我们在采访中‘捡来的’。”赵冬苓表示。让观众都觉得很气愤的“夏洁被迫向吴大夫道歉”的剧情,也是取材于济南十六里河派出所一位老警察分享的案件。
“八里河四子”虽然没有准确对应的原型人物,但也都是依据青年警察的形象而设计。其中最早定下来的是“李大为”,然后是到城市来当警察的农村孩子“赵继伟”,警察队伍里有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夏洁”所代表的是警察队伍里的“特殊群体”烈士子女,他们直接继承父母的警号,由于种种原因,反而面临更大的压力;北大研究生“杨树”则是最后才确定下来的角色。
图片
爱奇艺影视文学研发中心张恒和他的团队,在早期就和编剧赵冬苓达成了合作。2020年4月,剧本到达了总制片人戴莹的手中。从平台的角度看,它既是类型剧,又要对类型剧进行充分的改造和创新,即在刑侦案件之外,将视角转移到基层民警这一群体上来,毕竟在如今,这样的主题凤毛麟角。
创新和风险往往是一体两面。决定启动这个项目,对平台来讲不是一个很稳妥的选择。如果将警察与生活琐事结合,可能并不能与“警察剧”本来的市场匹配:在以警察为蓝本的类型剧赛道,刑侦剧无疑是主流的创作方向;同类型的生活剧,现在似乎已经不占优势,甚少出现在屏幕上;至于时下流行的爱情、悬疑等元素,也都不能成为这个故事的主线。
但平台内部仍然对这个项目抱有充分的信心。“早年间这个类型的影视剧其实是很丰富的,以小人物为切口,去展现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的魅力。”戴莹提到,“而且故事本身是有质感的,优秀的人物群像,人物刻画和关系的构建都很扎实。”
图片
在导演的人选里,经验丰富的丁黑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他看完剧本的感受也与其他人相同。“这是一个不太市场化的东西,我能看到这个项目的挑战之处,以及这种挑战背后的一种追求,就试着挑战一下吧。”
随着导演团队的加入,《警察荣誉》的核心主创团队已经搭建完毕。张妍提到,这个项目的诞生过程像一场“接力赛”,赵冬苓从济南来到北京,共同开了几次会,在研读剧本后,将接力棒交给导演,再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最终传递到观众面前。“这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环节都相对极致地完成该做的事情,串联起来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足够认可并相信这部剧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背后的精神,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也很少。这支队伍的“一拍即合”,从开始就奠定了“愉悦创作之旅”的基调。
“都是应该做的”
有很多观众只看了演员表,就决定“盲投”《警察荣誉》,因为阵容的确扎实,不仅有张若昀、白鹿等演技受到大众认可的年轻演员,还有王景春、宁理等老戏骨坐镇。
图片
在历时四个月的选角过程里,张若昀是最早定下来的演员。戴莹回忆,在看完剧本之后,大家就都觉得“李大为”这个角色和张若昀的贴合度极高。张若昀也在看了全集剧本后,决定安排自己的时间,接下这个角色。“所长”的扮演者王景春和“李大为母亲”的扮演者许娣,则是来自张若昀的推荐,在和制片团队开会时,张若昀问戴莹:“你觉不觉得这个所长很像景春老师?”
《警察荣誉》的选角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和角色足够贴合,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在类型片赛道内对观众来说更有认知度的演员。戴莹提到,在选角的过程中,制片组和导演组的意见和想法几乎都是一致的,因此演员的搭建过程也比较愉悦。
这也是人物群像戏的魅力,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着丰富的性格、人生经历和命运发展线。“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几乎没考虑过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我希望演员在接到我的剧本的时候,无论角色大小,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主角。”赵冬苓回忆道,她拍摄期间去探班时,有许多演员都来跟她说:“我这个角色真好”,“对编剧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褒奖。”
图片
被剧本打动,并足够认可自己的角色后,演员自然会代入更多情感,甚至贡献水准线之上的演技,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宁理拍摄的最后一场戏是一段闪回的剧情,他饰演的“陈新诚”在刚当警员时,没能救下一个跳楼的女孩。张妍回忆道,拍完这场戏后,宁理发微信给她,说:“我自己真是太难受了。”
张若昀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这部戏里,所有的主演都在做‘背景板’,因为它设计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公共办公区,全所的人都是天天出工的,有时候一天都不说一句话,甚至没有一个特写镜头。”
丁黑认为,这种拍摄现场的形成,源自所有演员的态度。剧里十几位主要角色几乎都是同时开机、同时杀青的,所有人都在尽力还原民警生活的真实状态。“大家都觉得自己真的是八里河的警员,和上班是一样的,要么出警,要么回所里,要么回家处理家里的事。”
导演和演员同时提到了“背景板”这个词。从镜头的调度和处理来看,“背景板”也真实存在。最开始,导演组还需要给其他演员一些具体的任务和情景设计,但到拍摄后期,所有人都“特别熟练了”,也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所谓的“背景板”,其实就是八里河派出所的日常。
从第一集开始就广受好评的长镜头,同样离不开这种拍摄的设计。丁黑认为,虽然长镜头拍摄起来调度上相对会复杂一些,但本质还是一种叙事手段,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手段本身没什么可说的,关键是能不能把你想表达的东西传递出来。”
图片
《警察荣誉》约40%的剧情都发生在“八里河派出所”,这是置景团队搭建出来的“成果”。张妍回忆道,在开拍前的一次会议上,美术团队分享了他们对于派出所场景设计的想法:它一定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是个“办公大楼”,任何一个派出所都是和社区、街道紧密结合的,有熙熙攘攘的居民、抓回来的罪犯、出警的车和来派出所报案或办事的百姓。
因此,最终出现在剧中的“八里河派出所”,几乎像是现实生活中某个派出所的“平移”。有眼尖的观众发现,派出所旁边有两个照相馆,“这也太真实了,每个派出所附近必有照相馆。”
丁黑提到,剧集要做的,不仅是有照相馆存在,照相馆还得有人进出,因为从照相馆出来的人会直接去户籍科。然而,这些细节并不一定会出现在具体的某一场戏里,而是潜移默化作为“背景板”出现。“重点不在于观众能不能看见,而在于我们要不要做得这么细,这是一种创作上的追求。”
图片
剧中所呈现的持枪规范、接警流程等一些和职业强相关的细节,也收获了好评。“高所长”带领队伍出警时,弹幕就提到,“进屋要压枪,这个是细节。”这有赖于项目筹备及拍摄期间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剧本围读的过程中,青岛当地的一线公安战警对演员们进行了实地培训,包括敬礼的姿势、接警的话术、日常工作的规范等等。
事实证明,在拍摄的过程中注重细节,是能够有效传递给观众的。客串出现的公交车司机随身携带喝水的水杯,出现在镜头最角落的人也在认真工作,诸如此类的细节几乎都被观众精准捕捉。
丁黑说:“现在的观众看得特别细,会把画面定格、放大,你一穿帮,全网都知道了,这也是一种监督,粗制滥造行不通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许多环节做到位了,所谓的“烟火气”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缺了前述的任何一环,可能都难以呈现出最终的效果。丁黑表示,在团队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这些都是“本来应该做的、很正常的事”。
从复盘《警察荣誉》的拍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实想拍出一部各方面都在水准线以上的剧,并不存在太复杂的方法论,用心做一些“应该做的事”,就足以被观众所看见和认可。
图片
在张妍看来,好的作品就是“以真诚换真心、一环撬动一环”,“好的剧本(编剧)唤起导演的真诚,好的导演和制作团队吸引演员的投入,演员之间也会互相带动,最终由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去感动观众,观众就会真情实感地自发安利。这是一个真诚和真心不断聚合、不断传递的过程。”
真实,有多难?
在《警察荣誉》播出前半程时,“警察荣誉 生气”的词条曾经登上微博热搜,经常需要“准备降压药”,有些情节甚至要“关掉缓一缓再打开”。
“如果大家都无动于衷,那说明这个戏是失败的,只有观众跟着戏里的人物去感受喜怒哀乐,才会有这种情绪。”戴莹说,“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展现出来,让大家直面这些情绪,再一起找到释放这些情绪的出口。”
由于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在观看剧集作品时的视角也会不同,从播出反馈来看,有的人会表示“都是身边发生过的事情”,而有一部分观众则会认为,剧中所呈现的警察形象“不够贴合现实”,和自己所经历的或见过的不符。
对于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从自我生活环境出发去评判其是否真实无可厚非。不过,丁黑也提到,这种判断的方式相对“混乱”,更关键的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本质,同时符合常识,而不是“没看见就是没发生”。
另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这部剧里几乎没有“完美角色”。前期争议比较大的是“赵继伟”,因为急于做出成绩,还搞砸了一次重要的任务,此外,抢徒弟功劳的“曹建军”、不能很好处理家庭关系的“夏洁”,都曾被弹幕“批评”。
图片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故事有了更多的呈现,一切行为才有了动机:“赵继伟”家境贫寒、承担着照顾全家人的责任;“曹建军”有一个爱财如命的丈母娘,处处拿他和“姐夫”对比……
这恰恰是角色立体化、人性化的基础,不能简单地通过好坏或对错来评判。“有时候人的优点也是缺点,比如赵继伟可能有些小心思,小算计,但他也有很强的上进心。人性本来就是这样。”丁黑说,“这个剧的特质就是对现实生活刻画和还原,一定会侧重于对人性的认识,可能真实掰开了看很残酷,但却是有必要的,因为真实背后也有温情的力量。”
图片
将故事背景定在“城乡结合部”,也是为了更好地“刻画现实”。前期创作团队在采风时,就有民警提到,地处城乡结合部或老居民区的派出所,遇到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从创作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可容纳的案件数量和类型都更多,更有利于创作;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也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但却很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值得被影像所记录。
特殊环境的强化,为案件本身提供了合理性。剧中涉及到的“小区居民打架”“安全隐患排查”“办养狗证”等,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经历了生活环境的变迁,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矛盾。
另外,剧中警察处理部分案件的方式,也因为不够“铁腕”而引发了部分观众的争议。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大家开始对剧中的角色产生感情时,这种看似“圆滑”的处理方式也开始被观众所理解。
因为大多数时候,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在基层的执法过程当中,很多案件超越了情感上的接受尺度,但又很难仅仅用法律解决问题,对于基层民警来说,对“情理法”的兼顾几乎是日常工作。丁黑也提到:“其实遇到真正需要表达是非善恶的,他们也很坚决,只是我们案子可能更多的并不是简单的善与恶,违法与不违法。”
对民警群体不了解的人,脑海中的警察形象大都来自于以刑侦案件和刑警、特警为主要对象的作品。赵冬苓坦言,在做采访之前,他们心中的警察也基本都是“孤胆英雄”,要具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和一线民警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一个好警察,要先保护自己和同伴的生命,然后才能谈到如何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图片
这种思维也最终体现在了剧中。“所长”对“李大为”发火是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戏之一,其中提及的“抓人的时候要四对一,起码三对一,最不济也要二对一,避免一对一”,也是现实生活中警察队伍所要遵守的纪律。
事实上,强调“优先保护自己”,不主动渲染“牺牲精神”的警察题材作品,在荧幕上是极为少见的。在这一点上,《警察荣誉》或许更能够让大家深入了解这个职业。“警察本身就是民众的一员,他们和民众感受着同样的喜怒哀乐。”赵冬苓解释道,“我们希望观众在看他们的时候没有障碍感,轻易地认出他们就是邻居家那二小子:昨天记得他还很调皮不成器,一转眼就长大了,懂事了。”
同样地,不同于一般的以戏剧冲突和悬念取胜的警察题材作品,《警察荣誉》的优势之处在于一种“生活质感”。这既体现在每个人物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剧中所尽力呈现的、真实的民警日常生活上。赵冬苓表示,希望这部剧能向观众证明:“瞧,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警界英雄。
图片
总之,《警察荣誉》的基调是非常明确的,而这样的创作思路,也帮助这部剧很好地规避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雷区”,比如大家都很关注的“感情线”,在剧情过半时,就有不少观众“许愿”,希望这部剧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线”——在标榜自己是“行业剧”的作品里花大量篇幅去描述恋爱关系,甚至将事业发展作为爱情的推动,是剧集观众一直以来极为排斥的内容。
在《警察荣誉》里,“李大为”和“夏洁”的爱情支线篇幅并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剧情的后半段。丁黑提到,这是符合真实情境的、感情自然出现的状态。毕竟刚入职的警察显然是没心思谈恋爱的。“大家刚入职,那么多的警情能不去处理?
或许,作为一部以警察为主要描述对象、以民警工作生活为故事线的剧集,《警察荣誉》所能启发的,不仅是作为“新类型剧”对类型的改造与创新,也能够为其他剧集、为行业所参考。
例如,如果将《警察荣誉》看作一部行业剧,行业的细节如何展开,爱情的甜点要如何安排;再比如,当平台尝试突破与创新,是否可以从已有的、被遗忘的细分种类入手,着眼类型的改造,再去与新时代的语境结合。
图片
某种意义上讲,《警察荣誉》是一部依靠着“情感”诞生、创作、传播和延续的作品。虽然剧已经完结了,但每个角色都鲜活而真实地存在于某个平行时空里,继续着他们的故事——创作者和所有观众对此都十分笃信,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