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天团豪赌政府救市,皆卒!

图片
相信常识就是要相信意外会发生。
作者|毕亚军
美国通胀创下40年新记录,道指、纳指、标普持续下跌不回头;英法德意日韩股市纷纷跟随,日元对美元汇率跌回24年前……
熟悉的恐怖味道又回来了,很多人又在盘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影响。今天,分享一位老朋友的两个老故事给大家,供参考。
【01】
34岁即获麻省终身教授的黄奇辅(Chi-fu Huang),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学者。
他35岁时主笔的《金融经济基础学》,至今是全球金融经济学经典教材……
他与一群金融天才因为相信政府救市,甚至豪赌政府救市而有的悲剧,则是华尔街最令人唏嘘的故事之一。
故事从1995年初开始。
当时,已在高盛工作的黄奇辅,不断接到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的电话,邀请他加入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默顿是黄奇辅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导师,LTCM则是当时华尔街最靓的仔。
LTCM的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黄奇辅的另一位导师,人称金融宗师的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里。
图片
▲默顿、斯科尔斯
1997年双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默顿、斯科尔斯都是金融学大神,他们提出了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并因此于1997年获得了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逆天在于:可以计算和预计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走势,甚至波动范围。
LTCM的主要业务就是债券套利交易。既有价格模型与公式发明人主阵,又有一帮天才和大佬掌舵,这让它成为“梦幻天团”,业务发展一日千里。
黄奇辅接到邀请的1995年,成立才一年的LTCM已获得16亿美元的年净利,创下了世界基金业史上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02】
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但风险和回报低。
艺高人胆大的LTCM,为了获得更高回报,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规模做大,进而也对套利模型和精密计算提出更高要求。
黄奇辅最擅长的就是数学与建模,这也是LTCM极力邀请他加入团队的原因。
在包括麦利威瑟的邀请下,1995年下半年,黄奇辅正式加入LTCM成为其合伙人,主管以日本债券为主的亚洲业务。
天才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其金融衍生产品总规模已近万亿之巨。
2007年,黄奇辅先生回忆当年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就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行长,都会紧密关注他们的动向。
但这一切,很快就万劫不复了。
【03】
1998年8月17日,因为国际油价下跌,国内经济恶化,俄罗斯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停止国债交易 。通俗说就是,俄罗斯决定摆烂,耍赖,让购买其债券的人自认倒霉了。
LTCM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国际金融市场,也因此风声鹤唳。千钧一发,如何进退?LTCM决定:
相信俄罗斯,相信其他国家会救市。
他们的相信是有理由的:在此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俄罗斯每两三年都会摆烂一次,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出面帮忙渡劫:俄罗斯破产会殃及池鱼,保护俄罗斯就是保护自己。
甚至,不少人还得出经验:俄罗斯宣布自己要出问题,反倒是抄底其债券套利的机会。
1998年也是这样,当俄罗斯再次发出警告,一些人弃债而逃,一些人却觉得机会又来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
大家的想法是,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可以稳稳地赚上一大笔。
LTCM也是这么想的。
但这一次,他们赌错了。
这一次,七大工业国,IMF终于是可忍,俄罗斯不可忍:你要摆烂,就让你烂。
【04】
危机因此迅速蔓延。
金融机构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金。一旦资本金遇险,就必须补现护航。俄罗斯烂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处于了此种境地。
于是,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出售资产套现保本。讨论的结果是:抛售手中持有的债券,主要是七大工业国的债券。
因为这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也更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一场因为俄罗斯而发生,但却波及世界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
黄奇辅回忆,LTCM真正的大灾难也因此而来——他们手里持有最多的金融资产,就是七大工业国债券。
“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当时是因为俄罗斯债券而出问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事实是,俄罗斯导致很多大银行,要出售七大工业国的债券来保障资本金,进而让我们手里的七大工业国债券,遭受到巨大损失。”
8月21日,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七大工业国债券,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因此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波动,LTCM也陷入至暗时刻。
让黄奇辅终生难忘的是,8月21日那天,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的他,晚上还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
当他们回到下榻的酒店时,噩耗就传来了。
震惊之下,二人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麦利威瑟回总部,黄奇辅回东京。
然后,LTCM不断召开各种会议,试图解决问题。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
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了他们亏本的消息,担心他们没有偿还能力,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他们雪上加霜。
【05】
不到10天,LTCM就走到了破产边缘。
七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他们90%以上的本,即便疯狂自救,也都再无奇迹。
生死时刻,黄奇辅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彼时已是高盛共同主席的科赞(Jon Corzine)给他打了电话,了解LTCM的情况。
图片
▲请注意,这不是科赞与黄奇辅
当年,科赞盛情邀请黄奇辅告别学界加入高盛,为的就是以数理模型搞债券套利。黄奇辅去了,但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成了高盛的竞争对手,令科赞相当不快。
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得利的机会。
跟黄奇辅沟通后,科赞提出了“复仇”方案: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至少要将50%的股权交给高盛。
黄奇辅他们接受了这个安排。
但科赞却很快后悔了,当他真正了解情况之后,发现问题已超出想象,而且还把“底细”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
鲁宾被称为“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在高盛时就对LTCM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LTCM可能带来的后果。
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后,鲁宾非常震惊。
因为LTCM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如果任由亏损,最终将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于是,他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
图片
▲美国前财长、高盛前董事长鲁宾
在鲁宾的重视下,LTCM不能倒成为共识。
紧锣密鼓的协商与讨价还价之后,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了以高盛、美林、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
更大的灾难因此得以避免,LTCM也因此被称为是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企业,甚至发扬光大了“大而不倒”这个词。
但对黄奇辅他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从经营第一天起,他们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事实上,他们则将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公司中。
现在,这些统统化为乌有。
【06】
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轰然倒下。更讽刺的是,默顿、斯科尔斯还在一年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拥有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他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顶尖领袖并肩同行,他们也拥有最领先的情报和资讯。
他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是顶尖的学界、业界领袖,他们自己就是情报,他们讲一句话,就会让行业侧耳倾听。
他们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还是败了。
败在了,他们相信掌管国家的人会对国家负责;相信对国家负责就是要对国家经济和信用负责;相信国家想负责就能负得起责。
败在了,相信政府会守护市场,也守得住市场,而不是相信意外会发生。
更戏剧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10年之后,又再次踏进了同一条河流。
LTCM失败后,黄奇辅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新基金,继续操持与LTCM一样的业务,默顿也加入他们,出任顾问。
从4500万美元规模东山再起的他们,充分吸取LTCM的核心教训是:不要用太高的杆杠,即使在风险很低的领域。
LTCM的杠杆最高到40倍,新基金倍缩小到了10倍。但命运再次玩弄了他们。
2007年,新基金规模突破50亿美金,正欲更上层楼之际,金融海啸爆发了。
当雷曼兄弟悬崖峭壁,黄奇辅他们选择了再次相信政府,相信美国政府会救市。
他们的相信不是没有道理,雷曼一旦倒闭会引发巨灾,而且政府已经救了影响更小的贝尔斯登,没理由不守住这个大家伙。
但如同10年前对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对雷曼兄弟袖手旁观或无能为力了。黄奇辅与斯科尔斯的基金道路也再次句点。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