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色胶卷之母——邹竞

前几天,世超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刷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
——一张彩色的讣告照片。
图片
哎?讣告为了庄严肃穆,一般都用黑白色,为啥这位院士会选择用彩色的照片呢?
该不会是搞错照片了吧?
其实这真不是什么搞错了,而是遵循家属意愿,特地使用的彩照,以纪念她多彩的一生。
邹竞,感光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她研制的乐凯彩卷让中国成为第四个能生产彩卷的国家,打破了只有美、日、德才能生产彩卷的 “ 神话 ” 。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大佬的故事。
“ 中国胶卷之王 ” 的研制者邹竞▼
图片
邹竞祖籍浙江平湖,1936 年出生上海,九岁时因为避乱跟随家里迁居苏州。
尽管童年充斥着各种折腾,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成绩。。。
这主要受益于家庭教育,邹竞的母亲接受过新式教育,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很注重邹的教育,也颇有些教育方法。
比如,为了鼓励考学,她许诺邹考上苏州高级中学( 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就去无锡玩 ~
当然,邹竞考上后她也如约兑现了承诺。
1954 年,邹竞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选派留苏。
在学习了一年俄语以后, 1955 年邹竞来到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感光材料制造工程专业。
图片
图片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电影作为舶来品技术发展缓慢,其中属于精细化工范畴的电影胶片,更是全靠进口。
以上海为例,当时你如果想要拍电影,那就要先去找掌管胶片进出口业务的中国进出口公司华东区公司,让他们代为订购,耗时长,过程复杂。
同时,上海影片业内也有严格的规定: “ 按照新片比例分配,不得囤积,不得抬价转卖 ” 。
而国内极为有限的胶片生产技术,几乎完全来自解放东北时,接管来的 “ 满映 ” ( 伪满映画协会 )的日本技术人员以及苏联的援助。
为了建立属于中国的电影胶片工业, 1952 年开始国家开始派学生奔赴苏联、民主德国学习。
1955 年,中国决定 “ 建设保定电影胶片厂 ” ,并且将其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保定电影胶片厂也是乐凯胶片公司前身▼
图片
1958 年,邹竞大学三年级时,去苏联最大的感光材料生产基地之一苏联第三胶片厂实习,进厂第一天她就遇到了胶片厂派来的访问团。
从访问团处得知,祖国将要在保定筹建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而且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决定读完书立刻回国。
用她的话来说: “ 我听完后很高兴,那时就对回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 。
1960 年,邹竞毕业满怀壮志回到祖国,作为留学高知分子她有很多选择,但她义无反顾选择保定,迎接她的却是比留学前更惨的情况。
随着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原本苏联、民主德国承诺会给电影胶片厂供应一些必需设备,或被拖延交付,或被停止供应。
同时,技术专家也被撤走,使得保定电影胶片厂只立起了可怜的两间厂房。
所有的生产设备也只能依靠国内厂家自行生产,比如最关键的涂布机生产线所需设备,就是来自谢宜凤( 当时访问团的成员,邹竞后来的丈夫 )带回国的涂布机涂布槽及制造图纸。
图片
同时,当时正值我国连续 3 年自然灾害,保定是当时的重灾区。
邹竞回忆当时食堂里每天都是地瓜配稀汤,地瓜就两根手指粗,稀汤上面飘荡着几片胡萝卜。大风一刮,碗里一层黄沙。如果吃棒子面饼,那就是改善伙食了。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邹竞接到了一个紧急军工任务: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
在几乎啥都没有的情况下,邹竞带着两名 18 岁的徒弟开始了研究。
在 1960 年至 1965 年短短五年时间里,成功研制供公安侦察用的 BH -Ⅰ型的 850 红外胶片,供航空摄影用的 BQHH -Ⅰ型 6575 红外全色航摄片和 BHH -Ⅰ型 750 红外航摄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邹竞院士大学毕业证书▼
图片
1978 年, “ 科学的春天 ” 来了。
这一年邹竞陷入了 “ 左右为难 ” 的境地,一个是出国进修的机会,此时她已 42 岁,之后能否还有这种机会未可知。
另一个是 “ 六五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任务: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研制。
当时 “ 彩色照片 ” 热在我国悄然兴起,但中国的彩卷市场被清一色的外国产品所垄断,每年仅进口彩卷国家就要花掉 1 亿美元的外汇。。。
为什么中国不研制呢?
实际上,不是不想,而是太难。
彩色胶卷的感光涂层有 14 层之多,总厚度只有 20 多微米,其中含有上百种化学药品,而且大多数化学药品的杂质含量要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
这个你曾经随处可见的 “ 玩意 ” 是个彻头彻尾的高科技产品,是一个国家在感光材料上的工业水平的体现。
当时只有美国柯达、日本富士、德国爱克发等少数胶片公司掌握,其他大型化工企业也无法打入其中。
图片
邹竞当时做了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她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 像我们这一一个拥有几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绝不能长期以来进口彩色胶卷,我一直坚信,中国人既然能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与世界名牌媲美的彩色胶卷 ” 。
图片
1985 年,邹竞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卷。
对了,还记得前几年民主德国停供设备,让咱们情况很被动么?
这回他们拿着自己高密度计算机磁带的成套技术,来找咱们要5212 型彩色电影负片成套技术,国家审批后,咱们进行了技术转让。
1986 年,乐凯 100 日光型彩色胶卷 ( Ⅰ ) 投入正式生产。
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彩色胶卷。
尽管当时Ⅰ型彩卷颗粒粗、色彩并不是很正,导致虽物廉价美但并非国人首选,很多彩印店甚至表示不接受国产彩卷,但至少咱们真正拥有了这项技术。
图片
此后乐凯不断优化了技术, 1989 年推出了乐凯 BR 100 彩卷。
新型的彩卷在 1990 年北京亚运会上,被《 人民日报 》在内的官媒记者首次使用,《 人民日报 》整版刊登了用该胶卷拍摄的开幕式盛况彩色照片,不少人发现 BR 100 彩卷跟舶来品们质量没太大差,价格还便宜,引发了当时很大的轰动。
1994 年,邹竞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就 “ 住 ” 钱学森隔壁▼
图片
感光材料作为最重要的成像记录材料,被广泛用于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军事侦查等各个领域。
在成为工程院院士之后,邹竞继续带领团队往感光材料这块使劲,比如在医疗卫生这块,研制出了通用性医用感绿 X 射线胶片、医用氦氖激光影像胶片和医用红外激光影像胶片。
另外还向光学薄膜材料和带涂层功能薄膜材料领域拓展,邹竞团队研发的太阳能电池背膜已经产业化,类似的成就还有太多太多。
也许在此之前你不曾知道她的名字,但已受益于她和她团队研发的技术。
斯人已逝,但她的成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撰文:亚南编辑:面线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
公众号:江苏省苏州中学、天津大学
钱江晚报《 心系家乡重访故地邹竞院士寻根乍浦 》
浙江日报《 女院士和 “ 乐凯 ” 的起飞 》
姑苏晚报《 让胶卷出彩的女院士 》
河北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荣获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谢宜凤《 感光材料工业漫谈 》
乐凯 60 周年大事记
百度知道《 制造彩色胶卷真的好难吗。。。。。。? 》 @lirong715
当代电影《 新中国电影胶片生产历史初探 * ——以保定电影胶片厂为例 》
影像技术《 回顾我国电影胶片工业的起步 》
《 保定电影胶片厂——建厂初期技术人员的留苏经历 》
中国新闻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荣获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差评 作者:世超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高能所立场
编辑:lili
星标关注“中科院高能所”微信公众号
精彩内容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